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晉青釉雞首壺、東晉醬釉盤口壺、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罐、唐長沙窯青釉模印貼花花鳥紋執壺、五代白釉葵口盤、宋吉州窯黑釉白彩碗、元青白釉印花鋪首瓶、明三彩馬俑、清刻本《本草綱目》序列下……入職揚州博物館9年,“90后”文物修復師周旋經手保護修復的文物已有800多件。
科班出身的周旋,畢業后即入職揚州博物館,成了文物修復師。
一切好似水到渠成。周旋上高中時就對歷史很感興趣,成績很好,高考報考了南京藝術學院,被錄取到文物鑒賞與修復專業。大學前兩年,學的大多是基礎課程,如陶瓷史、藝術史、書畫史等,大二還會學書畫裝裱、古籍制作等知識。周旋喜歡兩位老師的課,一位是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員霍華,教陶瓷史;另一位是專業課老師周慶,教陶瓷修復。
大三,學生們要細分研究方向,選擇陶瓷修復、書畫修復、古籍修復等方向深入學習。受兩位老師的影響,周旋決定繼續在陶瓷修復的道路上走下去。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學校還安排了實操課程,讓學生真正動手參與修復。周旋逐漸積累起嫻熟的技藝。
畢業時,揚州博物館正好在招聘陶瓷修復專業的學生。2013年,周旋通過考試,踏入職場。不過,職場“素人”的第一件事不是修文物,而是摸家底。
2012年至2016年,在國務院統一部署下,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可移動文物是指可以移動位置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周旋協助博物館里的前輩們,對各類可移動文物進行排查、統計,并記錄在冊。
文物修復包羅萬象,說到底,是一門“手藝活”,得“上手攢功夫”。要想成為合格的文物修復師,周旋尚需不斷進階,要接受各種培訓及博物館里老前輩的傳、幫、帶。
在國家文物局舉辦的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紙質文物修復培訓班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舉辦的文物(古陶瓷)鑒定評估高級人才培訓班里,周旋接受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部門專家、學者的教學指導,既學理論,也學修復技能。
博物館里經驗豐富的老前輩修文物時,周旋也會在旁邊跟著學。他們要培養周旋的動手能力,手把手地教她怎么修。勤學、多問,周旋很快成熟起來,成了博物館里陶瓷文物修復的業務骨干。
文物修復是一項嚴謹細致的工作,有嚴格的流程和操作規程。
文物修復不能“搞創作”,不能憑感覺,必須得有依據。她說:“如果憑感覺,認為它應該是什么樣,那不叫修復,而是藝術創作,這肯定不行。”
有的文物,完整性不是很好,比如有的陶瓷文物口、頸部完全缺失了,周旋就要到博物館、圖書館查詢歷史資料,對比同時代的、類似的文物,有了準確的結論,才能制定方案進行修復。
文物修復要可逆。可逆,包括修復材料和技術的可逆。當新的材料和技術能夠把以前的修復再重新來一遍的時候,陶瓷文物就始終保持在可以重新修復的狀態,為后人留空間。
比如作色,文物修復師調配的顏色要盡可能接近文物原有的顏色。隨著時間的流逝,調配顏色的材料性狀會發生改變,會發黃或出現其他癥狀。后來的修復師要能把顏色擦除,然后重新修復。
作色,是周旋認為最難的部分。顏色不是好調的,可能一下子深了,一下子又淺了。這種情況很考驗修復師的耐心。她說:“有時候,我們試驗時調配的顏色很像,但是用到文物上,干了之后就不對了,只好從頭再來,一遍遍去試。重復的次數多了,就會感到很沮喪。”
雖是“手藝活”,但修文物最需要的品質,是耐得住寂寞。一件文物的修復,動輒數月,長則數年。修復東晉醬釉盤口壺時,從檢測分析、制定修復方案,再到清洗、拼接、補缺、打磨、作色,直至最終修復,周旋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時間。
2015年,揚州博物館獲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自此,周旋先后參與2項國家級、3項省級文物修復項目。其中,“揚州博物館館藏陶瓷器保護修復”項目是她第一次全程參與文物修復。
該項目于2016年通過江蘇省文物局立項,計劃修復各類陶瓷器文物24件(套)。周旋起草了詳細的修復方案。對20多件文物,她整理了46頁文檔。從文物基本信息、價值、保存現狀調查與評估,到陶瓷保護修復方案、保護修復的主要步驟,她細致地列出了10個大項、22個小項。光是“文物病害調查”這一項,就需要等比例畫出每一件文物的圖樣,標出病害區域,并注明病害分析。
根據方案,周旋和同事一起逐件將文物進行修復,并拍照留檔各個修復步驟,制作詳盡的修復檔案和結項報告。2020年,該項目順利通過省文物局的驗收。
修復陶瓷類文物的技能純熟了,周旋還玩起“跨界”,開始修復書畫、古籍以及漆器、雕版等多類文物的保護工作。
近年來,文物修復獲得了更多科技賦能。在揚州博物館,超景深視頻顯微系統、X射線熒光能譜儀、顯微紅外光譜儀等儀器,讓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如虎添翼。利用這些儀器,可以對文物進行三維觀測、結構鑒定、定量分析和化學動力學研究,從而找到最合適的修復方法與技巧。
與一般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復并非簡單的“修舊如新”,還需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歷史信息。從歷史的維度看,很多文物存留于世的“生命”周期,遠超人的壽命。
周旋說,作為文物修復師,修復文物的目的一方面是讓文物更利于保管和展陳,另一方面是利用實物,讓公眾了解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歷經歲月的剝蝕,瓷器破損了,書畫皴裂了,古籍發黃了。直到有一天,后人發現了它們。經過巧手點化,它們復活了,再次化身文化使者,帶著各自的時代密碼,奔向下一段文明傳承之旅。而傳承,或許就是像周旋一樣的文物修復師心心念念的初衷。
(摘自《風流一代·青春》)(責任編輯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