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雁鴻手工視頻的網友,往往會連著發出三聲驚嘆。第一聲,驚嘆于工藝之精美,無論是復原影視劇、文物、古畫中的頭飾,還是原創設計的作品;第二聲,驚嘆于材料之簡易,雁鴻使用的原材料大多是易拉罐、堅果殼、泡面桶等隨處可見的“廢品”;第三聲,驚嘆于工序之繁復,將易拉罐剪去兩端,壓平,用砂紙磨掉圖案,這樣的動作要重復無數次,組成作品的各個小部件許多不過指甲蓋大小,操作范圍以毫米計算,有時同樣的部件要制作上百個。因此,雁鴻被網友稱為“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手”。
200個小時做一頂京劇鳳冠
雁鴻手工用到的技法叫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手工技藝,主要使用金、銀等材料,通過鑲嵌寶石、珍珠或編織等工序,制作成工藝品。花絲鑲嵌工藝復雜,大致可分為掐、填、攢、焊、堆、壘、織、編8種手法,造型優美,花樣繁多,具有傳統藝術特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雁鴻總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一旦靈感閃現,從構思到確定用料、完成設計圖,一個下午就能搞定,但之后的制作常常要耗費數日甚至數月,在工作臺前一坐下就是一整天,趕工時熬通宵也是家常便飯。成為手工視頻博主的這4年,她的生活就在這樣的“痛并快樂”中循環往復著。
雖然雁鴻已經制作了200余件精美的手工藝品,但她其實并非專業手工藝人。雁鴻大學本科學的是5年制護理專業,畢業后順理成章地進入一家醫院,但她不想放棄對創意手工的熱愛,2015年,她辭職學習化妝造型,轉行成為一名婚禮化妝師,偶爾也做些頭飾,而她的手工視頻博主之路,始于一朵絨花。
2018年,《延禧攻略》熱播,喜歡古裝劇的雁鴻看著劇中富察皇后佩戴的絨花頭飾,心想這用小時候玩的扭扭棒就可以做呀!她買來材料,染色、修剪、塑型、組裝,很快做出了和劇中幾乎一樣的仿絨花,引得身邊不少朋友來求教,于是她干脆把制作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到了網站上。沒想到,第一支視頻就收獲了許多點贊和好評。
此后,雁鴻開始嘗試還原更復雜的頭飾。許多古代頭飾需要用到點翠技藝,起初她用銅片做仿點翠,有一天,銅片用完了,雁鴻發現易拉罐的材質與銅片差不多,并且不容易氧化,更耐腐蝕。新世界的大門一下打開了,易拉罐從此成為了她最常用的材料。腦洞大開的雁鴻繼續拓展用料:68個易拉罐仿制苗族全套頭飾,3000顆堅果殼制作黃金盔甲,熱縮片還原《簪花仕女圖》中的海棠頭飾,土豆翻模做出古裝劇《扶搖》同款頭飾……用身邊簡單易得的材料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成為雁鴻手工的特色之一。
讓雁鴻第一次火出圈的,是一頂用易拉罐制作的京劇鳳冠。傳統的鳳冠用花絲鑲嵌和點翠工藝制作,非常精美,也非常復雜。在此之前,雁鴻從未做過這么大的一套作品,對她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她制作的鳳冠樣式參考了手游里的京劇戲服頭冠,用易拉罐掐絲代替花絲鑲嵌,用自己琢磨的仿點翠代替點翠,花了近200個小時,做出了一頂易拉罐京劇鳳冠。
從早期以仿制古裝影視劇中的頭飾為主,到以《山海經》為靈感設計的原創系列,再到復原文物、古畫,雁鴻在打磨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她的書架上既擺著《珠寶首飾制作工藝手冊》《高級珠寶設計手繪技法》等專業書籍,也有《觀山海》《洛煌笈》等國風繪本,她還去參加了專業的漢服知識培訓班。
2020年,雁鴻受國外設計師邀請,參與設計了11套服裝的頭飾部分,作品登上米蘭時裝周的秀場,受到許多國外時尚雜志的關注。去年,他們再度合作,由雁鴻設計了5套頭飾。雁鴻希望,能借此機會讓中國的技藝走上更多舞臺,以不一樣的方式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拜師學藝追求極致的美
作品數量、類型越來越多,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雁鴻卻感覺自己到了瓶頸期。一些專業人士的點評給她提了醒。“我之前一直用自學摸索出來的方法做頭飾,但是在專業做花絲鑲嵌的匠人看來,我做的這些只能算手工,和傳統工藝相比還有粗糙和不專業的地方。我意識到自己應該進階到一個更深入的領域去學習更專業的知識。”雁鴻下定決心,要把花絲鑲嵌這門技藝學好,從手工愛好者成為專業手工匠人。
雁鴻并非專業出身,身邊也沒有從事工藝美術或手工制作的朋友,很長一段時間拜師無門。2020年初,雁鴻在網上找到一家重慶的花絲鑲嵌工作室,開設短期手工班,隨即報名前往,學習了一周。
花絲鑲嵌的技藝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錘煉,短期培訓只能學得一些皮毛,雁鴻學完回來,再嘗試用花絲鑲嵌創作時,仍然十分吃力,只能做最簡單基礎的,很多設計都無法實現。但雁鴻還是逼著自己去動手實踐,最終花一個月時間做出了一把花絲鑲嵌長命鎖。雖然最終成品與想要的結果還有差距,但這把長命鎖也是在歷經多次失敗后才做出來的,雁鴻還是把它發到了網上。在這段視頻的留言里,有網友中肯地指出了她存在的問題,雁鴻看到后,主動向他請教,并通過這名網友,得知成都有一位銀花絲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倪成玉。雁鴻被倪成玉精湛的工藝和精妙的作品所折服,求教心切,但怎么才能聯系到這位大師呢?
雁鴻輾轉多次,終于要到了倪成玉老師的電話號碼。她鼓起勇氣撥通電話,小心翼翼地問能不能去老師的工作室參觀。倪老師欣然應允,這次拜訪促成了二人的師徒之緣。2021年5月,倪成玉正式收她為徒,傳授花絲鑲嵌技藝。兩個月后,師徒二人合作制作了一頂精美華麗的花絲鑲嵌頭冠,視頻上傳后,彈幕滿是網友對這一非遺傳統工藝的贊嘆。
正式學習花絲鑲嵌之后,雁鴻感覺自己好像從零開始,在慢慢進步。“當你喜歡一門手藝或者喜歡一個東西到達了極致的時候,肯定會去追求極致的美,所以學習花絲鑲嵌是我的必經之路。”雁鴻說。
天球儀連結古今飛天夢
今年,雁鴻的創作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她開始嘗試將創作與時事結合起來,通過作品實現自我表達,比如助力冬奧的冰雪鎧甲、慶祝端午的龍舟等。其中,她最滿意的是易拉罐仿制的天球儀。
清乾隆金嵌珍珠天球儀是用黃金做成的模型,整體以傳統工藝花絲鑲嵌、篆刻以及琺瑯工藝制作,球體用珍珠鑲嵌了28星宿、300個星座和2200多顆星星。雁鴻在《國家寶藏》第一次看見這件國寶,就被其傳統工藝與天文的完美結合深深震撼,抑制不住內心的創作沖動,懷著敬佩之情想要挑戰用易拉罐來進行仿制。因為天球儀的結構非常復雜,并涉及到很多天文學知識,雁鴻找到專業老師幫忙分解天球儀的結構,又參考了《儀象考成》《儀象考成續篇》等古籍資料,才完成了這次設計。
用易拉罐制作的天球儀大約為原版的1/2,雁鴻依舊是用易拉罐、亞克力、泡沫板、筆桿等身邊容易獲得的材料來進行制作。因為原版天球儀所標的星宿都為鏡像,雁鴻也將古天文圖進行了鏡像處理,更改天球儀和古天文圖上有區別的地方,然后繪制在球體上,確定好位置以后再進行雕刻,最后根據星星的亮度粘上相應大小的半面珠。
經過長達20多天的制作,雁鴻終于將易拉罐天球儀完成了。對于這件作品,雁鴻還有一些遺憾,比如天球儀內部的機械結構沒有辦法弄清楚。
這支視頻發布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之后,雁鴻在視頻結尾說道:“在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從未曾停止過對日月星辰的觀測,這種研究需要付出畢生精力。而在當代,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眼觀天、天問奔火、天宮攬勝,我們也從觀測星象到走向太空,這都少不了一代一代天文學家和航天人的努力。我想,在古代我們的先人也夢想去看看這宇宙的模樣,希望能夠將古人夢想和今天中國人的飛天之夢結合在一起,以此向探索星辰的中國航天人致敬。”
談及創作思路,雁鴻說:“傳統文化是我創作的基石,我的作品就像是魚和水的關系,傳統文化是水,我的作品是魚,魚是離不開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