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蘇州,不能不看虎丘。自古以來,虎丘就被稱為“吳中第一名勝”。但很多人只注意虎丘塔,卻忽視了劍池。其實,虎丘的神秘就在吳王闔閭的劍池,因為那里殉葬了三千把吳王喜愛的寶劍。
劍池的神秘面紗
“水銀炎海接黃泉,一穴曾勞萬卒穿。謾說深機防盜賊,難令朽骨化神仙。空山虎去秋風后,廢榭烏啼夜月邊。地下應知無敵國,何須深葬劍三千?!边@是被譽稱為“吳中四杰”的高啟寫的《闔閭墓》詩。古老的傳說里,蘇州虎丘劍池下面,是否保存著神秘的吳王闔閭之墓,在這幽宮深處,是否埋藏著金鳧玉雁和三千把鋒利無比的古代寶劍呢?
蘇州虎丘劍池曾被宋代蘇州文人朱長文贊稱“虎丘三絕”之一。劍狀水池,深不可測,四周古木森森,懸崖絕壁。幾千年來,人們對它眾說紛紜,千古之謎,不可名狀。
吳王闔閭是一位精明強干的君主,在2500多年前,他下令伍子胥建造了闔閭大城,從而拉開了古城蘇州的歷史帷幕。吳王闔閭死后,他的兒子夫差“以十萬人治冢”,將他葬在虎丘劍池下面。這是歷來的史書,如《史記》《吳越春秋》等記載的。歷代文人騷客在歌詠虎丘的詩詞中,也有不少作品寫到了劍池。宋代蘇東坡《虎丘寺》中寫道:“湛盧(劍名)誰復見,秋水光耿耿?!睘榇耍⑶饎Τ夭粌H以景色優美聞名,而且有流傳廣泛撲朔迷離的故事吸引著人們。
穿越千年的表情
2400年前越王勾踐興師動眾,尋劍找寶,發掘吳王幽宮,以報亡國之仇,結果望山興嘆,頹然而去。漢末孫權來到蘇州,也被這座藏寶幽宮所吸引,派人入山尋劍,但劍池泉寒,深不可測,一無所獲?!秴强D經續記》云:“舊傳秦皇求劍,地裂為池?!边@說明秦始皇時,為求珍異,曾立虎丘劍池鑿石尋找吳王墓蹤,結果失望而歸。
到了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蘇州大旱,虎丘劍池水干見底。蘇州文人名士唐寅、文征明、王鰲等出游虎丘,曾去劍池池底探索,在劍池北端“劍尖”處,發現了三角形石洞洞穴。文征明《虎丘劍池詩序》云:“得石闕,中空,不知所際?!碑敃r,洞穴口還發現了一個微帶紅色的顱骨,他們估計正是吳王幽宮所在地,立即報告長洲縣令吾翕。長洲縣令也親自前去察看,卻喟然嘆曰:“先王遺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后人莫大罪過?!彼麄冸m然認定這就是闔閭墓的洞口。但出于對神明的敬畏,當時沒有開掘,立即疊石封門,只在巖壁上刻下了長州縣令等見闔閭幽宮題記和王鰲的《吊闔閭賦》,記敘了他們目睹墓門但未開啟,以土掩沒的簡單經過。
虎丘劍池,位于虎丘中部,兩崖分開,一泓清泉清冽見底,風景優美。鐫刻在崖壁之上的“虎丘劍池”四字筆力渾厚,氣勢磅礴。據說,“劍池”兩字為顏體字創始人顏真卿所書;而“虎丘”兩字則由葉清臣補書,筆跡相似,但不是同一人所書。為此,民間流傳著“真劍池,假虎丘”的諺語。
吳人血液中的音符
1955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曾疏浚劍池,發現池中東西兩面石壁,從上到底切削平直,池底亦平坦,沒有高低欹斜現象,顯然是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池中南端有一土壩,與石壁三面相連,面積只有四張方桌大小,低于水面三尺左右。以池上西石壁存留一條灰白色水痕為準,量到池底約有一丈五尺。池中北首在淤泥淹汲的巖石中,發現一個上銳下廣的三角形洞穴和一條約十米長的石胡同(隧道)。墓門為喇叭口,墓門前可容四人并立,前面有麻礫石琢成長方形石板四塊,每塊約兩尺半高,三尺多寬。一塊平鋪埋土中作底座,三塊橫砌迭起,似一大碑石門。三個石板門與墓門有一段距離,墓門石質表面平穩,沉浸池底已有2000多年,其石質均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流紋巖。
經進一步觀察,人們又發現了兩條神秘的水流通道。一條暗渠,水源來自著名的“天下第三泉”,峰回路轉,經過鐵華巖之后,進入了劍池;劍池里的水,連通著附近的千人石地下,再流入白蓮池。整個水流系統科學連通,使第三泉澄澈的碧水源源不斷地流進劍池,同時當山水匯聚劍池之中,一旦容納過多時,又能泄入低處的白蓮池,從而使劍池水位相對保持在穩定的高度。這是一個絕妙的設計,引清泉進入“豎穴”劍池,既能成為最佳的掩秘藏幽的勝地,又能恰到好處地密封墓室。古人的智慧,不能不使人驚嘆!
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發展,虎丘劍池和吳王闔閭的幽宮的千古之謎終會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