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源自一則寓言故事: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回到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脾氣。管家心里窩火,回家后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兒的貓踢了個跟斗。
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播鏈——對弱于自己或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負面情緒,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播速度還要快。
“踢貓效應”中最末端受傷的是“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而在家庭關系中,孩子最容易成為最低級。我自己有非常深的感觸。
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乘坐高鐵,快到站時發現我家先生把一個背包遺忘在候車室,里面裝著我非常重要的備課資料。我在極力平復情緒之后,對他發了一通相對克制的火。不諳世事的女兒卻在一旁嘰嘰喳喳,沉浸在即將到站的興奮中,還時不時刺激我一下:“媽媽,你的背包弄丟了嗎?”我臉色鐵青,忍住氣回答:“是的?!睕]多久,她又在座位上爬上爬下,還要玩“過家家”。我心中的火苗越躥越高,終于在她光腳踩在地上的一瞬間爆發了:“你的腳臟不臟?!你吵不吵?!能不能安靜點?!”孩子默默低下頭,乖巧地坐回座位??吹剿晃矣柕臉幼?,我無比難受。我明知道是因為丟東西而惱火,卻把氣撒在孩子身上,把她當成最好欺負的那只“貓”給“踢”了。很快我就向女兒道歉了,也承諾以后不隨便發火。
其實,孩子就是我們的鏡子。你怎么樣,孩子就會怎么樣。把壞情緒轉嫁給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我們的每一次“踢貓”,背后都有一只蝴蝶在扇動著翅膀,讓小惡魔的種子一次次孕育長大,最后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陰影和錯誤導向,成為我們都熟知的原生家庭之殤、童年陰影……孩子長大后的叛逆,也往往是因為兒時被訓斥太多隱忍之后的爆發。這些都是“踢貓效應”的長遠惡果。最終,孩子會由被踢的“貓”變成“踢貓”者。所以,別讓“踢貓效應”為孩子的叛逆買單,別讓“踢貓效應”變成“蝴蝶效應”,否則代價太大了。弱者,不僅是社會上需要幫扶的貧困者,更包括了我們每個小家庭中的孩子。當我們內心真正意識到要善待弱者,善待孩子,也許“踢貓”事件會大大減少。小家呵護好了,整個社會肯定會更好。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如果我們稍稍用心,把這種豁達和體恤用于生活、工作中,將“踢貓”的惡傳遞鏈及時斬斷,不去“踢貓”,也不成為“貓”,我們就可以活得更開心,別人也會因我們而更舒心。自己發的火自己滅,別人點的火不去引,別輕易踏進“踢貓效應”的怪圈。
(摘自《世界博覽》)(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