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不聽話”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會促使我們用很多方法去不恰當地“喚醒”孩子,比如喋喋不休,提高我們的音調,甚至拿自己的痛苦來威脅孩子。
這些不恰當的“喚醒”來源于我們沒有吃透隱藏在親子關系背后的一些深層問題。我們不禁提出疑問:既然你說孩子把話聽進去了,為什么他們還是經常“犯錯誤”呢?為什么還是違背我們的意愿呢?
代替父母“犯錯誤”
如果問父母:“你們是否100%相信你們的孩子?”恐怕很多父母都缺乏給出肯定回答的底氣。但如果問孩子:“你們是否100%相信你們的爸爸媽媽?”我相信每個孩子從內心深處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唯一的,他們沒有不信賴的理由。
認同有兩面,要么認同父母的光明面,要么認同父母的陰暗面。
據很多二胎父母的經驗,兩個孩子性情相反,有的甚至差異很大,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也有類似的情況。同源孩子性情相反,那必定是他們在認同父母上光暗交錯的結果。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對完整的“父母”,好讓父母在他們身上看到父母自己的完整模樣。
我們平時教育孩子要A,同時也暴露了自己對-A的渴望和恐懼,A和-A互為明暗面,父母越是針對A喋喋不休,就越會暴露對-A的渴望和恐懼。
而孩子又是這個世界上悟性最高的一群人,他們在潛意識層面不但讀到了A,還讀到了-A,所以,他們在行動上要么朝A的方向認同,要么朝-A的方向認同。于是就產生了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
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過度要求整潔的媽媽。每當看到孩子的玩具傾巢而出、散落一地時,我的心都會皺成一團,恨不得立馬抹平。我在孩子面前一邊收拾玩具一邊抱怨,并告訴他各種玩具分類擺放的位置。孩子愣在一旁作神游狀,并在下一次玩玩具時照樣“執迷不悟”,感覺他一點都沒有因我的抱怨和指令而有所反省。可是,當別家孩子到我們家玩時,他卻極力阻止對方把玩具整箱往地上倒,還要求對方收拾和分類,對方要么不聽他勸告,要么掃興地離去。
看到這一幕,我才意識到在我向他發出抱怨和指令時,他的內心是有多掃興。但即便這樣,他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我的強迫慣性。他既讀到了我對整潔的追求,也讀到了我對散漫的渴望,并在不同的場合代替我去實現。看到他的舉動,我心里一陣酸痛。
孩子和父母就是這樣在互為表里中對抗著、支撐著。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并沒有違背父母的意愿,相反,他們成全了父母的深層愿望,甚至用代替父母“犯錯誤”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認同。
叛逆,是需要配合的
我們把上面說的A和-A分別命名為正性認同和負性認同,前者指順從父母所表達的意志的認同,后者反之。負性認同用一個流行的詞足以形容,那就是叛逆。
叛逆是什么?叛逆是一種宣告:我已經長大了,我要做我自己,我和你們(父母)不一樣。
負性認同經常被理解為不認同,而不認同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認同。叛逆正是以反向形成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認同。
為什么有的孩子會產生正性認同,有的則產生負性認同(叛逆)呢?關鍵在于父母對待問題的態度以及介入問題的程度。
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叛逆也是需要配合的。當孩子揚起叛逆的旗幟向父母發出挑釁時,他們期待著父母揍罵一頓的配合,以這種儀式轟轟烈烈地宣告自己的獨立。現實中很多父母也踏踏實實地配合子女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叛逆的青春年少劇。
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覺察到,我們會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當孩子不順從時,我們就會有憤怒。但只要問問父輩們或者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小時候也在同樣問題上倔強過,同樣讓我們的父母憤怒過。有意思的是,我們倔強過后,竟也毫無保留地吸收和習得了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并轉而運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想而知,我們的孩子在養育他們的下一代時,也必定會將這些“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聽話”能力,表面上他們變著法子和父母作對,實際上,他們都在以父母愛他們的方式愛著他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