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報刊亭;城市名片;文化傳播;文化符號;語言文化
一、報刊亭的發展歷程
報刊亭,全稱為郵政報刊亭,先前由郵政管理局制作,后來演變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報刊亭屬于郵政設施,提供郵政服務;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郵政報刊亭是郵政企業的服務點。
據記載,現代意義上的報刊亭最早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1921年,中國將中東鐵路局界內的前俄國郵局接收,結束了俄國人控制長達23年的郵政權。1923年,吉黑郵務管理局成立,準備在哈爾濱市商業區設立郵政所。時任吉黑郵務管理局郵務長的李奇,受街道上出售香煙的小木屋啟發,決定仿造一種建造費低、機動性大的郵亭。因此,郵局在市內主要街道建設六角形小木屋,取名為“郵亭”,并在國內迅速推廣。20世紀50年代末,這種郵亭逐漸被取消,郵亭業務轉移到固定的建筑中去,原來的郵亭改成了報刊亭,轉而售賣報紙雜志。
我國對于城市報刊亭的正式規范是在2000年。在這一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公安部、國家工商局、新聞出版署、國家郵政局六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在全國城鎮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書報亭,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通知指出:報刊發行市場是社會文化市場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報刊銷售是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信息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各地在報刊零售網點建設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鞏固“掃黃”“打非”成果,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美化城市環境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此,報刊亭開始了其繁榮發展的歷程。
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的載體并不僅僅限于報刊、廣播和電視,人們有了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整個傳統媒體行業都開始了巨大的變革,而作為傳統媒體文化的最終輸出端——報刊亭,也遭到重大的沖擊。
據有關數據顯示,自2011年開始,報刊亭數量在逐年下降。那么,我們就應該放任其默默消失嗎?作家犖平在看到門前的報刊亭一個個關停之后,不禁心生焦慮,在給有關部門的信中說:“黨中央非常重視輿論宣傳工作。我相信,報刊亭經精心打造后完全可以成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以她最接地氣的方式作為黨的輿論宣傳陣地,以她對正向文化的堅守,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我們切勿因噎廢食,一拆了之……我們不應輕易放棄這經由多少從業者歷經艱難而形成的,這來之不易的文化傳播渠道。”
近年來,在新時代下,各大城市紛紛開始重建郵政報刊亭,為報刊亭的再興起奠定了基石。
二、報刊亭的傳播學和符號學探索
報刊亭作為城市文化的宣傳者,在我國思想陣地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紙質閱讀的衰落,報刊亭好似已不再有當時的輝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未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報刊亭,將會是一個新型城市閱讀空間。北京市《關于規范提升郵政報刊亭的工作方案》指出,報刊亭具有文化宣傳、便民服務、城市管理等功能,在下一步規范提升過程中,更加突出報刊亭的文化、便民、公益屬性,將報刊亭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閱讀空間、便捷的服務載體。這指出了報刊亭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走向。
(一)報刊亭的傳播學分析
報刊亭本身便是一座文化寶庫,且不說其所售賣的報紙雜志,報刊亭的建筑設計、風格打造也能傳遞出一個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在這樣一座文化寶庫面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傳播推廣。報刊亭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傳播,又可以說是文化擴散,即文化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區域傳到另一區域以及從一群體到另一群體的互動現象。新時代下,報刊亭的傳播推廣應依托互聯網技術,其應在發展過程中主動引進現代信息技術,例如VR技術,依托社交媒體平臺進一步拓展報刊亭的傳播范圍。
同時,要結合報刊亭文化傳播的實際需要,對傳播模式、傳播內容進行優化和創新,建立新型的文化傳播理念,加大文化傳播力度,構建更為多元化的文化場景,進一步提升其文化傳播效果。
1.構建特定的文化傳播社群
報刊亭進行文化傳播時應充分尊重傳播對象的主體地位,構建特定的文化傳播社群。當前,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民眾對于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對于承載文化的載體的關注度也逐漸上升。報刊亭要抓住這一機遇,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傳播視角,精準定位到其文化受眾。報刊亭應充分利用社交平臺傳播優勢,收集受眾的喜好、需求等信息,對報刊亭的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等進行精準調整,進一步增強受眾對報刊亭文化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2.打造特色文化本體
在構建特定文化傳播社群的同時,報刊亭所承載的文化本體也應進行文化的持續輸出與創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主動引入現代科學技術來對自身文化進行改造和宣傳推廣,例如增設LED屏進行廣告宣傳,通過虛擬與現實的碰撞,進一步提升文化傳播效果。文化本體才是一種文化有沒有競爭力的基礎,其他手段再好也是居于輔助地位,因此,實現報刊亭的再興起必然要以打造文化本體為重中之重。
3.通過場景構建加大文化宣傳力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播層面從一維傳播發展到二維傳播,到現今已經開始了三維傳播。VR技術便是三維傳播的技術手段。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為報刊亭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其可以利用現代VR技術實現報刊亭文化傳播的生活化和社會化,甚至可以通過此技術為受眾提供身臨其境的情景體驗,增強文化的體驗感,打造沉浸性文化感知。故宮博物院曾推出了“走進清明上河圖”沉浸式數字音畫展示項目,該項目實現了觀眾與畫卷場景之間的對話,獲得集視、聽、觸的多感官體驗,這改變了傳統博物館文物的傳播形式,大大增強了文化傳播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報刊亭文化可依托博物館文化進行細化傳播,一個城市報刊亭承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故事,將其打造為特色場景供受眾體驗,增進受眾對城市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
(二)報刊亭的符號學分析
符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我們的語言可以稱之為符號,紅綠燈也可以稱之為符號。20世紀90年代初趙毅衡先生為符號學賦予了相對完整的定義,即“關于意義活動的學說”,這闡釋了符號的作用是表達事物的意義。符號與征候有著本質的區別,通常情況下,人們所討論的符號是由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組成的,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在符號學中,所有的產物都被視為是一種符號,其將形式上的外在與意義上的內涵融合統一,體現出兩種角度的全面性。隨著國家政策的頒布以及時代的發展,文創產品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且愿意為之“掏腰包”的東西。文創產品便是一種文化符號,文創產品的外觀即為符號的形式部分,文創產品的內涵即為文創本身所帶有的歷史故事。城市報刊亭可推出符合自身所處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進行文化的延續并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推動城市報刊亭的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文創產品創造時應以地域文化為根基、進行多角度合作推廣并促進可持續性發展。
1.以地域文化為根基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擁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應將地域文化作為文創產品的主干。在倡導文化自信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用文化創意產品講好文化故事,使此文創產品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并獲得文化延伸。將文化元素符號化,有助于提升文化產品的特色和競爭力。
2.進行多角度合作推廣
文化產品的設計與傳播不僅僅只限于文化領域,文創產品應與各個領域進行合作推廣,提升文創產品的附加值。比如各大品牌接連推出聯名產品,引爆全網;2020年在鄭州舉辦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獎的Logo圖案,運用河南博物院館藏的“杜嶺方鼎”上面的獸面紋飾。這樣不僅擴大了宣傳影響力,更拓寬了宣傳途徑。
3.推動可持續發展
當前文創產品頗多,但熱度持續時間卻不長,我們要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創產品。推進文創產品可持續發展還應注意減少文化折扣。文化折扣,也稱為“文化貼現”,指因文化背景差異,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而導致其價值的減低。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冰墩墩作為吉祥物火遍了全國甚至海外,冰墩墩代表了一種文化符號,獨屬于中國熊貓的文化符號。那么,冰墩墩為何不像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物衰文化那樣讓人不解呢?這正是因為冰墩墩在進行創作推廣時注意到了減小文化折扣。
三、報刊亭承載城市語言文化景觀可行性分析
語言文化是塑造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因素。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和人類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得靠語言來維持,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就會中斷。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當然,每一座城市也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城市語言文化。1977年,語言學家Landryamp;Bourhis發表了《語言景觀與民族語言生命力的實證研究》一文,首次正式提出語言景觀這一概念,并概括為“某個屬地、地區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由出現在該地理區域內的公共路牌、廣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鋪招牌以及政府機構公共標牌上的語言所共同構成”。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概念可以推及擴展到語言文化景觀,即一個地區的語言景觀以及文化現象的統合。報刊亭便是城市語言文化景觀的有力載體。
城市語言景觀的發展,離不開載體。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語言載體從實物慢慢向虛擬的網絡進軍。虛擬的網絡可以向本城市之外的人們傳播本城市的文化觀念,實體載體可以帶給去往城市的人們特有的文化體驗。因此,在城市語言景觀前進的過程中,實體載體與網絡載體同樣重要。我們建設一個城市的語言景觀,需要實體建設和網絡建設同步進行。
2010年代,報刊亭逐漸沒落,那么在新時代下,報刊亭怎樣重新興起呢?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新型報刊亭既可以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美化市容,還能夠傳播城市文化。比如韓國首爾市區有一批名為“獬豸商店”的新式報刊及小商品販賣臺,“獬豸”是傳說中能辨善惡、主持正義的上古神獸。這些印有獬豸圖案、顏色統一的販賣臺優先為殘障人士、老人和單親家庭、國家有功者及其親屬提供,讓其通過出售報刊、小商品等維持生計。彭茜在《首爾:“獬豸商店”美化市容》一文中,以首爾為例,講述了報刊亭從輝煌到衰敗再到轉型升級的發展歷程,并提出三點借鑒經驗:一是改變設置方式,由傳統的街頭報刊亭轉變為街邊販賣臺;二是增加功能,拓展經營范圍的同時將設施背面墻體設置為公益廣告的空間;三是在管理上引入公眾共同參與。
報刊亭最重要的職能當屬文化功能。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報刊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因此,報刊亭的興起、重建,與文化,特別是城市文化是分不開的。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城市即媒介,傳播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江南水城、昆明花城等等。作為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報刊亭,則可充分地作為文化傳播的支點,傳播城市特有文化。
報刊亭的興起應該將其與城市語言的建設結合起來。《昆明市市容環境整治提升(2019-2020年)主城區62條主要道路整治提升導則》中明確,為了突出“春城花都”特色,要結合亭棚整治,增設以鮮花售賣為特色的多功能移動式售賣亭,綜合了鮮花售賣、公共自行車管理、“一部手機游云南”智慧屏、環衛工人休息亭等功能的新型城市家居。這份導則結合昆明市的特色進行報刊亭的整改,有利于突出城市文化。報刊亭還可在墻體進行城市語言的宣傳,LED屏可播放有關城市文化、城市語言的短片等內容,城市的宣傳語標可貼于報刊亭的墻體。
新時代下,各個城市紛紛推出了特色報刊亭。例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積極打造城市新型閱讀空間——快閃書店。該書店承襲報刊亭一貫的迷你風格,在出售報刊、圖書等刊物時把不同的藝術風格主題融入書店中,致力于打造城市新型“人文心臟”。報刊亭可以是小型書店,也可以是小型博物館。報刊亭比之博物館小巧靈活,各個城市可將報刊亭打造成為街頭可移動的“城市博物館”。報刊亭與城市獨特語言、城市特色文化相結合,一方面能夠實現報刊亭的興起,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城市文化的發展傳播,實現雙贏。報刊亭的重建與發展將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為城市文化提供展示的平臺,為大眾提供參觀了解的機會。
四、結語
語言文化景觀是一個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塑造一個城市至關重要的因素。人們會根據城市的語言去認識、了解一個城市,因此城市語言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刊亭的主要職責為售賣報刊,隨著紙媒的衰落,報刊亭也在慢慢凋零。文化宣傳傳播需要載體,報刊亭正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前段時間郵政新出的報亭咖啡就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城市的語言景觀至為重要,我們應借助報刊亭打造一個良好的文化傳播載體,打造街頭可移動的迷你“城市博物館”。
(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