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好”文章?有人認為是立意健康,思想深刻的文章;有人認為是言之有物,不空洞的文章;也有人認為是能夠讓人讀來回味悠長、意猶未盡的文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作文教學的目標: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所以,我認為,中學生筆下的“好”文章應該是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實看法和真實情感的文章。
作為中學生,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呢?
首先,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顆溫柔多思的心,做一個真正熱愛生活、善于思考的人。其次,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在生活的小事中、細節中,發現流淌著的真,寫作時,從小事入手,在細處下筆,這樣才能寫出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看法、具有真情實感能打動人心的“好”文章。我們以記敘文和散文為例,談一談如何從“真”“小”“細”入手,寫“好”文章。
中學生寫文章,最好是選取身邊的真事入文,真事能寫出真情和真感,有的學生喜歡虛構故事,因文筆和閱歷有限,虛構出的故事往往給人一種假、空的感覺。雖然學生的生活比較單調,但接觸的人和經歷的事都可以成為筆下的素材,因事真而感觸真,因事真而情感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寫作文,筆下的事真,寄寓在真事上的情感才真。以著名作家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為例,正是“真”事、“真”情讓讀者動容。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秋天的懷念》節選)??
選文是作者真實發生的事情,“我”的痛苦、母親對“我”的關切,都深深打動了讀者。中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應該從生活中來,拾取生活中的一個真實的片段來下筆,對一個看起來很平凡的片段進行細致的刻畫,比虛構一個虛假的故事更吸引讀者,寫自己經歷的真事,情感也必然會有感而發,讀者讀來才會產生共鳴。
寫作文最忌空洞無物,只有認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捕捉生活中那些令人難忘的小事小景,使之成為自己作文的素材,作文才會言之有物,不至于空洞。因為“小”,我們在寫作時才會筆力集中,要把“小”事“小”景形成一篇文章,我們必然會下筆前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其有價值的地方,下筆時精心刻畫,只有這樣,言之有物的文章才會順應而生。以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的片段為例,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將“小”事“小”景付諸筆端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故都的秋》節選)
秋天的落蕊,應該是北方人最常見的事物,作者卻能抓住“小”景著力刻畫,從觸覺、聽覺、味覺來感知,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掃街和掃街后的痕跡,也是再常見不過的“小”景“小”事,作者卻在其中感受出了人生的況味,不僅有“細膩”,有“清閑”,還有點兒“落寞”,作者甚至想到“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作者對人生、對自然的感觸在“小”中盡顯。
如何把“真”事和“小”事變成作文,在寫作過程中,須得落到一個“細”字,即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指作品中對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斷等的具體細膩的描寫。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提取細小的傳神的動作,善于捕捉人物特色的語言,會描摹身邊的自然和社會之景。生活中最能觸動心靈的可能是一個個細節,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朵花開,寫作時要緊緊抓住這些細微的動人瞬間,自然融入筆端。我們一起來看看楊絳《老王》的片段,看作者是如何抓“細”節,落“細”處的。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楊絳《老王》節選)
楊絳先生善于用精工細筆來刻畫細節,她在《老王》中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運用美術筆法,描畫出人物的細部特征,細致入微,生動傳神地寫出了老王的落魄、凄苦和不幸。描寫真實細膩,才能創造出藝術美感和價值,抓“細”節,落“細”處,在細節中展現真情,在細節中展開思考,最終成就“好”文章。
綜上所述,想要寫“好”文章,須從“真”“小”“細”入手。敘“真”事,抒“真”情;記“小”事,描“小”景;抓“細”節,落“細”處,我們的生活是一個個片段的組合,更是點滴情感的凝聚,中學生要認真觀察生活,體悟生活,多做寫作訓練,在實踐中應用,實現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真正寫出“好”文章。
素材選題
請以“我熟悉的人或物”為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1)題目自擬; (2)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選題分析
以“我熟悉的人或物”為話題寫作文,首先要力求真實,因為要求寫熟悉的人或物,所以寫真實的人或物方能得心應手、情感真摯,但是如果按常規來寫又容易落入窠臼,我們可以從小處著眼,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點入手來寫人或物,比如“媽媽的梳妝臺”“父親的微笑”“校園的銀杏樹”等,選取的切口越小,我們在做細節刻畫時越能游刃有余。
范文引路
門前的槐樹
門前的槐樹伸展著枝條與流云共舞,微風吹過,空氣中氤氳著清新淡雅的芳香。
兒時三月,伴著幾聲鶯啼,新燕啄泥,門前的槐樹泛著新綠,舞動著樹葉枝條,替我們驅走冬日的寒冷,將和熙的暖陽透過樹枝的間隙灑在我們身上,開心地告訴我們,春天來了。那時的槐樹,枝繁葉茂,像撐開的大傘,微笑著注視我們,無論春夏秋冬默默陪伴著我們。
每逢槐花飄香的午后,奶奶便搬來一個小板凳,抱著我,和我一起坐在樹下細嗅那沁人的清新。很多時候,奶奶會拿著一本故事書,用流暢而和藹的話語在我心中勾勒出一篇篇童話的夢。那時,奶奶的眼角皺紋還不明顯,雖然有幾根白發,但仍然有著健康的光澤,我匍匐在奶奶的腿上,抬頭看著奶奶,嗅著槐樹的清香,和奶奶一起環游在童話王國與寓言世界,奶奶總是帶著微笑,用手輕輕拍著我的肩,目光柔和如春日暖陽。
歲月更迭,槐樹滄桑,我已長大,奶奶也已慢慢衰老。
過年回鄉,當走進村口時,我總是能第一時間看到守候在槐樹旁的奶奶。年邁的奶奶倚在門前的槐樹旁,凝視著進村的路口,等待我和家人的歸來,佝僂的身影、蹣跚的步履、蒼白的頭發,都如刀針般刺痛我,槐樹下的奶奶笑得很開心,而我卻忍不住淚流滿面,槐樹和奶奶一起定格成美麗的畫,一副讓我心疼難忘的畫。
我微笑著撲向槐樹,撲向奶奶。槐樹在風中搖曳,開心地迎接我的歸來,奶奶伸開雙手抱緊我,生怕我再次離開。我輕輕用手撫摸著日漸蒼老的槐樹皮,它已也一改年輕時的青蔥芳華,迎來了如今的蒼老歲月,猶如奶奶。
當我背著書包返城,年邁的奶奶因行動不再利索,只是倚在槐樹一旁靜靜地目送我的歸去,槐樹靜默無聲,奶奶依依不舍。我揮手告別,但那緊緊追隨我的目光卻讓我有種不可言說的酸楚,回看,槐樹和奶奶一起默默地送別著我。
秋季至,槐葉落,淚決堤。
“叮鈴鈴……”
電話一頭傳來嘶啞的聲音:“家中槐樹花開了,回家看看吧!”
我的雙眼逐漸模糊,在淚光中,我看到了槐樹旁的奶奶,聞到了那淡雅的清香。
教師點評
作者將物和人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物是小物,事是小事,但真實的成長和真摯的情感,卻能抓住讀者的心,加上細節刻畫細膩傳神,達到了很好的文學效果。
編輯 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