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導演競技類的綜藝上,許多網(wǎng)友表示,被嘉賓李誠儒的發(fā)言搞“窒息”了。李前輩在點評時屢屢用詞幾近羞辱,對于他看不懂或者與他審美不同的短片,不評價作品和技術,而是“我來教你做人”,這正是當下職場年輕人最煩的“爹味”前輩。
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年輕人都遇過幾個“野生爹”,他們可能是早進公司幾年的“老油條”、部門中比其他人年長幾歲的“過來人”、合作方的某領導、本行業(yè)中自以為是的“老前輩”等,常常自帶一種強烈的優(yōu)越感,以自我為真理,站在自封的高點上俯瞰眾生。細數(shù)起來,可分為幾大類。
最常見的是“權(quán)威至上型”。這類人通常是有一定地位的領導,或者是深信階級觀念的領導跟班。他們擁有過度的控制欲,堅信身份大過一切,權(quán)威不容質(zhì)疑。最常見的就是那句著名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還有“歧視指點型”。這類“爹味”職場人擁有較長的工作經(jīng)驗,喜歡以行業(yè)前輩自居,對待年輕人,尤其是對待與他觀點不同的年輕人,常帶著一種黨同伐異式的批判甚至言語霸凌,他們溝通工作不喜歡指出具體問題,而喜歡隨時來一句“這屆年輕人不行”,對年輕人進行精神控制。
“好為人師型”的職場“爹”也隨處可見。這類人不見得能力有多強、專業(yè)有多過硬,卻一副“懂王”姿態(tài),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們走過的路多”掛在嘴邊,時刻想教別人如何做人。
“爹味”職場人為什么令人不適?根本原因在于,“爹味”的背后是不平等的底色。無論哪一種“爹味”,對待他人呈現(xiàn)的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俯視和控制,而不是平等的溝通、聆聽和對話。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我們的人際關系應該是基于和所有人是平等的關系,也就是一種horizontal relationship(水平的關系)。而傳統(tǒng)職場是垂直關系,或者說階梯式關系,在這套體系中,往往把職業(yè)位階的高低等同于人格的高低,地位強勢者會對地位弱勢者進行無理由規(guī)訓。
在過去師徒制傳承的職業(yè)環(huán)境中,師傅在前幾年都不會教授徒弟職業(yè)技能,而是先讓徒弟伺候師傅衣食住行,塑造好“徒弟應該服從師傅”的意識形態(tài)。現(xiàn)代職場以勞動合同為契約,規(guī)訓關系變成了合作關系,在自由平等觀念中成長起來的90后、00后們,在職場中追求的是人格平等的團隊關系、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他們樂于接受不同的意見和指導,可是不愿意向權(quán)威屈服。
職場老資歷如果還熱衷于自上而下地控制他人,只會推高彼此的溝通成本,讓獲取信息變得艱難,并毀壞自己的職場口碑,變得人見人厭,對自己無任何益處。
作為一個職場“老前輩”,為了避免不知不覺間染上“爹味”,我經(jīng)常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省:是否對過去的成果傲慢自大?是否對新事物保持著學習和接受的能力?是否對他人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是否能真誠地傾聽?
大家不妨也常常自省一下,今天,你“爹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