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出生的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劉穎,長期從事代謝與衰老的相關研究,尤其關注細胞對于能量和營養物質信息的感應機制,科研成果豐碩,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承擔了科技部、基金委等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作為青年女科學家,她說:“我對生命科學研究的好奇和興趣升華成了一份事業和使命,我立志用自己的所學所得報效祖國。”
劉穎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科院。大學畢業后,她考到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師從劉清華教授讀博士。“我讀博的前兩年挺拼挺辛苦的,當時前后做了有四五個課題都不順,怎么做都不對,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劉穎甚至開始動搖:要不要換個專業?至少付出能有些回報。
性格好強的她并沒有屈服。她開始換個角度思考失敗的意義:實驗沒成功不能說明沒有收獲。就像愛迪生嘗試各種材料做燈絲一樣,失敗是試錯的過程。那時候劉穎非常拼命,每天做實驗到晚上十一二點。她在心里對自己說:如果能早一點發現這個實驗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點走到正確的路上了。
拐點在兩年后出現:別人嘗試多次都沒有結果的一個課題,劉穎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關論文于2009年夏天順利在《科學》雜志發表,劉穎的科研之路由此峰回路轉。2011年至2013年她在美國麻省總醫院及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底入職北京大學,29歲時,她成為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在燕園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次年入選國家人才引進計劃,2017年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學者;并在世界頂級雜志發表多篇高質量科研論文。她也是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世界經濟論壇青年科學家、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首屆騰訊科學探索獎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獲得者。
劉穎說:“科研像一場馬拉松,認準了這條路,再辛苦也要堅持跑下去。”
事業與家庭難以平衡,是很多女性都會面臨的困境。劉穎曾經并不擔心,認為工作穩定后再要孩子,就能輕松兼顧兩者。但孩子出生之后,時間和精力上的消耗依然會影響工作進度,劉穎曾一度為此糾結。
“孩子的成長不能錯過。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的陪伴。”劉穎說,“所以我只能在工作時間盡可能地提高效率。”
高效工作,她有自己的秘訣。她注意抓重點,把精力集中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事。一般人都會有思維跳躍的時候,做著手頭的事情,又想到去完成另一項任務,在切換思維的過程中耽誤了時間。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劉穎嚴格規劃。她甚至用計時軟件提醒自己:工作25分鐘,再花5分鐘時間處理雜事。
她想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人家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為什么要讓家人為我的工作買單?我希望他們有快樂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只能努力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好。”
劉穎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后時,所在城市波士頓有著濃厚的跑步氛圍。那時科研任務很重,能聊得來的朋友又不多,跑步漸漸成了她減壓的方式。
在波士頓參加半程馬拉松后,劉穎明白了一件事:馬拉松和科研很像,都有同樣的心路歷程。她說:“剛開始很興奮,覺得有意思。幾公里后很累,一面心想何必自討苦吃,一面告訴自己要堅持。最后沖過終點,心里又升起了成就感,想著下次還要報名。”
回國之后,她依然保持著運動的習慣。現在她每周都會堅持去健身房五六次。在平時緊張的科研節奏下,運動是她放松的好方法。“我不只把運動當成愛好,它和吃飯、睡覺一樣重要。每天走出健身房后,我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劉穎說,“高效率科研,高質量生活,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綜合《工人日報》《未來導報》《齊魯晚報》、人民網整理)(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