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二胡協奏曲;《江河云夢》;演奏技巧;技法應用
近年來,伴隨二胡演奏藝術的不斷精進,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梁云江先生創作的《江河云夢》便是其中一首。該作品作為描寫風景類的樂曲,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吸收西方作曲技巧,且對演奏技法進行創新,讓演奏者和聽眾眼前一亮。部分演奏者對該樂曲缺乏深入研究,導致理解存在差異、細節把握不準,以至于無法達到期望的演奏效果。為更好地演奏二胡協奏曲《江河云夢》,筆者對該樂曲的代表特征與重難點技巧進行深入詳細的解析。
一、樂曲創作背景分析
在《江河云夢》這首樂曲中,作者把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萬物眾生的感悟“飛云似海,人生如夢”刻畫得淋漓盡致。作者曾說過:“水生云,云生雨,雨成江河,江河潤萬物,如此循環,往而復始,生生不息,是大自然和生命的一個夢?!弊髡邚男Υ笞匀挥幸环N特殊情懷。該曲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次登山印象,作者立于山頂,放眼望去,氣派龐大、群山成峰、天地相接,置身于大自然的奇妙與玄感之中,創作的欲念令作者無法抑制,遂成此曲。[1]
在這首樂曲的具體創作中,作者抓住內心感觸與情感,運用擬人的手法著重關注心境描述,無處不散發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樂曲結合部分西方技法,主題旋律與傳統創作大不相同,節奏節拍變化多端,且曲式偏自由隨性。整首樂曲旋律大起大落,演奏抑揚頓挫,充滿激情,流露出作者堅韌不拔的信念。作者充分結合二胡和鋼琴的演奏特征與方式,對樂曲的和聲、結構、旋律等內容同時展開構想,這種塊狀和縱向思維正是《江河云夢》與其他二胡寫景樂曲的區別之處,也體現出作者以中為本、巧妙結合西方音樂的獨特創作手法。
二、樂曲特征分析
在《江河云夢》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吸收大量西洋音樂材料,像琶音、增減和弦等,使得該樂曲與傳統的獨奏作品區分開來,并抓住調式調性、節奏、旋律等變化規律,借此展現作者對大自然與生命的感悟。
(一)調式調性
調式調性就像一個調色盤,與旋律和節奏相比相對委婉,其色彩變化塑造了音樂的性格和情緒色彩,作者方能從不同視角出發,充分展現出藝術表現力。
本樂曲旋律對比強烈、復雜多變的關鍵因素是樂曲調式與調性的安排以及變化音的頻繁使用。整曲在中國傳統調式的基礎之上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使得旋律多變又不脫離本源。樂曲共有二十余處轉調,沿用傳統音階的轉調方法。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和規律如下:
1.同宮系統轉調
以上旋律采用同宮系統轉調方式,前一主題安靜朦朧,瞬間即轉為節奏感鮮明的舞蹈性旋律。此處之所以運用同宮系統轉調是基于兩段旋律的主題原型與節奏一致,在維持內在聯系的同時,主題音調的音樂性格也在產生變化。
2.模進轉調
這一樂句在主題旋律基礎之上進行變奏模進,旋律調式結構由不同音位的變化逐漸變得不再清晰。此處的調性游離暗示作者心緒在緩緩轉變,把其內心對生命的感慨與思索精心描繪。
綜上所述,《江河云夢》樂曲的調式調性別具一格。作者將西洋大小調式與我國傳統五聲調式有機結合,并適當加以臨時變化音,這樣的音樂不僅維持了民族特征的本質,也使得聽眾產生強烈的思想共識。轉調的頻繁與調式色彩的多變使樂曲氣氛和形象的刻畫進一步升華,旋律呈現出時而顯露時而隱匿的神秘情景。
(二)節奏節拍
在現代音樂的創作過程中,節奏的組合變化多種多樣。作者在《江河云夢》中,利用節拍的對比多變來刻畫樂曲的藝術形象、處理與各段之間的性格比較,樂曲藝術表現力更為豐富,情緒也在逐漸展開。
1.節拍變換
(1)節奏律動的變化。樂曲中有些樂段通過打亂節拍來改變節奏的強弱規律,使得原有的音樂律動發生變化,增強了音樂的內在動力。
(2)段落節拍的改變。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到第二次之前,頻繁的節奏變換如下:3/4—6/8—3/8—6/8—3/8—2/4—3/4—華彩—4/4。此段一共發生八次節拍轉變,節奏的連續變化對旋律情境與性格有直接關聯。
2.節奏音型的應用
樂曲中使用許多具有代表特征的節奏音型,如用切分音、三連音等來塑造音樂形象。
(1)切分音節奏。這處連續切分的節奏型將一幅飛云翻滾的畫面呈現在聽眾面前,令人心情澎湃、無比激動。
(2)三連音節奏。這句三連音旋律突出了音樂的流動性,描繪出水流百般變化的音樂情景,使得旋律穩中有動。
此處不斷反復的三連音顯得音樂性格堅定而匆忙。
由上可見,節奏節拍的對比在音樂形象和性格的刻畫上起著關鍵性作用,它一方面在推進著樂曲情緒的進行,與此同時這種音型對音樂結構的組織使得音樂藝術表現力得到提升。
(三)旋律
音樂的靈魂即旋律,音樂的基礎也是旋律。對于二胡這門樂器,線條性是其最為突出的特征,主要通過旋律來表現作曲家的所思所想。在這首樂曲中,樂句語匯的豐富組織與旋律的多變對音樂性格和形象的刻畫尤為重要。
1.主題動機的安排
《江河云夢》運用動機寫法創作,樂曲圍繞富有特征的主題材料來進行發展變化。通過兩大主題以不同動機旋律進行發展,在融合與變化中游刃有余,旋律豐富多變、富有動感,使得樂曲的音樂形象更加豐滿靈動。
(1)第一主題。樂曲共有兩個主題,圍繞其動機旋律分別進行發展再變化,音樂性格和結構在主題旋律多變的性格表現之下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關聯。
以上是第一主題音調,節奏舒緩,氣氛安靜祥和,旋律組成了兩個動機。向聽眾呈現出一幅夕陽西沉、華燈初上、燈火璀璨的畫面。
這段旋律由第一主題變化發展而來,在節奏和整體情緒上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大跨度的音程跳動輔以多變的節奏,離調變化音的運用把內心的不安穩表達得淋漓盡致。
(2)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只有一個動機,速度稍快,音符于第二拍的后半拍起拍,音樂性格活潑俏皮。
樂曲的主題音調如同兩條不同的音樂線索,集各個段落于一體,與主題形成對比統一關系。主題動機不斷衍生、循環往復,正表現出水成云、云成雨、雨成江河、江河成萬物的自然輪回。
2.旋律線條的巧妙應用
樂曲中豐富的旋律形態是表現樂曲的最佳元素。作者一方面采用特征音型描繪自然情景,另一方面運用充滿張力的旋律表現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
(1)模進音型。
a.三度模進:74—76小節。
b.半音模進:
這一段半音階旋律由幾組近乎無調性的變化音組成,音符逐漸由低往高推進,生動描繪了自然之間萬物生生不息,于天地之間匯聚一氣的磅礴情景。
(2)旋律的音樂特征。樂曲兩個主題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境,也表現出兩種個性差異的音樂特征。第一主題音樂旋律舒緩寧靜,整體氣氛靜謐、祥和,刻畫出一種靜寂典雅之美;第二主題在音樂特征的表現上整體比較堅定、穩重,但同時不乏一絲靈動,音樂形象豐富多變,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兩個主題動靜結合,代表了不同的色彩與情感。猶如“旖旎香風繞指生,飛泉走浪弦中起”一般,音樂個性一動一靜、一剛一柔,同時將二胡溫柔委婉與鏗鏘有力的特征一一展現。
三、樂曲演奏技巧的應用
樂曲的演奏技巧與處理,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左手技巧的要求
1.指法與把位的應用
(1)指法和指距在樂曲中的使用。指法與把位是二胡左手演奏技巧中最為重要的兩種表現元素。在這首樂曲中,把位在眾多現代音樂織體的影響下發展出新的要求,對指法和指距的演奏習慣也產生一定影響。例如:
上例譜例是樂曲的快板中段旋律,節奏由慢漸快,其中非傳統的指距和把位應用較多,指法排列以二指和四指為主,演奏時需考慮將整個手掌打開至與琴桿幾乎平行的狀態,特別是最后兩小節的三連音,四指與一、二指交替轉換時應保持手型的穩定性。非傳統指法的運用使得樂曲演奏更加便捷,同時也是對二胡演奏技法的進一步延伸。
(2)非傳統把位在樂曲中的應用。換把技巧在二胡演奏中舉足輕重,二胡把位是以食指按弦的切換位置來作為每個把位的固定音點。我們傳統的把位間距通常是一個四度或者五度的音程,新的把位音則以半音為最小單位的任意音程距離均可。[2]
這首樂曲中出現眾多變化音、快速琶音、半音模進、大跨度音程的進行旋律等,與傳統二胡風格有所區別,運用非傳統把位勢在必行,進而呈現完美、便捷的演奏風格,這對于左手的換把也是一種全新的要求與挑戰。樂曲中出現頻繁的是以下兩種換把:
a.快速大跳換把。樂曲旋律起伏較大,大跨度音程多次連續跳躍。因此這種跳指換把運用較多,要求下音肯定、準確。比如:
這個音樂段落跳把幅度跨越較遠,從第一組最后一個音到第二組頭一個音相差十幾度音程距離。在練習過程中,需避免手指快速移動的緊張感,弱化手指的引導作用,把重心放在增強手腕和手臂對換把的主動意念之上。與此同時,左手與聽力的配合也相當關鍵,在聽力上以第一組的音響為依據,指距關系不需改變,僅僅是把位在發生變化。
b.同指模進換把。
此段是樂曲的快板節選,主要圍繞小二度音程做上行的半音模進,左手食指以小二度距離為一個把位,為方便演奏,此處用非傳統把位的同指模進換把來演奏最為恰當。在整個換把過程中,方可保證換把的準確、干凈、便捷性,使旋律完整、流暢演奏。[2]
2.變化音在樂曲中的把控力
音高的把控在演奏中扮演的角色顯而易見。在傳統樂曲中,幾乎不會出現任何變化音,這是由于以前的二胡作品均以傳統五聲調式音階為主來展開變化。而《江河云夢》則是在調式音階的基礎之上,與西方大小調相結合來進行創作完成,這使得旋律和調式表現出極度缺乏穩定性,變化音的頻繁涌現對演奏者的聽力控制與音高靈敏度具有較高的要求。[3]如以下譜例:
這段旋律中連續的半音模進音高呈現出高低起伏的線條感,為保證音高準確,練習時左手一般采用保留食指定位、由慢漸快的訓練,換把時應重點關注小二度特征的把控。聽力元素對音高的把控也起著關鍵作用,引子部分旋律,骨干音由減七和弦的分解音構成,演奏時需確定好音的位置,而后通過和弦音響在腦海中的想象,依據心中的音響找出音的正確位置。
總而言之,指位、手型、把位、聽力等多方面的不斷練習和提高對于演奏好二胡是至關重要的。音準是否能夠完美展現,應依據作品的調性、旋律的音高、樂曲的音樂感覺以及和聲的結構等來進行綜合辨別。
3.快速琶音音階對樂曲的重要性
(1)快速音階。眾所周知,音階是二胡學習的基礎,是對演奏基本技術把握程度的重要檢驗。怎樣才能把音階拉好呢?速度要均勻,運弓的力度、音高的位置都需準確無誤。[3]
在這首樂曲中,多處用到音階的快速跑動,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樂曲的動感。如下例樂句,一組音橫跨兩個八度的音階來作為樂段之間的銜接句,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個接一個清脆地落下。
(2)快速琶音。本樂曲中,琶音音型的運用十分豐富。琶音又稱分解和弦,這種音型在樂曲中接連出現,需注意指法的排列不能墨守成規,要善于發現音階的排列規律再進行合理安排。旋律的分句、節奏的排列、音樂表現等都要呈現出作者的所思所想。
如下例樂句中分解的小六和弦,按照模進的感覺逐一升高,通過力度、音色、音域的變化來展現音樂強大的張力,刻畫出波濤洶涌的情緒色彩。
(二)對右手技巧的要求
運弓是二胡發聲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表現音樂最為關鍵的技巧。樂曲的內涵、情緒與弓法的把握應用息息相關。我們在演奏這首樂曲時,有如下問題需要考慮:
1.運弓規律在節奏律動改變上對樂曲的把控
遵循二胡演奏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演奏中我們早已習慣用拉弓來表現重音,是人的固定習慣與生理特征在起作用,手從左往右拉出比從右向左推回往往更加強勁,拉弓是運用手臂拉伸的力量使得琴弦能夠爆發出更大的重壓和摩擦力,一般拉弓都是演奏強拍或需要特意強調的音符。但在這首樂曲中,大量的節奏與我們以往的演奏習慣并不相同,例如在快板后半段出現了三連音節奏型,依照以前的律動習慣我們通常會在每一組三連音的頭一個音加上重音,因而拉弓與推弓變成均有重音的“左右開弓”場面。大部分演奏者習慣用拉弓演奏重音,若沒有控制好運弓的力度,對推弓的重音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造成主次模糊。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樂曲的同時,必須針對推弓進行力度的控制與訓練,從而才能解決演奏重音的根本問題。運弓規律的變化對演奏者來說雖然增加眾多技術難度,改變以往的演奏習慣,但對二胡的旋律來說卻表現得更加豐富飽滿,也增添了旋律律動變化的不穩定性。[4]
2.音色力度與旋律情感在樂曲中的體現
二胡是線條性、旋律性非常強的樂器,力度與音色的控制在旋律需要表現出豐富的音樂形象和情緒變化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首樂曲中,力度和音色的把控對樂曲的情緒表現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胡的音色有虛實、剛柔、明暗、薄厚等不同的變化,這些元素有利于樂曲音樂形象的塑造以及情緒波動的表達,讓聽眾陷入無限幻想之中。如樂曲第一主題樂段,寧靜祥和,夜幕下繁星點點,朦朧靜謐。演奏時弓毛輕輕貼弦,猶如一根抽不盡的絲,連綿不絕。左手揉弦均勻適中,呼吸平和,表現一種空靈輕薄的音色。與第一主題相比較,尾聲樂段的情緒就更為剛勁有力,多次運用帶有重音音頭和爆發力的音響來表現作者的堅定信仰。
顯而易見,在該作品的演奏過程中,對樂曲情緒變化的要求與各種音色元素的恰當把控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練習中要加強對音色的靈敏識別,較好地把握樂曲對不同力度音色的變化技術要求,從而才能加深對樂曲情感的深入表達。[4]
3.新穎弓法在樂曲中的應用及演奏
(1)砍弓。
在樂曲的尾聲,為呈現一種剛勁有力的氛圍效果,運用砍弓技法。
具體的演奏方法是弓子的下點要準確,聲音堅定直接,音頭扎實,具有很強的爆發力,表現奮勇直上的氣概。
(2)跳頓弓。
跳頓弓是一種有特殊表現力的技法,常用來表現堅決剛強的信念和力量。這種技法是跳弓與頓弓兩者的結合,但它沒有跳躍的感覺,也與頓弓短促有力的特征區別,演奏效果介于二者之間,是建立在頓弓的靈巧和彈性基礎之上,弓子再加入頓音的一點音頭重力感,演奏時需把握手臂與弓子的配合。
四、結語
怎樣讓二胡的音樂創作充滿藝術魅力,但又不離傳統文化的根基,是當代許多作曲家和音樂家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問題。《江河云夢》這首樂曲兼顧民族性與創新性,在調式、調性、旋律、節奏運用等方面較好地將西方現代音樂元素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既保留傳統音樂的風韻,又充滿新時代的審美感,傳承二胡旋律優美特征的同時也使得二胡的音樂語匯更加豐富飽滿,大大擴展了二胡這門樂器的受眾面。
《江河云夢》是一首藝術與技術并存的二胡作品。藝術是以技術為基礎的,高超的技術才能完美地展現藝術?!督釉茐簟分羞\用快速內外換弦、音程大跳、音階跑動、快速琶音、非傳統指法、非傳統把位等一連串難度較高而又豐富多彩的技巧,右手還使用跳頓弓、砍弓等特色技法,對演奏者來說都是新的挑戰與要求。樂曲所涵蓋的這些各式各樣的演奏技巧,讓樂曲有更好的展現,使音樂表現更加豐滿,同時樂曲的高難度部分不僅對演奏者演奏技巧的提高和鞏固有一定的訓練價值,而且對二胡的演奏技巧有較大的提升和擴展。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