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經做過一項長達70年的紀實追蹤,從1946年開始,跟蹤記錄了近7萬個孩子的成長軌跡,試圖找出孩子優秀背后的原因。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受家庭、社會和經濟水平影響,注定一生平凡。但仍有20%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夠打破“平凡”的魔咒,成功逆襲。這部分孩子成功逆襲的關鍵就是:他們從小是父母陪伴著長大的。董卿在《朗讀者》中也說:“陪伴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陪伴孩子講究的是策略,“質”遠比“量”重要得多。為幫助父母提高陪伴質量,哈佛大學根據具體社會實驗,總結出了以下五點高質量陪伴法則。
看見需求,精準回應
一位企業高管,事業有成,但是只要在公開的場合說話,就特別容易緊張,總覺得別人都對他說的話不感興趣。因為從他記事起,媽媽陪伴他、與他聊天時永遠給他一個側臉,忙碌著自己的事情。這讓他經常懷疑,是不是自己講的事情很無聊,又或者是媽媽根本不在乎他。
如果一個孩子的內心需求被忽視,得不到精準回應,孩子的心就會越來越冷,更會逐漸疏遠父母。陪伴絕不是簡單地陪在孩子身邊,而是暫停手頭正在做的其他事情,全身心地關注孩子,仔細感知孩子的情感需求,理解他的情緒。哪怕每天只有一小段時間,只要讓孩子感受父母與他親密的聯結,陪伴就是有價值的。
放棄主導,積極參與
來自河北的一位爸爸,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現兒子沉迷手機游戲,尤其喜歡“槍戰”。他沒有責罵兒子,也沒有粗暴地阻止兒子的行為,而是絞盡腦汁和手機“搶”兒子。
為了吸引兒子,他買來飛機、大炮、挖掘機等玩具,并用這些玩具自編自導自演,拍起了“軍事大片”。父子倆玩得不亦樂乎,至今已經拍了近300集“電視劇”。
陪伴孩子,絕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導,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愛好和興趣,陪著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全力支持,經常鼓勵
20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有個牙科醫生叫愛德華,他有一個愛鉆研的兒子,名叫馬克。在小馬克被電影的藝術效果深深吸引,有拍電影的想法時,愛德華鼓勵說:“那我們試試吧。”馬克10歲那年,突然告訴爸爸,自己對編程很感興趣,想學習編程。在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然而對于兒子的新奇想法,愛德華再次回應說:“那我們試試吧!”
在愛德華的教育理念里,只要孩子感興趣,愿意嘗試的事情,都可以支持,不應阻攔。后來馬克考上了哈佛大學,大學期間創建了一個社交軟件,這個社交網絡就是Facebook。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總會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讓父母漸漸失去耐心。無論孩子的想法如何,有什么奇思妙想,作為家長還是需要以欣賞的態度去看待,多多鼓勵他。當父母不斷地鼓勵孩子大膽展現自我、勇于思考,孩子可能會創造意想不到的驚喜。
平等交流,及時反饋
父母高高在上的說教和控制,只會一次次戳傷孩子的心,久而久之,孩子們會放棄溝通,選擇自己扛起所有的壓力和苦悶。戴爾·卡耐基曾說:“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父母在陪伴時,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好聽眾,多聽聽孩子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有把平等、尊重當作前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面對面、心對心地交流,才能和孩子真正建立起情感的橋梁。
擴展視野,發散思維
我有一個閨蜜,平常工作繁忙,卻是我見過最會陪孩子的人。比如帶孩子一起做陶藝,她會先引導:“你今天想做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呢?”過程中她會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多的形狀和顏色,還會給孩子普及一些小竅門,最后再一起復盤——什么樣的形狀更結實?怎樣才能做得更美觀?去動物園也是如此,她會和孩子討論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外形特征、不同種類等,讓本來枯燥單調的參觀變成了一次妙趣橫生的大自然之旅,既增加了孩子的興趣,還拓寬了孩子的視野。
其實,父母陪伴孩子的最高層次,就是打開孩子的新世界、拓展孩子的思維、拓寬孩子的視野。孩子還小、很多想法還不成熟,也不夠全面,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多角度思考,多去接觸新的知識。這樣的陪伴才是充實的、收獲滿滿和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