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在1880~1881年間訂購了16100支毛瑟M1871步槍后,中國再向毛瑟公司訂購步槍要到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光緒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中法在越南爆發戰爭。清軍在失守越南北寧、太原、興化等地后于1884年5月11日被迫與法國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結束了第一階段戰爭。然而6月23日接防越南北黎的法軍與清軍再次發生沖突,史稱觀音橋事件。因雙方談判未果,8月5日法軍進攻臺灣基隆,22日進攻福建馬尾軍港,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為了補充廣西、越南戰場損失的槍械,光緒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884年11月13日)兩廣總督張之洞上奏請求訂購步槍。此事很快獲得上諭批準,并轉交李鴻章協助訂購20000支毛瑟步槍、槍彈1000萬發。九月二十八日(11月15日),李鴻章發電報告知駐德大臣許景澄、離任駐德大臣李鳳苞,張之洞委托“購毛瑟二萬支、彈一千萬,包送到黃埔上海兩處,每月一送,五個月齊,共約價三十四萬余兩”。李鴻章九月二十九日(11月16日)發電告知張之洞,此事已經交許景澄辦理。
駐德大臣許景澄在接到電報前已于二十七日(11月14日)前往德國基爾視察北洋海軍訂購的定遠、鎮遠鐵甲艦建造情況,三十日(11月17日)接到李鴻章的電報后趕回柏林辦理購槍事宜。
許景澄給李鴻章的報告稱:“德廠毛瑟槍制成代售者甚少,兩廠搜湊得萬一千桿”。槍廠生產采取訂單制,平時不會存儲大量槍械待售,所以許景澄、李鳳苞只能從多家槍廠來湊齊所需步槍。
十月初一(11月18日),李鳳苞電報告知李鴻章,毛瑟步槍價格已經談妥,購買11000支步槍及所需槍彈價格為5萬英鎊,剩余的9000支步槍需要付2萬英鎊定金才能開始生產:“遵湊精毛瑟萬一千并子,現銀五萬鎊,價到即驗發運。余需準價二萬鎊方趕造”。
同日,李鴻章告知總理衙門已經談妥槍價但北洋無力付款,需要從洋行借款內劃撥:“查銀五萬鎊約合二十萬兩,敝處餉缺,無可籌墊,可否在洋商借款內照數劃撥上海或天津,交匯豐銀行匯德,以便轉付驗槍,早日發運。”
十月初十日(11月27日),許景澄、李鳳苞告知李鴻章“槍已派員驗收”,但購槍款項出了問題。本月十三日李鴻章還沒有收到是否可以從洋行借款中劃撥槍款的回復,直到十四日酉時(對應24小時制的17∶00~19∶00)收到總理衙門回復,允許從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的借款中劃撥二十萬兩用于買槍。戌時(19∶00~21∶00),李鴻章電告駐美參贊蔡國楨,讓他轉告何天爵,將槍款轉交許景澄,同時電告許、李槍款由駐美使館轉交。

十月二十日(12月7日),蔡國楨既沒有劃撥槍款也沒有回復駐德使館催款的電報。李鴻章在二十日、二十七日(12月14日)先后催促蔡國楨辦理。二十七日接到蔡國楨回電稱,洋行借款因為已經有合同規定,他在二十六日沒有匯款成功,需要多幾天時間解決。十一月初二日(12月18日)李鴻章收到許、李二人電告,槍械已經運到出發港口但美國匯款一直未到,時間緊急要求另外匯款。午刻(正午,中午),李鴻章將情況告知總理衙門,請求做出決斷。

十一月初三日(12月19日)清廷下旨,許景澄訂購毛瑟步槍的款項由李鴻章從“天津關、運各庫或各營存餉迅速湊銀二十一萬余兩”。十一日(12月27日),李鴻章上奏《挪付槍價片》,陳明購槍及撥用款項各情形:“許景澄訂購毛瑟后門槍一萬一千桿并子彈,據電稱應先付價銀五萬三千鎊,以美國劃借款未到,請速另匯等因。該槍彈既經起運,亟應設法匯付,以免失信。查自海防吃緊以來,用款浩繁,天津司局各庫羅掘殆盡。惟前項槍價關系外洋交涉,奉旨迅速挪墊,敢不欽遵妥辦。經飭海防支應局、長蘆運司、淮軍銀錢所各于現放軍餉內竭力籌湊,即在西商匯豐銀行訂買英金五萬三千鎊,由津電匯柏林使館交收。按該洋行電匯時價,現系封河期內,每英金一鎊合庫平銀三兩九錢五分五厘六毫九絲九忽,共應合庫平銀二十萬九千六百五十二兩四分七厘。議定先行發電匯寄,一面將前項鎊價由運庫挪墊銀十一萬兩,銀錢所挪墊銀四萬兩,支應局挪墊銀五萬九千六百五十二兩四分七厘,于是十一月初八日如數發交該洋商領訖。初十日接準許景澄初九來電,前項槍價五萬三千鎊已收到,此槍于初十始開船,以五千支送粵東,六千支送滬交收等語。除飭局詳情給咨,派員赴戶部請領歸款,并電商兩廣督臣張之洞,俟前項槍彈到粵,酌量分撥滇、桂前敵軍營應用,其運滬槍彈由臣隨時酌撥各路軍營應用外,所有挪墊匯付槍價緣由,理合附片復陳,伏啟圣鑒,敕部查照。”
李鴻章在《挪付槍價片》中說明十一月十日(12月26日)從德國開船,其中50 00支運往廣東交給張之洞使用,6000支運往上海交貨,歸李鴻章支配。光緒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1885年3月7日),李鳳苞告知毛瑟步槍11000支全部運至廣東。原本計劃運至上海的6000支步槍,因為擔心被法國海軍截獲,所以改為全部在廣東交貨。二十四日(3月10日),李鴻章告知上海道臺此批槍械已經由張之洞在廣東驗收,毋庸再從廣州分撥槍械運到上海。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85年12月3日),張之洞上奏《分撥毛瑟槍折》,陳明此次購槍事宜。張之洞共購得毛瑟步槍20000支、槍彈1000萬發。先是購得11000支,后續9000支陸續運到。這批步槍撥解援臺清軍楊岳斌部1000支、槍彈50萬發,劉銘傳部1000支,槍彈50萬發。張曜部(張曜的嵩武軍)1000支、槍彈50萬發,李鴻章4000支、槍彈200萬發,剩余13000支尚未分撥。




許景澄“兩廠搜湊”的11000支毛瑟步槍是哪兩廠生產的?購買的型號又是什么?李鴻章在光緒十年十一月十二日(1884年12月28日)的奏折中給出了詳細解釋:“出使許大臣并致電奧國之士臺耶槍廠,將已成各料漏夜合攏,一月內可發運精槍五千桿。又電德國之毛瑟廠,將定造式爾比阿國之毛瑟精槍六千桿盡先移用六千桿。以上共一萬一千桿。”
奏折中還解釋,“毛瑟廠之六千桿送海口,每桿四十四馬,加刀頭四馬半,加運保至黃埔或上海之費四馬,是每桿共五十二馬半。”
許景澄訂購的11000支步槍中有5000支購自“奧國之士臺耶槍廠”即當時廠名為奧地利武器公司的斯太爾廠。其余6000支購自毛瑟公司,公司檔案記錄1885年售華價值26.4萬德國馬克的6000支塞爾維亞M1880步槍,此記錄正與李鴻章奏折所稱“式爾比阿國之毛瑟精槍”相符。
“式爾比阿國”即當時的塞爾維亞王國。1879年,塞爾維亞戰爭部長Yovan Miskovich組織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為塞爾維亞軍隊選擇制式步槍。該委員會由Sava Grujich上校負責,Kosta Milovanocih少校擔任主席。經過多輪測試后,毛瑟M1871和M1871/84步槍得到了塞爾維亞的青睞。
Kosta Milovanocih少校希望能夠改進毛瑟M1871步槍的彈道性能。他辭去了委員會主席一職,潛心于改進毛瑟步槍。他與后來成為毛瑟工廠總工程師的奧古斯特·蓋澤(August Gaiser)合作,將毛瑟M1871步槍改為發射挪威10.15mm口徑的Jarmann步槍彈,并使用了Wedge膛線。膛線陽線寬度從彈膛處的4.6mm逐漸縮小至槍口處4mm。Milovanocih少校改進后的步槍獲得了委員會的認可。1880年10月6日,經過委員會投票表決,塞爾維亞正式采用經Milovanocih改進的10.15mm口徑M1880步槍。從1881年8月到1884年2月,塞爾維亞王國向毛瑟公司訂購了120000支M1880步槍。




毛瑟公司為塞爾維亞王國生產的步槍剩余了一些沒有用完的零件。1884年9月,毛瑟公司代理商弗郎茨·馬可蒂(Franz Marcotty)與保羅·毛瑟的信件中談論中國購買換用11mm毛瑟步槍彈槍管的M1880步槍可能性。弗郎茨·馬可蒂是保羅·毛瑟的好友以及毛瑟公司的代理人,二人從1880年開始合作直到1914年保羅·毛瑟去世。他是一位冶金專家,發明了多種鋼材合金。當許景澄向毛瑟公司詢問是否有槍械可供出售時,在弗郎茨·馬可蒂的撮合下,毛瑟公司將M1880步槍剩余的零件組裝成6000支步槍賣給了中國。因為中國并不使用10.15mm口徑Jarmann步槍彈,毛瑟公司將槍管換成了發射11mm毛瑟步槍彈的槍管。
毛瑟公司向弗郎茨·馬可蒂支付了5280馬克的傭金。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許多近代軍火進口的歷史研究者認為,洋行買辦向中國官員收取高額傭金或者支付回扣謀取暴利。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洋行代理人的利潤并不直接來自中國(買方)而是賣方,洋行的收入來自于賣方支付的傭金。軍火廠向代理人支付傭金是常規做法,并不只是針對中國。
通常,中國與洋行的合同中除了包括貨物本身的價值,還包含運輸費用和保險費用(一般來說,毛瑟公司的銷售合同包括從奧本多夫工廠到港口的運費,從德國到中國的運輸、保險費用由買方自行解決。與洋行簽訂合同的優勢是洋行作為中間人提供一切運輸、保險服務,中途損失也由洋行承擔)。計算總價后,洋行在合同總價基礎上給與買方2~5%的折扣,為實際合同金額。毛瑟公司給與代理商(洋行)的傭金多在貨物價值的5~15%之間,極其特殊情況會給與20%的傭金。
M1880步槍與M1871步槍基本相同。M1880步槍全槍長1295mm,槍管長800mm,全槍質量4.49kg。當時塞爾維亞的距離單位采用“步”(一步約等于0.667m),塞爾維亞M1880步槍采用立框式表尺,表尺平臥時的缺口照門設定在300步(200m),表尺立起時的缺口照門設定在500~2700步(約334~1801m)。
毛瑟公司出售給中國的M1880步槍仍采用M1871步槍發射的11mm毛瑟步槍彈和表尺,槍管長855mm。由于未見有現存實物,筆者不知道這些步槍的驗訖符號特征。由于是現成零件組裝,可能槍身上只有基本的毛瑟公司驗訖符號,而無塞爾維亞王國的標志特征。
盡管法軍處于優勢地位,但在清軍抵抗下無法占領臺灣,同時清軍在鎮南關、諒山、觀音橋的勝利威脅到了河內,交戰雙方均無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在英國調停下,中法于1885年6月9日簽訂《中法新約》,從此結束戰爭。不久之后,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加入北洋水師,一時間中國建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現代化艦隊,海疆形勢大為改觀。光緒十七年(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龢上奏《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隨后清廷諭旨停購船械二年。此舉是1891年到甲午戰爭前中國海軍建設停滯不前的直接原因。作為連鎖反應,陸軍訂購新式槍械也被戶部阻攔,如1892年新疆巡撫訂購6000支毛瑟步槍,戶部以在停購船械期內且新疆并無戰事為由多加阻撓。同年,毛瑟公司記錄向中國出售6600支毛瑟M1871/84步槍。此槍在中國多被稱為“九響毛瑟”或“十響毛瑟”。這是十九世紀內中國向毛瑟公司訂購的最后一批步槍。
1888年德軍換裝新式M1888步槍,各邦國大量拋售舊式M1871和M1871/84步槍。從甲午戰爭后到1910年代,中國通過洋行訂購了數十萬計這兩種步槍。比如薩克森軍隊就向中國出售了約10萬支。由于缺乏全面的資料,具體數量難以確定。相比之下,中國在十九世紀最后20年里一共只向毛瑟公司訂購過28700支步槍。
編輯/曾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