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間盤突出癥(簡稱腰突)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常見病了。特別是很多辦公室一族,一說起腰疼,簡直是“一呼百應”。奇怪的是,明明知道只有腰突手術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但很多人卻遲遲不愿邁出這一步。腰突手術風險真的高嗎?什么情況下應該選擇手術治療呢?
腰椎,可以說是人體脊柱中的“勞模”,位于胸椎和骶椎之間,包括五節,是連接胸廓與骨盆的唯一骨性結構,不但是人體很重要的承重部位,而且擁有很大的活動度。
腰椎椎間盤是連接兩個相鄰腰椎椎體的纖維軟骨盤,周圍部是致密的、相互交錯的纖維環,中央部是髓核。
髓核富含水分和膠凍樣物質,柔軟而富有彈性,在腰椎運動時可以增大運動幅度、承受壓力、緩沖震動以及保護椎管內神經。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外力的反復作用,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纖維環破裂處向椎管內方向突出(或脫出),壓迫或刺激相鄰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引發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放射性麻木和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大小便功能障礙。
最常見的腰椎疾病多是由腰部所受應力過大及反復活動導致的,包括不良坐姿、長時間伏案工作以及所謂的“癱著躺”。這些姿勢均會顯著增加腰椎間盤承受的壓力,從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構成椎管的其他結構退變,如骨質增生、韌帶肥厚等,也會導致椎管狹窄,壓迫神經,產生類似的癥狀,我們稱之為腰椎管狹窄癥。
此外,腰椎在反復應力的作用下,還會導致上位椎體相對于下位椎體向前滑移,部分患者會無癥狀,一旦產生反復腰痛或神經受壓癥狀,則可以診斷為腰椎滑脫癥。
診斷腰突,要滿足三個條件:
1. 癥狀: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或者刺激神經根、馬尾神經,引起了相應的癥狀。
2. 體征:醫生通過查體發現患者的軀干、肢體表現出感覺異常、肌力變化等。
3. 影像學:通過X 線、CT、MRI等影像學檢查發現腰椎間盤突出。
癥狀、體征、影像學三者相結合,才能做出明確診斷。僅有影像學變化,沒有相應的癥狀或體征,不能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也就不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積極預防就可以了。
有的患者抱有“期待自愈”的心態,可以理解。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后,髓核水腫、炎癥有一部分自行吸收的概率,通過休息,減少腰部的劇烈活動和負重,減輕椎間的局部應力,壓迫癥狀是可以緩解或消失的。但是,這個保守治療過程需要嚴格遵循醫囑,需要經過足夠長的時間觀察病情,不斷評估病情變化,如有加重需要及時評估、調整治療方案。
早期的椎間盤突出癥,通過保守治療往往會獲得比較好的效果。急性椎間盤突出隨著從急性期慢慢轉變到亞急性期或者慢性期,通過保守治療突出髓核部分還納,神經根水腫消失,腰腿痛癥狀會不同程度得到緩解。比較嚴重的情況是,突出的髓核持續壓迫神經根,甚至脫出到椎管里壓迫硬膜囊內的馬尾神經,導致神經根麻痹出現肢體部分區域感覺麻木、肌群肌力下降,壓迫馬尾神經則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礙。這種情況需盡快就診,積極治療70% ~ 80% 新發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生活管理、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雖然椎間盤突出仍然存在,但是通常會感覺到癥狀減輕,生活、工作不再受較大影響。這些患者可以不必手術。
1. 腰部或下肢疼痛、麻木嚴重,反復發作,經3 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
2. 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有明顯的神經受累表現者,如神經根支配的肌群力量減弱導致足下垂,應盡快手術治療。
3. 癥狀中出現了馬尾神經綜合征、括約肌功能障礙者(如大小便失禁等),應盡快手術治療,挽救神經功能。
對于那些擔心腰突手術有風險的患者來說,可能擔心的是手術方式不夠成熟,會給身體帶來其他不可逆的健康風險,這種焦慮大可不必。2021年我院骨科門診量為17.9 萬人次,手術量為1.4 萬余臺,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腰突患者。手術指征明確,通過手術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腰突的手術方式包括:單純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半椎板切除術、全椎板切除和椎間融合術等。根據每個患者的病程、疾病嚴重程度,椎間盤突出的位置、 大小等,醫生會制定不同的手術方案。比如單純髓核摘除術適用于單純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通過脊柱內鏡、小切口或者通道下操作,切除黃韌帶,經椎板間隙或者椎間孔顯露和切除突出的椎間盤。該術式的特點是軟組織分離少,切除局限骨質,對脊柱的穩定性影響小。
半椎板切除術適用于椎間盤突出合并明顯退行性改變,需廣泛探查減壓者。此術式視野清晰,易顯露突出椎間盤,可直接切除髓核,神經根減壓充分,近期療效肯定。
全椎板切除術適用于同一間隙雙側突出,或中央型突出粘連較緊密伴鈣化,不易從一側摘除,或合并明顯退行性椎管狹窄需要雙側探查及減壓者。由于此術式顯露充分,可充分減壓,故近期療效肯定。
椎間融合術,適用于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不穩者;因手術減壓,腰椎穩定性受到影響的患者,如椎間小關節內聚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椎間融合器合并植骨融合的手術技術。椎間融合術可恢復椎間隙高度,擴大椎間孔,解除神經壓迫癥狀,增加受累節段的穩定性。
坐姿不對,腰椎受罪,正確的坐姿應該是“坐如鐘”。雙膝放平,雙側大腿與地面平行,雙側小腿和腰部均要與地面垂直。如果椅子較高,可以在腳下墊個小凳子,或者調低座椅高度。即便坐姿再正確,也要避免久坐。久坐導致年輕群體發生腰突的比例正逐漸增多。
另外,人體的脊柱,不是靠自身的骨性結構連接就能維持穩定性的,還需要依靠脊柱周圍的軟組織(韌帶和肌肉),通過主動鍛煉肌肉,擁有較好的肌肉力量,可以維持脊柱的穩定性,維持脊柱的平衡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