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假期即將結束、新學期開始不久的這段時間里,中小學生之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入學不適應性的非器質性病態表現,比如不想上學、不在狀態,或者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等,心理學上稱為“開學綜合征”。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些心理學技巧,幫助孩子們做好開學準備,盡快適應校園生活。
有些學生,會在開學前或者開學后幾周的時間里,表現出異常的身體不適,比如失眠、嗜睡、頭暈、頭痛、心慌、胃痛、惡心、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
在開學初期的課堂上,有些學生也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小動作多、愛走神、無法安靜、反應慢、緊張、不感興趣等癥狀。另外,還有一些學生會有厭學、做事拖沓、不守規則、懶散、不講道理、挑事等不良情緒和壞習慣。
這種心理上或軀體上出現的反常現象,屬于心理學上的應激障礙,是由人們大腦潛意識里不愿意面對的、不接納的、被壓抑的、不愉快的一些負向情緒或者體驗造成的。
當人們經歷一個較長的假期或者休閑時光后,立即進入工作狀態,就會在心理和行為層面都面臨一時難以適應的狀況,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過渡期才能找到工作的節奏。這是正常的適應性過程。
通常情況下,我們允許這樣的過渡期不適應性現象發生,因為大多數人通過自我調適,都能很快恢復到原有的狀態。

青少年如果想要盡快從“暑假瘋玩模式”轉換到“學習模式”,化解“開學綜合征”,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 調整作息有必要,培養時間控制感
開學前一周,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有序地進行一天的作息安排,提前幫孩子進行時間控制感的心理準備,讓孩子預先適應時間管理的節奏,培養獨立控制時間的能力。比如,制作事務計劃表,鼓勵孩子嚴格執行計劃表,設置獎懲機制。如此,可以讓孩子自我調節時間控制能力,擁有更好的開學狀態。
2. 收心不能急剎車,良好心態迎開學。
暑假期間,孩子的心態比較放松,沒有學業壓力,情緒比較好。想到開學后即將面臨的各種學習任務和作業等,孩子情緒不穩定也可以理解。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開學前三天進行“收心小行動”。比如,回顧暑假生活,敞開心扉聊聊各自感受,分享收獲與遺憾。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談一下新學期的期待與規劃,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及時給予愛與支持。家長幫助孩子為暑假完美收官,孩子也會有更穩定的情緒迎接新學期的到來。
3. 行為習慣早調整,提高個人行動力。
假期里,很多孩子會放松自我要求,加上家長的寵溺,就容易變得懶散,依賴性強,凡事都想讓父母幫忙做。
因此,開學前一周,父母可以提醒孩子開學事項,并指導孩子獨立完成適應性的任務,比如按時起床、吃飯、睡覺,獨自穿衣、準備學習用品、打掃自己的房間等。
如此循序漸進,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行動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也能通過共同勞動更好地增進親子感情。
4. 體育鍛煉要重視,身心健康有力量。
暑假期間,一些孩子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導致身體素質不佳,精神狀態不好,開學后容易出現身體疲倦和心理適應不良的情況。科學研究發現,每天堅持一小時的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增強身體素質,降低疾病發生概率,保持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
因此,開學前一周,請家長和孩子每天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比如散步、跑步、做操、打球、游泳、跳繩、跳遠等,讓孩子身心充滿力量,以積極的狀態迎接新學期的生活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