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文化館職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擘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其中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好形,也要鑄好魂。
“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這意味著要提升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改變他們的精神風貌,就需要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發揮文化在激發意志、助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和巨大力量,是各級文化部門助力鄉村振興、探索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館作為基礎性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機構,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起到廣泛的作用和影響。通過組織、輔導、培訓和創作研究等業務工作來促進群眾文化的繁榮,從而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使他們在滿足精神需求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發揮文化館的自身職能優勢,努力營造鄉村振興、文化先行的良好局面,助力鄉村振興,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力入手。
一、深入挖掘村史、家風文化內涵,保護歷史、傳承文明
近年來,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傳統的古村建筑逐漸消失,老物件遺失損壞,中青年離鄉太多導致傳統風俗習慣不重視、不傳承,直至消失。
然而,每個村莊,每個村名都有它的來歷。每個村都有一些先進人物,把他們的先進事跡、高尚品德記錄下來,傳承下去,無疑會對后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它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是家庭當中的風氣和價值準則,是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范。
文化館應充分發揮創作研究的職能,深入挖掘整理當地的村史、家風,用文字的形式記錄鄉村的歷史變遷、名人事件、優秀家風等。通過村史使年輕人對故鄉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從村史中感受傳統文化,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振興家鄉的熱情。
同時,大力弘揚家風文化,發揮每個家庭的道德規范作用,來影響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進而達到規范整個社會風氣的目的。將村史文化、家風文化蘊含的積極進取、團結和睦、尊師重教、孝老愛親、勤儉節約、勤勞致富等正能量的優秀內容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之一。
二、積極推進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照亮群眾文化生活,豐富精神、武裝頭腦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內容日益豐富、結構不斷升級。激發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全社會參與熱情和農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逐漸提升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是各級文化部門的核心任務。
第一,文化館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時代發展與社會需要,大力培育節慶文化。通過節日強化價值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獨有的文化功能,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豐富的優秀文化,增強國家民族認同感、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消除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的不良影響,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第二,積極推進文化志愿服務下基層活動,實現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常態化。文化館面向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以及殘疾人等群體,長年舉辦周末、寒暑假期公益培訓班,開設聲樂班、舞蹈班、語言主持表演班、美術班、書法班、作文班等藝術培訓課堂。優先給學員們提供學習及展示的平臺,增強孩子和家長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獲得感。
第三,文化館應將定期組織文化志愿者深入社區、村鎮等開展文藝輔導、培訓,幫助基層組建文藝社團,開展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納入文化館工作的常態化管理。
第四,挖掘群眾身邊熟悉的先進人物、事跡,創編成文藝作品,并帶動基層社團成員參與其中,演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用藝術手段宣傳鄉村振興,弘揚正能量。定期開展文藝輔導、培訓,不斷壯大基層文藝社團力量,提升服務水平,并使其參與到大型文化活動中來,使之成為鄉村振興中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照亮群眾文化生活,武裝頭腦的重要抓手。
第五,適時舉辦致富能手、新民風建設先進個人、產業帶頭人等各類先進人物表彰大會,將先進、健康、有益的文化輸送到農村。引導群眾學優秀、爭先進,激發他們投身鄉村振興工作的積極性。
三、開展線上文化活動,構建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形式,廣泛參與、增強自信
在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文化館要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文化服務。
受文化娛樂項目單一、文化服務方式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基層群眾不愿意參與文化活動。文化館應不斷創新符合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娛樂活動服務形式,積極開展線上文化活動,給基層群眾更多選擇、參與的空間,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提升鄉村文化內生動力。如:舉辦書畫攝影展覽、鄉村趣味運動會、鄉村春晚、基層文藝社團匯演等活動,激發基層群眾參與的熱情和興趣。通過線上展播的方式進行宣傳推廣,運用互聯網將基層群眾積極向上、幸福生活的場景宣揚出去,增強基層群眾的自豪感、幸福感,堅定文化自信。
四、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動力、展現魅力
如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文化館應注重挖掘整理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廣大基層群眾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如手工豆腐、豆腐乳、傳統烤酒、手工鐵器、竹編等。喚醒農村群眾的鄉愁記憶,引導農村群眾注重傳統工藝,充分認識傳統技藝的價值。同時展現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的魅力,讓基層的非遺傳承人找到自身及非遺項目存在的意義,并自覺自愿保護、傳承、發展非遺項目,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文化的振興為鄉村振興添活力,是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撐。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文化館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挖掘、保護、傳承、發展多措并舉,增強動力、展現魅力。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通過文化引領,增強群眾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凝聚民心、淳化民風、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以文化人,以藝通心,文化建設一定會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