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媽媽非讓我把女兒送進畫畫興趣班。沒辦法,社會競爭太激烈,父母缺乏安全感。幸好,女兒對畫畫還有點興趣。
這天我去興趣班接女兒,到得有點早,便站在門口向里張望。只見一位年輕教師神情嚴肅地給包括我女兒在內的二三十個孩子訓話:“大家要按時交作業,否則重罰!”
本來對興趣班就不感冒的我,一聽老師要重罰,不禁火起:看來,這興趣班是專門扼殺興趣的啊!
回家的路上,我尋思女兒畫畫的興趣和創造性不知被扼殺到什么程度了,于是問女兒:“寶貝兒,老師是怎么教你們畫畫的?”
女兒:“老師在黑板上畫一筆,我們跟著畫一筆,直到會畫為止。”
我又問:“老師還教其他的嗎?”
女兒:“沒有其他的,就這些。”
這就是興趣班?再這樣下去,女兒就成畫畫機器了。不行,我得幫女兒打開想象的空間。
我問:“寶貝兒,你說,畫畫是不是畫得越像就越好?”
女兒沉思了一會兒:“應該不是吧。”
我問:“為什么?”
“如果越像越好,那干脆拿照相機拍照算啦。”
看來之前對女兒的教育沒有白抓,我欣慰地伸出大拇指:“你能這樣想太好了!那你覺得畫畫怎樣才算好?”
女兒伸了伸舌頭:“不知道。爸爸,你說呢?”
我決定先賣個關子:“如果你和爸爸各畫一只老虎,你畫的老虎很像,但沒什么特點;爸爸畫的老虎不太像,但老虎的眼神很悲傷。你覺得哪幅畫好?”
女兒認真思考了一會兒,想表達又不肯定,最后看著我搖搖頭,表示想先聽聽我的看法。
我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繼續問:“如果你和爸爸都是畫家,我們拿各自畫的老虎開畫展,倡議大家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大自然。你說誰畫的老虎好?”
女兒的眼睛一亮:“肯定是眼神悲傷的老虎好!”
我竊喜:“為什么?”
女兒大聲說:“因為眼神悲傷的老虎有特點,能打動來看展覽的人。”
竊喜之余,我又問:“那畫畫有特點,是不是指能傳達某種精神、某種思想?”
“對呀!”
“那是不是說,一幅畫,畫得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夠表達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女兒點頭:“是。”
我又引導女兒:“其實,不光是畫畫,任何藝術包括電影、音樂、小說、詩歌等,重要的都不是技術,而是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思想。”
回到家,我和女兒一起上網搜世界名畫,首先找到的是畢加索的《農夫與牛》。女兒一看,畢加索筆下的農夫不像農夫、牛不像牛,非常開心。這說明剛才我們對繪畫的認識是正確的。
我趁熱打鐵:“寶貝兒,那你覺得女孩長得漂亮重要,還是有思想重要?”
“有思想重要。”
看來女兒學習的遷移能力還是可以的,我又沖她伸出大拇指。
" 平時我引導孩子時喜歡“以問代答”,然后啟發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結論。這次,我感覺自己做得不錯,幾個問題下來,女兒又明白了一些畫畫和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