時間再往前倒幾年,一走進服裝店,只要導購員夸幾句,90后梁曄就會毫不猶豫地下單。但如今,她不僅對博主推薦和廣告“免疫”,還會有意識地“斷舍離”,把錢用到真正讓自己愉悅的愛好上。
悄然改變的消費習慣
“上學時,父母每個月給多少錢都會花完,花錢沒有任何安排。但去年入職以后,逐漸對消費有了一定規劃,每月會把20%的錢存起來。”今年25歲的季均逸(化名),工作不到一年,已經從“月光族”,變成了一個對收入有規劃、會理性消費的人。每月在設置一定存款金額后,季均逸才會用剩下的錢去買那些“價格比較貴,但特別想要”的東西,也會規劃消費安排,“比如接下來有買車計劃,那么首先會有一部分工資用到車貸上,再去考慮其他消費”。
梁曄在北京工作5年多了,她覺得自己最近幾年消費觀有特別大的變化。讀大學以及剛入職時,她在消費上很沖動,也很從眾。挑衣服下單也往往是沖動型。而現在買東西,梁曄首先考慮是否需要,會先買必需品,選性價比高的東西。不僅如此,她現在更愿意在運動愛好上增加消費,更看重運動時發自內心的快樂,“像滑雪這項愛好,如果是在5年前,我會買好看的雪服拍照。但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會考慮是否會堅持這個愛好,如果確定能堅持,會從基本裝備開始購置”。
北京郵電大學大三學生龔如詩覺得,自己最近幾年在消費上最大的變化是,買回來用不著的東西少了,銀行卡里的存款多了。“大一時沒有存錢的概念,現在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有10%-20%會存起來。大一時用來買衣服的花銷要占生活費的50%,現在這部分花銷只占30%左右了”。龔如詩說,以前購物時,更多“看眼緣”,看商品的外觀是否精致、吸引自己,也會受到社交平臺上博主的影響,但買回來的東西并沒那么好用,東西就會閑置甚至扔掉。如今購買護膚品時,龔如詩會更注重商品的質量、效果,“現在買的東西會更好用,因為很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分不掏
梁曄坦言,“想明白了”是自己消費觀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以前會覺得小姑娘愛漂亮,會因為別人對自己外表的夸贊就下單。”但如今,梁曄認為,自己不再需要別人的評價了。
龔如詩則認為,自己消費習慣的變化,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熟的過程,“大三寒暑假在家,慢慢理解父母早出晚歸工作很辛苦,不應該把生活費當作理所應當,所以有了節約的觀念。”
95后林浩(化名)已經工作3年多了,以前上學時他總會沖動消費,會用生活費的一大半去買奢侈品牌。現在工作后,他不再會買性價比不高的衣服和鞋子了。
“我的花銷大頭在食物上,占比一半,剩下的主要在日常生活,主要看需求。”今年26歲的田晴(化名)工作兩年了,她覺得自己的消費一直都是以“按需購買”為主的,“我會把錢存起來,買些理財產品,看著小金庫慢慢充實起來是很幸福的,這些錢也可以用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已經學會“斷舍離”的梁曄,會經常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我需要它嗎?同類型的東西有多少?”梁曄說,自己的消費習慣也在影響身邊人,經常會有人問她,怎樣歸納整理需求、減少不必要的物欲。
林浩說,雖然也會貸款消費,但不會把額度設置得超過自己能力,而且會把這類消費主要用在日常生活開支上,而不是給自己一個“超前購買”的理由。此外,他還會為自己設置底線,“比如收入1萬元,我會設定每月的存款目標,剩下的錢再分配消費”。
在季均逸看來,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消費,都算是理性的,“即便是貸款消費,也是用來買生活必需品,如果用于購買奢侈品這種符號價值高于實際價值的東西,我就覺得是不理性的”。現在季均逸會按照急需程度對消費進行劃分,“會發現有一部分東西并沒那么著急要,就可以推遲一段時間再買”。
90后小婷說,當直播間里充斥著“買它”的高喊聲,當社交平臺上遍布好物分享時,在下單前多想一下很重要,“不是把消費當作洪水猛獸,而是‘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分不掏’。”她覺得,理性消費,可以讓自己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時多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