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機的概念最早在20世紀20年代出現,自航空技術誕生之初,軍方就對無人駕駛飛機的概念很感興趣,首先研制出飛行炸彈、靶機,然后推出了無人偵察機。一個世紀以來,無人機已經成為現代戰場各領域的新型武器裝備,用于代替士兵執行“重復性、枯燥性、危險性”等任務。
軍用無人機具備成本低,技術要求低等特點,從近年來發生的局部戰爭可以看出,其軍事應用主要涉及情報偵察、戰場監視、信息對抗、通信中繼、精確打擊等方面,見下表。
偵察監視歷來都是無人機運用的主要形式。一些大型無人機通過安裝高性能偵察設備,在戰場上空進行信息掃描,憑借高分辨率照相設備拍攝清晰的地面圖片,對戰場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偵察。例如美國的RQ-4“全球鷹”偵察無人機,裝備雷神公司研發的圖像增強感應套件,這組套件包括光電感應器(EO)、紅外感應器(IR)、合成孔徑雷達(SAR),利用它們可以拍攝到目標的高清圖像,這些圖像中包含了所有識別目標所需要的基本構成信息。光電感應器就是一部數字攝像機,可以在白天開展照相活動;紅外感應器是一部紅外成像裝置,在白天和夜間均可以工作;合成孔徑雷達可以與光電或者紅外感應器同時工作。這些感應器由地面任務控制組的一名操作員控制。

另外,與大型偵察無人機形成優勢互補的微小型便攜無人機,以其小尺寸和輕質量,方便士兵攜帶,并且可以悄無聲息地深入敵方腹地,以極低的速度飛行或者懸停凝視,對大型無人機無法偵察到的隱蔽區域(地下、管道、室內等)進行全方位細致的偵察,為部隊提供實時情報支持。典型的微型偵察無人機首推美國“黑黃蜂”無人機,因其飛行聲音酷似“黑色大黃蜂”扇動翅膀的聲音而得名“黑黃蜂”。它機身尺寸很小,目標特征十分不明顯,5m開外就聽不到聲音了,距離稍遠就難以發現它的身影,用槍械擊落它的難度也不小。基于這些優點,“黑黃蜂”無人機十分適合作為單兵偵察無人機。

察打一體無人機是人們不滿足于偵察無人機的結果,已經發現敵情了,“順手”把敵人干掉,這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作戰型無人機按照是否可回收分為自毀型和返回型兩種,其中自毀型通常體型較小,而返回型多為大型無人機。典型的返回型無人機如MQ-1“捕食者”,通過攜帶武器,對目標實施攻擊,完成任務后能夠返航并多次使用。大型作戰型無人機體積大、速度快,可攻擊、攔截地面和空中目標,是實現全球快速打擊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北約空襲利比亞的行動中,使用“捕食者”發射“地獄火”導彈對利比亞實施空襲,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自毀型無人機一般為微、小型無人機,因其尺寸小、造價低,隱身作戰性能較好,適合執行自毀型的攻擊任務。比較典型的自毀型無人機包括美國的“彈簧刀”系列無人機,它類似于巡飛彈的定位,可以由單兵攜帶快速部署發射,用來偵察和打擊地方堡壘據點和車輛,也可以由火箭發射筒集群發射。“彈簧刀”無人機在阿富汗、伊拉克及敘利亞多地的定點打擊行動中,都有不俗的表現,因而也被美軍冠以迷你“神風”無人機、“單兵巡航導彈”“殺手無人機”等綽號。由此可見,在反恐治安及城市居民地等作戰環境中,“彈簧刀”可以換裝穿甲和破片戰斗部,對敵方輕型裝甲車輛、機槍手、狙擊手、迫擊炮等目標造成一定殺傷,進而達成顯著削弱敵方火力的目的。據美軍方披露的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1月,僅在阿富汗境內,該型無人機的使用數量就已突破4000架之多。類似的自毀型無人機還有土耳其的卡古-2無人機、俄羅斯“柳葉刀”無人機等。這類察打一體無人機也在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沖突中展示了神威,號稱精銳的亞美尼亞軍隊在某種程度上是被阿塞拜疆的無人機打趴下的。


電子干擾無人機主要是指對指揮通信系統、地面雷達和各種電子設備實施偵察與干擾,掩護己方飛機突防和實施對敵攻擊,達到有效阻斷敵方裝備的攻擊、指揮和偵察目的,提高己方信息作戰效率。電子戰系統通過發射電磁波來干擾對方接收機的正常工作,發射的功率越大,破壞效果就越明顯。但電磁波傳輸距離越遠,能量損失就越多,因此干擾距離越遠,或要想達到更強的干擾壓制效果,就需要更強的發射功率。在實際使用中,發射功率不可能無限大,一方面是性能有限,另一方面是更大的發射功率意味著對方更容易找到發射機的位置,容易招致對方的打擊。小型干擾機成本低,在實施干擾時即使被擊落了也不是太大的損失,反而迫使敵人暴露目標、消耗彈藥,是不錯的戰術。同時利用自身小巧、隱身的特點,可以逼近到敵方很近的地方實施干擾,據悉2W干擾機在2km的距離上與1kW干擾機在100km上的功率密度相當。MQ-1C中空、長航時無人機搭載了2部網絡電子戰遙控系統(NERO),覆蓋范圍更大,干擾機功率更大,可有效覆蓋營級作戰地域。




戰場通信通常受地形天候影響,同時在長距離通信數據傳輸的場景下,由于無人機載荷有限,不易攜帶高射頻天線,需要多個無人機協作才能夠較好地進行長距離的通信。無人機通信平臺機動性好,易于部署和控制,通信組網方式靈活。搭載有中繼通信設備的無人機可迅速飛抵指定空域,有效解決無線通信設備易受地形限制、抗干擾能力不足的問題。各作戰單元之間采用視距內模擬數傳系統,與衛星之間采用超視距通信中繼系統,可高速實時傳輸圖像、數據等信息。例如飛行高度為20000m的“全球鷹”無人機和飛行高度幾十米的RQ-11B無人機,均搭載中繼載荷,滿足不同高度下的中繼通信任務,參戰部隊可根據任務需要,構建距離覆蓋、高低搭配、功能多樣的無人機通信網絡,提升戰場通信保障能力。
復雜電磁環境中,無人機可以協同其他電子偵察設備進行誘騙偵察,誘餌無人機攜帶雷達回波增強器或紅外模擬器,模擬大型空中目標,欺騙敵方雷達和導彈,誘使敵方雷達等電子偵察設備開機,引誘敵防空兵器射擊,掩護己方機群突防。納卡戰爭中,阿塞拜疆使用老式的螺旋槳雙翼飛機作為誘餌在戰區上空進行無人飛行,在亞美尼亞防空部隊的SA-15雷達鎖定誘餌并實施攻擊時,阿塞拜疆的無源定位系統捕捉到其位置信息,并一舉將其摧毀。海灣戰爭中美軍向伊拉克目標發射了38架BQM-74C型無人誘餌靶機,這些無人機誘使伊拉克防空導彈雷達開機,隨后F-4G戰機發射AGM-88“哈姆”(HARM)反輻射導彈將雷達摧毀。美國空軍和海軍同時使用的還有更為小型的ADM-141戰術空射無人機誘餌(TALD)。一方面這種無人機誘餌可以對伊軍雷達系統實施欺騙式干擾以為己方攻擊機提供掩護,一方面可為攻擊伊軍雷達系統的反輻射導彈提供目標參數。
傳統的作戰部隊偵察觀瞄手段往往存在著偵察縱深有限,偵察效果受天氣影響較大,夜間偵察效果不佳,易受地形影響等問題,而將無人機作為陸軍偵察裝備,可以發揮其看得遠、看得清、反應快等優勢。無人機飛抵目標區域上空并回傳偵察視頻圖像,當地面控制站發現目標后,立即向無人機發出指令,控制無人機在目標上空盤旋,對目標進行偵察和定位,同時將目標相關數據(地理坐標、特征等)傳輸上報后方火力指揮所。指揮所對目標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決定目標射擊諸元后下達射擊指令。第一輪火力打擊后,無人機觀察炸點。并將目標毀傷情況反饋給指揮所,指揮所根據無人機反饋信息,評估毀傷效果,確定是否需要對目標進行二次打擊。俄羅斯制造的Ka-52M武裝直升機升級后可與無人機直接通信,飛行員能看到無人機的實時圖像,并實時控制無人機飛行,新硬件將幫助飛行員在后方發現目標并對無人機發出突襲指令。
軍用無人機具有無人員傷亡、使用限制少、隱蔽性好、效費比高等優點,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在以往的歷次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中,相關國家軍隊的無人機均參加了作戰,并且其使用數量、種類和頻次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力發展軍用無人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主要軍事大國的共識。近年來各國紛紛出臺無人機系統發展規劃,并加大了在相關領域的投入,世界軍用無人機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潮。可以預見,軍用無人機今后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國軍事裝備序列中,并將以其特有的優勢在未來戰爭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編輯/李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