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漢調桄桄;保護;傳承;傳統文化
“大西北,小江南”,坐落于陜西西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漢中,不僅有著獨特的氣候和自然風光,也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發源并牢牢扎根于這片土地的漢調桄桄,不僅是中國地方戲劇種類中最為古老的一種,也是秦巴人民堅毅不屈又沉靜溫和性格的體現。作為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戲劇,漢調桄桄的價值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此類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漢調桄桄概述
漢調桄桄,是一個充滿漢中地方特色的梆子聲腔劇種,因為地處陜南,又是在秦腔的基礎上變化發展而來,因此別名有“漢調秦腔”和“南路秦腔”,在漢中老一輩人的口中,也稱這一劇種為“桄桄戲”[1]它最初隨著宋代民間戲曲的產生而產生,在元曲蓬勃發展的時期逐漸形成自己的表演結構和體系,因此成熟和興盛在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獨特的社會環境為其繁榮發展提供了機遇;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漢調桄桄一直走在改革發展的路上。以劇目種類而論,漢調桄桄一直在不斷發展和豐富,現存演出劇目將近八百種,其中百余種為漢調桄桄獨創、專演,例如《鑌鐵劍》《夕陽山》和《紅纓披》。[2]
漢調桄桄雖然在秦腔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但是在吸取秦腔磅礴激昂腔調的同時,對川劇和漢調二黃唱腔中的柔和細膩又進行了融合,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漢調桄桄唱腔多變,主要使用的伴奏樂器分弦樂和打擊樂器,注重表演形式,動作豐富且有美感,因其誕生于民間,故劇目的詞曲都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是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3]正如漢中地處西北,卻又有江南水鄉的輕柔一樣,漢調桄桄帶著西北地區特有的豪邁和慷慨,在漢中清靈水土的滋養下,又無不體現出秦巴人民性格中的溫和堅毅。
二、漢調桄桄的發展現狀與影響因素
(一)發展狀況
從形成之際,漢調桄桄一直專注于舞臺演出,到明代已經出現很多成熟的演出團體,有固定的演出模式和表演角色。清代以后,社會動蕩的大環境影響,以及漢調桄桄表演藝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參差不齊,使得完整的表演流程和藝人培養體系幾近失傳。因此,漢中不少文人開授班課,教導表演藝人識字讀書。例如清代咸豐元年,漢中洋縣人孫五存曾教過長字科班,后又開設萬字科班;清代光緒四年,宋合子等任教的南鄭縣慶字科班,培養了“戲狀元”王庚子(丑)等。直到1951年春,在同樂、聚樂、協和三個班社藝人的努力之下,南鄭縣新民劇社正式成立,這便是現在南鄭區的桄桄劇團,也是唯一一直堅持傳承和表演漢調桄桄的專業劇團。[2]
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浪潮也席卷到了戲劇表演界,市場化改革是當時的主流和趨向,桄桄劇團也開始了市場化的道路。但是,漢調桄桄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粹,在適應完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許多阻礙,幾度式微,劇團也好幾次面臨解散的困境。究其原因,不僅有大環境的影響和壓力,也與其內部的傳承狀況有關。
(二)影響漢調桄桄傳承的外部因素
首先,漢調桄桄作為傳統戲劇,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這是其優勢,卻也是其持續發展的不小阻礙。近年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持續擴展,不少傳統文化領域中都可以看到新興文化種類的身影,戲劇界也不例外。將傳統戲劇賦予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新潮觀念,似乎正成為不少傳統戲劇煥發新活力的首選途徑,但是,漢調桄桄土生土長于漢中南鄭,不論是劇目種類、曲調唱詞還是表演形式,都完全迎合當地群眾的審美觀念,也就難以在短時間內為其轉型尋找到適合的切入點。狹窄的受眾面,自然削弱了漢調桄桄的影響力,難以吸引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學習。
其次,漢調桄桄演出團體分專業劇團和業余劇團兩種。專業劇團主要參加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活動,受政府的扶持較多,比如政治性的調演和會演;業余劇團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場地更加靈活多變,比如每年的廟會、下鄉會演或者春演,偶爾也會受邀為一些紅白喜事表演。
但無論是哪種演出團體,都存在著入不敷出、設備陳舊、演出場地有限的問題。劇團的收入項中,主要部分來源于政府撥款,極少部分來源于演出費用,演出費用的市場價常年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線,但是一場演出往往需要調動整個劇團人員參與,還涉及服裝、道具和化裝等費用支出,因此支出遠大于收入,不少藝人選擇轉行;劇團平時排練基本沒有固定的場地,專業劇團或許還能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尋找到適合的場地,而業余劇團就只能自己租用空地,這些都使劇團的生存境況更為艱難。[4]
(三)影響漢調桄桄傳承的內部因素
對于漢調桄桄的傳承來說,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培養問題。不少老一輩藝人相繼退休或離世,年輕一代又成長緩慢,出現了表演技藝的斷層,老藝人的精湛表演技藝無人繼承。“桄桄皇后”許新萍老師就曾感嘆:自己是劇團里唯一會表演吐火的演員,對于老藝人來說這是看家本領,但年輕一代表演者沒有老一輩藝人的吃苦精神,學習技藝時也難以腳踏實地,使得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同時,漢調桄桄劇團內男演員稀缺,一方面是待遇問題,另一方面,主要是戲曲表演的學習和訓練,是一個無比漫長和辛苦的過程,特別是對于男演員來說,對其嗓音和形體的先天條件也有十分嚴苛的要求,因此,不少劇目在表演時,往往由女演員反串原本的男性角色,自然會在表演效果上大打折扣。[5]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漢調桄桄狹窄的受眾面,以及現代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和滲入,使得這一古老、傳統的小劇種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逐漸減弱,不少人更為迷戀、追逐影視明星或者偶像歌手,對戲曲名角的興趣減弱,這嚴重影響到漢調桄桄后備力量的培養,也關系到劇種是否繼續有頑強的生命力。同時,漢調桄桄的演出劇目和表演形式也亟待創新,過于局限在狹小的地方受眾群中,便無法激活劇種強大的生命力。只有擴大其影響力,才能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漢調桄桄的傳承才能得以延續。
三、漢調桄桄的保護與傳承
漢調桄桄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無疑是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祖先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南鄭桄桄劇團的團長張昌文曾說:“保護一個劇種,便是保護一種文化,而文化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付出,就能延長一種文化的生命力。”[6]只有重視漢調桄桄的傳承問題,找出解決之策,盡最大努力激活和維持漢調桄桄的生命力,才能使這一古老、獨特的劇種持續散發魅力。
(一)外部努力
2006年5月20日,漢調桄桄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非遺名錄,相當于在國家層面上給予了漢調桄桄足夠的重視和保護。
首先,國家對漢調桄桄梆子聲腔劇種,采取整體性保護策略,比如對漢調桄桄唱腔音樂、漢調管弦樂和打擊樂曲牌,進行統一整理和創新編排,并進行傳承性保護。其次,對漢調桄桄的演出劇目和表演器物進行挖掘,整理、創新演出劇目,復原、改造表演器物。最后,對現有的從事表演的老藝人進行聲音、影像的錄制、保存,并建立相應的檔案,記錄傳統的表演技藝。可以說在國家層面上,具體的保護措施十分詳盡、細致且到位。[4]南鄭縣政府針對劇團演員的待遇問題和劇團演出的場所、場次問題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解決工作。首先,在南鄭縣委和縣政府的支持下,劇團演員工資不斷上漲,由2009年的480元提高到2011年的3000多元,并持續提高,竭力與當年人均工資水平掛鉤;其次,政府相關部門主持修建了多所新劇場,為劇團日常的排練和正式演出提供了專業的場地;最后,為了緩解劇團緊張的財政狀況,不僅國家每年下撥一定的活動經費,相關部門也重新為劇團置辦了演出設備,比如移動大篷車,設備的更新,為劇團提供了更多的演出機會,除了政府扶持的演出,劇團也開始出外到鄉村和集鎮中去表演,不僅在表演中增長了技藝,也拉近了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將漢調桄桄帶到了更多年輕人的視線中。
(二)內部創新
想要將漢調桄桄持久、穩定地傳承下去,僅僅依靠大環境的支持是不足夠的,還需要從內部尋求改變和突破。
影響漢調桄桄傳承的首先是人才問題,包括提高表演藝人的文化素質水平和培養后備表演人才力量。首先,政府部門組織專業人員開展針對漢調桄桄劇種的研究活動,整理、編印相關教材,開辦培訓班,著力提高表演藝人的文化素養;其次,以專業劇團為教研基地,為其他民間劇團去學習、交流經驗提供空間,鼓勵更多劇團的建立、發展;最后,為了改變目前表演劇團中中老年藝人比重較大、后繼無人的瀕危狀況,不僅通過舉辦相關的宣傳、交流活動普及漢調桄桄的歷史和特色,吸引更多年輕人的興趣,而且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有關漢調桄桄的公演活動,擴大漢調桄桄的影響力,擴大表演的受眾,以活動促進漢調桄桄的保護和傳承。[4]
同時,漢調桄桄厚重的地方特色也應該進一步創新成為其新亮點。例如,漢調桄桄的傳統演出劇目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歷史沉淀感,創作者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特定的節日進行二次創作,融入新時代的觀念,與時俱進,讓群眾在體會過去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漢調桄桄表演中,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拉近與傳統劇種的距離。而且漢調桄桄在調式的呈現上,由于之前固有的表現形式,調式十分單一和簡單,如果對劇目進行創新,不可避免地就需要更為豐富的音樂調式來輔助表現,因此,漢調桄桄應該在保留原有傳統調式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吸取富含中國風元素的多調式成分,既不與傳統的地方特色違和,也可以利用混合調式和復調的優勢更好地呈現改良劇目,激發更豐盈的生命活力。[7]
最后,在大數據極其發達的當下,可以創新漢調桄桄資料的保存和傳播方式。比如運用新技術對先前存在缺失的資料進行二次搜尋和補救,再建立相關的數據檔案,將其數據化進行長久保存。尤其是在目前有關漢調桄桄的研究資料魚龍混雜的情況下,建立十分細致的檔案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資料的準確性、嚴謹性和真實性的審核。這樣不僅有助于年輕一代傳承老一輩完整的表演技藝,也有助于漢調桄桄的持續發展,為更多人帶來獨特的、飽滿的漢中地方氣息。[7]
四、結語
保護中國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有助于我們從更多方面和更多渠道去認識我們本民族的歷史和發展歷程,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其次,對傳統戲劇的保護,也是如今文化自信的需要,我們需要文化創新也需要藝術創新,而創新的前提便是對我們以往文化有足夠的信心和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融合發展;最后,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才能堅定民族自信心,充滿力量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漢調桄桄是陜南地區獨特地方文化的代表,也是秦巴人民千百年來智慧和審美觀念的結晶。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漢調桄桄仍能保留其原有的表演技藝和特色流傳至今,本身就是一種奇跡,是一種文化力量的體現。盡管漢調桄桄是通過單一的調式來演繹故事、傳遞情感,但是通過對其劇目和歷史的研究,不難看出,漢調桄桄其實是一部微型歷史,濃縮了古往今來的政治生活、勞動生活,包含著無數勞動人民豐富的情感活動。因此,在信息化和數據化飛速發展的當今,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漢調桄桄是我們的目標。在秉持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尊重原有傳統劇目,適當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地傳承漢調桄桄,讓這一獨特的地方劇種更為鮮活和美麗。
(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