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具象繪畫;抽象繪畫;紅色美術;人民群眾
繪畫在藝術形態上可分為具象繪畫和抽象繪畫,屬于兩類不同的表現語言和手法。具象繪畫就是藝術家通過對外部物象的觀察、感受,而進行的客觀描繪,從而達到視覺感官體驗上的科學性、物理上的真實性及審美體驗過程的愉悅性。具象繪畫在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從中世紀到20世紀之前,西方藝術就是具象繪畫的歷史。不論是服務宗教的中世紀壁畫和人文思想復蘇的文藝復興時期,還是華麗濃艷的巴洛克、洛可可和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的新古典時期,以及描繪人民群眾生活的批判現實主義時期,都是以具象繪畫的表現手法為宗教、家族、王朝貴族及大革命服務,也包括沙皇時期的宮廷美術、俄羅斯“巡回畫派”、蘇聯社會主義時期的現實題材作品,這些不朽名作無不體現出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力量。1839年攝影出現之后,“繪畫死亡”的言論開始不斷爭鳴,一度讓人們對具象繪畫的功用產生了懷疑。來自攝影的外部挑戰并沒能取代寫實性繪畫,反而使寫實性繪畫借助其發展壯大,出現了新現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超寫實主義)、里希特的“攝影繪畫”等。
抽象繪畫是20世紀之后發展起來的,不描繪自然表象和物理空間,而是通過最基本的點、線、面、色彩來表達最豐富的人類情感、精神。具象繪畫和抽象繪畫都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只是抽象繪畫更強調繪畫的本體語言和平面化,將形式提到與表現內容同等的位置,更強調個人情感表達。抽象繪畫就如西方古典音樂,在旋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節奏和音色、加裝飾音來表達,不像帶歌詞的通俗音樂那么容易理解,相對于人民性的、大眾化的具象繪畫,抽象繪畫更偏向于精英階層,這也是抽象繪畫一直被人們看不懂或難以理解的原因之一,也是抽象繪畫在紅色美術創作中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和長期扮演著“他者”的角色的問題所在。
中國百年美術發展史,紅色美術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紅色主題美術創作,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不同時期的光輝歷程,其中具象繪畫藝術創作在百年紅色主題美術創作創新發展史中居于主流和主導地位,而其發展原因和選擇邏輯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始終是黨的指導思想,文藝是黨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領域,紅色美術作品對于塑造這一百年來不同時期、各個階段的民族精神,特別是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紅色美術是對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做出的積極響應,是一百年來中國美術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內在訴求,是在黨的領導下美術創作的實踐成果,代表著新中國美術創作的發展趨勢。
20世紀初,魯迅、蔡元培、胡適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國民主與科學啟蒙思想的序幕,經過蘇聯革命實踐檢驗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1931年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領導下的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在上海成立,他們一邊學習革命的文藝理論,一邊進行革命美術的創作,在魯迅的倡導下社員們進行木刻創作,以藝術作為戰斗武器,新生的版畫特性符合時代的要求,很快形成了全國性的新興木刻運動。左翼美術運動的倡導與發起者魯迅將德國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和墨西哥壁畫運動中最杰出的共產主義畫家迭戈·里維拉介紹到中國,廣大的美術工作者受到影響并自覺地選擇了現實主義的具象繪畫表達方式,形成了“為改造國民性而美術”的美術創作實踐。
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主持召開了文藝座談會,系統地闡述了黨對文藝工作的基本態度和主張,從思想上回答了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和態度問題,號召文藝要很好地“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闡明了革命文藝為人民群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逐漸形成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民族化”的具象繪畫創作方向,并且針對形勢形成了“為抗戰而美術”的創作實踐。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形成了“社會現實主義”和“為人民而藝術”的創作指導思想。
從黨的不同時期文藝方針大的方向來看,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以貫之。從繪畫藝術的功能出發,具象繪畫與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理論相呼應,符合革命美術的需求,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路線的方向。尤其是紅色美術創作要做到通俗易懂、易于傳播、易于接近人民生活、易于拉近和老百姓的距離,讓人民群眾享有平等的審美權益。現實主義的具象繪畫相對于抽象繪畫而言,更適合紅色美術的創作需要,特別是紅色主題美術的審美訴求,同時也符合中國美術發展大的趨勢和規律。
二、近現代以來中國美術教育的培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是將美學原則貫穿于教學實踐后形成的教育。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落實黨的文藝、教育方針,發揚愛國精神,引導莘莘學子在紅色美術創作上謳歌黨和人民,表現時代發展,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中華美育精神,始終貫穿在我國美術教育的不同階段。
20世紀初,以蔡元培為代表的一代人提出了“科學救國,美育救國”的救國策略和文化理想,中國美術教育引進并開啟了西方式學院美術教育的道路。徐悲鴻、林風眠作為中國早期兩所重要美術類專業院校的掌門人,一生均致力于中國美術教育事業。他們在法國完成高等美術教育的學習,并將歐洲的美術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國美術教育中來,創建了中國式學院派高等美術教育的體系。雖然他們留學法國時,正是法國印象派如日中天的時候,但徐悲鴻接受的教育和他回國后的美術教學實踐,沿襲的還是印象派之前歐洲的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具象繪畫路線。《美的呼喚:紀念徐悲鴻誕辰100周年》一書曾寫道:“他(徐悲鴻)是第一個把寫實主義的素描移植到中國的傳史者。”[1]雖說學院派美術教育屬于精英、象牙塔式教育,但其培養理念最終都是以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為己任的,體現了藝術救國思想和“為社會而藝術”的藝術追求,也成為中國學院派美術教育中一個最嚴謹的基礎教學派。
林風眠承繼的更多的是印象派以后的藝術理念,在具象繪畫教學的實踐上,更注重個人情感、情緒的宣泄和個性的表達,強調畫面形式的重要性,體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追求。
新中國成立后,中蘇“蜜月期”的50年代,蘇聯派專家在1955至195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辦“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訓練班采用的是蘇聯油畫教學體系。在馬克西莫夫的協助下,中央美術學院在油畫教學大綱、油畫教研制度等方面采用了蘇聯體系。現在很多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紅色美術作品均出自參加過這個訓練班的各大美術學院教師,他們中許多人后來相繼成為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骨干。徐悲鴻也是最早熱烈贊揚蘇聯現實主義美術并把它介紹給中國人民的美術教育家,他對素描非常重視,力求打好造型基礎,這些主張都與蘇聯繪畫教學體系如出一轍。在一切向蘇聯社會主義學習的時期,1952至1962年間,鮮有到歐美留學的藝術家,中國大量向蘇聯派遣留學生,歸國后他們任教于國內的美術類專業院校,使得蘇聯寫實的現實主義繪畫更為廣泛而深入地傳播,也影響了新中國美術基本結構的構成,幾乎所有高等美術學院的美術教育都曾長時間沿襲蘇式具象寫實美術教育體系。
當代,在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中大多沿襲的還是這種蘇式美術教育體系,蘇式美術仍然是我國各大美術院校繪畫基礎教學和考試的準則。20世紀之后,現代藝術觀念大大拓寬了藝術的疆域和國人的視野,西方藝術流派紛呈、輪番上陣、此起彼伏、多姿多彩,演變到甚至認為架上藝術已“死亡”,加上后現代藝術概念的擴大,一個時期架上藝術似乎淪落到了邊緣地步。現代主義藝術更多是從藝術本體思考,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而后現代藝術強調了藝術的社會性、人民群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藝術的表達方式、表現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寫實性具象繪畫能在我國美術教育體系中落地、生根到壯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各種思想內容龐雜,涉及面廣,尤其是主張觀念先行,主導了抽象繪畫,弱化了傳統繪畫技術,藝術與非藝術界限漸漸模糊,各種翻新的觀念與中國社會普遍的現實問題有一定距離,抽象繪畫在功能與傳播上帶有局限性;二是抽象繪畫在創作功能指向上,難以適應黨和國家的文藝方針和政策需要;三是紅色美術作品具有史詩性、敘事性,是人文觀念、思想深度和歷史主題三者的有效統一,具象繪畫更容易表現,且直觀而具有力度。當然,當下的中國學院派美術教育正在逐步突破蘇式具象繪畫教育的單一模式,在紅色美術創作的表達方式、表現形式上逐步注重傳統與現當代藝術表現的有機融合,將個體的生存體驗、主體審美融入重大歷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新時代勞動模范等主旋律敘述之中。同時,近些年黨和國家也加強了美術人才的發展規劃和儲備培養工作,組織實施國家藝術基金創作項目、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人才培訓、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等,這些都是在學院美術教育培養基礎之上的再次提升。
三、畫家對繪畫形式語言選擇的自覺
美術,作為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運用物質材料,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表現和視覺審美的可視化藝術形象,而繪畫藝術則是用材料在平面上表達出某種立體效果或色彩的效果,引發人們的共鳴、聯想和思考。紅色美術主要是要在思想和主題上表現紅色革命的歷史印記、現實與理想,以現實主義的再現和謳歌為主,中國的經典紅色美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色美術的思想的主體性和內容的主題性是其基本特征。主題承載著繪畫作品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內容,特別是在描繪性藝術中,主題關涉到個人或事物的再現,也涉及藝術家的具體經驗,這經驗也是藝術創作靈感的來源。畫家對題材的選擇,尤其是在紅色美術的表現上,對思想立意和內容主題的確定則往往是其先導,是畫家在開始醞釀和構思時首先要考慮和確定的。
紅色美術作為黨和國家文化價值建構和藝術創新的重要符號,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價值,是因為其創作的審美形式和特定歷史內容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實現了“人民性”與“藝術性”的融通。繪畫是靜態凝固的藝術,文藝工作者在創作紅色美術時,以親歷者或間接體驗的方式,通過各自對黨的歷史與現實的理解,在紅色美術作品的創作思想、內容的選擇上往往要力求題材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在創作風格上則要力求現實的相對直觀的具象敘述,通過對歷史發展、人民革命和現實生活的表現,敘述、闡釋和建構一個藝術的世界,達到視覺和情感上的共鳴,以之來鼓舞人、感召人,進而化育人。紅色繪畫的主題和思想必須要符合普羅大眾的視覺經驗,往往才能引起廣泛共鳴、傳播久遠、構成經典,同時還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思想觀,把握藝術創作的功能方向,不斷實現藝術為人民服務的訴求。無論是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寫實的具象繪畫,都便于畫家實現紅色美術的思想和主題訴求。當代中國的紅色美術創作,在具有扎實的寫實能力、深思熟慮的構思構圖、重視社會功能性和嚴肅性上借鑒與汲取現代西方藝術觀念與語言的同時,也突破了以往的“紀實性”描繪,呈現出新時代紅色美術的審美追求,但其具象形態的創作表現仍是主流選擇。
四、新時代歷史使命的感召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上,紅色美術創作能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首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的就是為人類提供精神指引和動力的文化輸出。主導權、話語權是文化輸出的重要一環,依靠的就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美術作品。若要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只有將黨的文藝思想建立在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面貌表現好、展示好,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又一次回答了新時代文藝“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根本問題。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藝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了解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用具象繪畫的藝術形式客觀、真實地描繪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社會情感、精神需求,用紅色美術創作記錄、書寫、謳歌時代的歷史巨變,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這些年由國家組織實施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美術創作”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實施的紅色美術創作工程等,無不體現出黨和國家在推出經典紅色美術精品方面的投入和創作方向的積極引導。一幅幅鴻篇巨制的紅色美術作品體現了新時代廣大美術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理念,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學思想,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美術創作領域的集中體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也體現出具象繪畫在新時期的紅色美術創作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主流價值。
五、新時代陜西紅色美術的創新發展
于陜西美術而言,賴以發展的土壤十分優渥。陜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大量的周、秦、漢、唐古代美術文化遺存,也有著豐富多彩、個性特征鮮明的民間、民族美術,特別是黨中央在延安革命十三年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底蘊深厚的文化都滋養著陜西的美術創作。梳理百年中國美術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陜西作為紅色美術創作的重鎮,其紅色美術創作貫穿在黨和國家革命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不同時期都留下了一大批紅色美術經典。陜西紅色美術創作以其特有的視覺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有力地塑造了中國紅色美術的獨特魅力,踐行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藝術語言、風格樣式和審美價值等方面力求變革創新,彰顯了歷久彌新的精神文化價值。
“延安魯藝”是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的高等藝術學府,當時全國有志青年紛紛奔赴延安,包括“一八藝社”的部分成員。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懷下,培養出了一大批無產階級文藝戰士。他們以“走向人民生活、走向人民精神”的美術實踐,創作出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經典作品,推進了中國現實主義紅色主題美術創作的發展,在革命斗爭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融合年畫、民間剪紙、傳統木刻等語言風格,木刻版畫率先實現了紅色美術的民族化、大眾化,影響深遠。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石魯、劉曠、李梓盛、汪占非等革命美術工作者從延安解放區來到西安,加入宣傳組織和美術教育的陣營,成為新中國陜西美術的開拓者、建設者和奠基人。20世紀60年代,以趙望云、石魯、何海霞為代表創立的“長安畫派”,是新中國美術史上新國畫創作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創作了大量的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紅色美術經典佳作。他們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創作主張,持續影響著陜西乃至全國的國畫家們。
20世紀70年代初,陜西省文化局組織成立“秦文美”創作組,“秦文美”原本叫“陜西省美術創作組”,然后稱“秦文美”。“秦文美”最早是為了給延安革命紀念館畫歷史畫而組織起來的,創作時間是1969—1973年[2],是特殊時期組建的美術創作集體,創作組的成員都是從各大美術組織機構抽調來的美術創作骨干,是陜西紅色美術創作走向全國的一支美術勁旅。他們用現實主義的具象繪畫表現手法,創作了很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紅色美術經典作品,在陜西美術界乃至全國美術界形成了一股強勁的西北風。目前,健在的成員依然代表著陜西紅色美術創作的實力。
西安美術學院的前身是西北軍政大學藝術學院,是一所完完全全的紅色美術教育院校。繼長安畫派之后,以劉文西為代表創立的“黃土畫派”,是以西安美術學院教師群體為主體的學院式畫派,創作了大量反映毛主席和黃土地上的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紅色美術作品。在中國畫的發展道路上做到了思想內涵深刻、具有時代氣息、地域特色和具象現實主義有機統一,在中國畫傳統造型規律、筆墨語言和西方具象繪畫造型方式的結合上達到了有機統一。現在的黃土畫派成員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粉畫等美術工作者,是目前陜西紅色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陜西組織實施了“陜西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陜西人文千年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國黨史展覽館陜西省創作的作品”等紅色美術創作項目,創作出的紅色美術作品在視野上比以往更開闊,作品場面也更加宏大,人物形象刻畫也更加深入,沿用的還是具象寫實創作手法。西安美術學院成立的“主題創作與教學研究中心”,西安中國畫院分期組織的主題性美術創作,都是在積累紅色美術創作經驗,提升紅色美術創作學術水平,打造陜西美術新高地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看出,在這些創作中具象繪畫仍然是主流,占有絕對優勢。
總之,紅色美術創作用具象繪畫的力量見證了黨和國家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創舉,為黨的光輝歷程、國家的砥礪奮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正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美術教育、時代需要、歷史承繼等共同形成的合力,促使具象繪畫在紅色美術創作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居于主流,不斷闡釋著民族精神,顯發著主旋律價值,且風格多元而豐富,煥發著勃勃生機。
(陜西省美術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