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七年級下冊生物學《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這一節中,我們學習了呼吸肌(膈肌和肋間肌)的運動和胸廓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一開始,我對所學知識是“一頭霧水”,后來通過制作模型,我終于弄懂了其中的原理。
教材上為我們列出了制作模型的材料:玻璃罩、玻璃Y形管、橡膠塞、氣球、橡皮膜。在這些材料中,只有氣球容易找到,其他材料在生活中并不常見。該怎么辦呢?
我找到了替代品:塑料瓶、塑料管、大氣球、剪刀、小氣球、橡皮筋、打火機、梅花起子、記號筆等。準備好材料后,我開始制作。
1.找到大小與塑料瓶匹配的兩根吸管,將其中一根從中間剪斷,并將兩段吸管的一端都剪成約45°的斜角。將兩段吸管的兩個斜角與另一根吸管的一端拼在一起,形成一個Y形,并做好通氣處理,用熱熔膠粘連。
2.將梅花起子的一端放在火上燒紅,然后穿過瓶底,旋轉幾下,保證形成的孔是圓形的,并與Y形管的主管大小匹配。此步驟需注意安全。
3.在Y形管的支管兩端套上兩個小氣球,并用橡皮筋固定。再把Y形管的主管插入瓶底的圓孔,用熱熔膠密封主管與圓孔的連接部分。
4.把大氣球剪成與瓶口大小匹配的氣球膜,用橡皮筋固定。
5.用記號筆在瓶身上畫出胸廓的結構。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椎組成。
模型做好后,用塑料瓶模擬胸廓,Y形管模擬氣管和支氣管,小氣球模擬肺,大氣球膜模擬膈。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模型的“魔法變身”:
1.用右手往下拉大氣球膜,模擬膈肌收縮。膈的位置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變大。胸廓的體積變大,氣壓變小,肺擴張,氣體被吸入。
2.用右手往上頂大氣球膜,模擬膈肌舒張。膈的位置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徑變小。胸廓的體積變小,氣壓變大,肺回縮,氣體被壓出。
3.用左手擠壓胸廓,模擬肋間肌舒張,使胸廓的前后、左右徑變小。胸廓的體積變小,氣壓變大,肺回縮,氣體被壓出。
4.讓左手松開胸廓,模擬肋間肌收縮,使胸廓的前后、左右徑變大。胸廓的體積變大,氣壓變小,肺擴張,氣體被吸入。
5.用左手擠壓胸廓,同時右手往上頂大氣球膜,模擬呼吸肌的舒張,使胸廓的體積變小,氣壓變大,肺回縮,氣體被壓出。
6.讓左手松開胸廓,同時右手往下拉大氣球膜,模擬呼吸肌的收縮,使胸廓的體積變大,氣壓變小,肺擴張,氣體被吸入。
“呼吸肌的運動和胸廓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模型取材簡單、效果明顯,便于學生操作。這次的模型制作讓我對呼吸肌的運動和胸廓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此我也明白了,面對遇到的難題,任何時候都不能“坐享其成”,我們可以通過實踐來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指導老師:曹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