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理解;民族音樂;小學音樂教育;江南絲竹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積極踐行。習總書記曾多次在各大場合談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理念的認同,并在2015年5月與北大學子的座談會中,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文化自信。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對本民族的文化理解、自信是構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
(二)民族音樂文化
音樂是世界范圍內應用極為廣泛、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音樂藝術的起源和發展離不開人民的生活。在千百年的發展中,民族音樂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深邃迷人的文化內涵。民族音樂是產自民間、流傳在民間的,表現民間生活和生產的歌曲或樂曲。我國地域廣闊,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民族音樂能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特色,體現出民族特有的精神狀態,是時代發展的有效見證,是人文精神和時代內涵的具體表達。我國的民族音樂具體可以劃分為五大類型,分別是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三)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指流傳在上海、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的傳統音樂文化,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史料記載,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在太倉南碼頭創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完整的絲竹樂隊,逐漸發展成了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樂隊形制一般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笛、簫等“絲”“竹”樂器組成,其發展和流傳與民俗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太倉地區江南絲竹傳承與發展的現有狀態
(一)多元文化對江南絲竹審美的強力沖擊
隨著全球化視野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改革開放也取得很大成績。在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國時,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融合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文化交流也變得更為密切和頻繁,在多元文化的概念下,音樂文化也受到大量國外審美理念的沖擊。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一樣擁有深厚的內涵與光輝的歷史。外來音樂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重大沖擊,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大眾對音樂的審美逐步向娛樂化發展,江南絲竹也逐漸成為“老套”“難懂”的中國傳統音樂。
(二)江南絲竹文化市場占比逐步減小
文化市場的占比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人們的審美和關注程度,人們對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降低,市場占比逐步減小,進一步導致聽眾變少,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再加上江南絲竹等民族音樂宣傳薄弱,劇院、音樂廳少有相關演出出現,即便是在蘇州地區本地音樂節目播出都較少,不利于進一步傳承與發展。
(三)江南絲竹音樂傳承載體的沒落消亡
民族音樂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下,交通越來越便利,特別是傳統民族村落逐漸減少,民族音樂賴以生存的傳承載體正在逐步發生變化。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少有文字或視頻資料的記載,僅靠傳承人的口口相傳,而教育的普及讓年輕人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導致民族音樂文化缺乏傳承人。現如今,當年頗有造詣的江南絲竹傳承人都已相繼離世,加上曲目套路復雜,對演奏的要求較高,后輩傳人越來越少,伴隨著傳承載體的逐步沒落消亡,民族音樂的傳承難以開展。
三、太倉地區江南絲竹傳承與發展的策略探索
(一)堅持文化自信,深挖民族音樂的特色內涵
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為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民族音樂是隨著千百年來各民族的繁榮發展逐漸形成的,是我國各民族生活、習俗、審美、信仰的體現,在歷史的進程中保留下來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也是民族文化的濃縮。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和價值,年輕的一輩應當深挖民族音樂內涵,從欣賞、理解的角度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只有建立在認同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體現其原有的價值和魅力。
有效策略有以下幾點。(1)豐富江南絲竹的演奏音色來形成更完美的演奏效果。江南絲竹不論是旋律還是音色,都富有江南地區的音樂風格特征,主旋律以二胡、竹笛、琵琶為主,在現代電子科技逐步發展的今天,可以有效結合電子音樂效果形成傳統與現代的聯動,豐富音色推進發展。(2)加大曲目的創新力度,結合現代的審美價值,創作符合當下人們審美的作品,讓作品更為緊湊、歡快,也可以將傳統的作品融入現代元素加以創新,通過調整作品結構、節奏,營造歡快的效果。(3)激活江南絲竹的表演風格。江南絲竹在表演的過程中,即興創作為重要的生命力所在,而這與演員的專業水準、創作靈感有極大的關系。鼓勵演奏員對演奏能力、演奏風格進行革新,這對賦予江南絲竹全新生命力具有較大的促進意義。(4)江南絲竹的研究者們應當更好地傳播和發展民族音樂,引導人們對本土文化的理解。江南絲竹建立在堅持民族音樂原本特色的基礎上,有效傳承民族音樂的傳統本質,將民族音樂置身于新時代發展背景中,彰顯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二)結合旅游產業,拓展民族音樂的發展渠道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旅游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認知世界、放松自我的重要內容之一,將旅游業建設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蘇州地區自古以來便是文化旅游之城,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不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體驗,蘇州都是極具特色的。將獨具民族風情的江南絲竹和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有效地開發民族音樂,創設相關文化產品,可以讓更多的人在喜歡蘇州自然風光的同時,對江南絲竹音樂文化有全新的認識,從而有效地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有效策略有以下幾點。(1)創設民族音樂文化節,形成以江南絲竹為主要內容的民族音樂文化活動,吸引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人們來感受江南民俗風情,在“品牌化”“常態化”的音樂文化節中展示江南絲竹的音樂魅力。(2)將民族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讓江南絲竹的身影隨處可見,在旅游景區內、文化墻等設施設計各類造型、圖片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人們的興趣,從而為文化認同打下堅實的基礎。(3)設計相關文創產品,豐富旅游體驗,可以結合各類器樂的形態制作小手工藝品,如鑰匙扣、手機殼、帽子、T恤等。通過文創產品的研發,有力地擴大江南絲竹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發現民族音樂的魅力。
(三)增強傳播意識,創新民族音樂的交流形式
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互聯網+”的不斷深入,隨之形成了高效、快捷、多樣的新媒體傳播途徑。在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中,可以結合移動互聯網,有效創新民族音樂的傳播形式,充分利用數據庫、短視頻、云儲存形成完善的資源庫,對民族音樂進行專業系統的保存和記錄。長期以來,我國民族音樂國際化傳播缺乏有效的傳播平臺,未能真正打開國際局面,傳播效果欠佳。傳統意義上民間繼承者對民族音樂的繼承,大多是基于主觀上的心理需要和客觀上的社會生活需要,主動建設傳播平臺的意愿較弱。應結合現代社會國際背景打造國家化的交流平臺,在多元的傳播環境下,構建“一帶一路”的有效傳播模式,促進民族音樂的國際化傳播。
有效策略有以下兩點。(1)結合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年輕人喜歡的平臺來展示民族音樂的魅力,通過直播、轉播、點贊等各類方式,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并喜愛民族音樂。(2)與其他國家共同舉辦音樂節,搭建官方交流平臺,實現同類藝術的國際化交流發展。
(四)挖掘教學素材,擴大民族音樂教育影響力
在世界范圍內民族音樂文化繁榮發展的背景之下,民族音樂的發展離不開青少年的重視。這需要培養學生“根”文化意識,從音樂教育入手,提升年輕一輩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將弘揚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2017年《藝術課程標準》更是將“文化理解”作為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一,音樂教育理念改革對民族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加大、加深了教材中民族音樂作品與素材的比例,讓弘揚民族文化成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保持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保持對民族文化的尊重,深入研究如何將民族音樂與學科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積極地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文化自信理念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成小學音樂課程進行教學,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有效途徑,也是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愛國情操、建立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
有效策略有以下幾點。(1)拓展江南絲竹音樂教學內容,將相關教學內容落實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從對相關樂器的講解、作品的賞析入手,培養學生對地區音樂文化的興趣。教師應將學情與教材結合起來,不斷地豐富江南絲竹的教學內容,形成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的三位結合,深種民族音樂的種子于青少年心中。(2)聯合市文化館、藝術學校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民族器樂人才培養基地。太倉地區作為江南絲竹音樂的發源地,具有獨特的優勢。(3)鼓勵特色文化學校的創建,促進中小學絲竹活動的展開。政府教育部門只有重視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展,才能在高層實現教育的改革,將江南絲竹引進課堂、校園,建成具有相關特色的專業學校,為江南絲竹的傳承與發展助力。
四、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與文化自信理念融合的意義
(一)國家政策理念的落實
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重要指導思想,實現中國夢便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重要理念,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已納入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環節。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將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性升級與創造性發展大力推進”。國家政策性文件的不斷落地,體現出對民族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
(二)民族精神傳承的要求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構成元素之一,用聲音、肢體的方式記錄了人們生活的發展規律,體現了當地民族的風土人情。書籍可以被燒毀,建筑會倒塌,但音樂文化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得以完好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精神和信仰,盡管我國民族眾多,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有著不同的藝術特征,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艱苦奮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的熱愛等等精神追求是高度一致的。文化自信的提出正是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和理解,因此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民族音樂的發展正是民族精神傳承的有力保障。
(三)世界交流對話的基礎
音樂是世界各民族人民重要的交流和表達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內涵。民族音樂文化更便于實現區域性認同,它對有效地建構文化認同具有特別的意義。秉持文化認同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展開交流對話的基礎。通過音樂教育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引導國民樹立愛國情懷,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審美,從而進一步形成國際化的視野。
五、結語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進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自信理念落地的重要體現之一。民族音樂的傳播與發展離不開民族音樂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推動和政策保障,離不開全社會人民的喜愛和理解。在與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只有在民族音樂文化深入人心,對本民族文化有足夠的自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動其發展。期待民族音樂的發展之路越來越好,期待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及認同。
(江蘇省太倉市弇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