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速遞
故宮、長城、秦俑,花鼓、皮影、秧歌,搟面、熏肉、粽子,老太爺的甲胄,奶奶的龍船調,滄桑的古城墻,香火旺盛的寺廟……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沐浴著時代的風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被刻上了民族的烙印,它們推開歷史的大門,微笑著走向未來。
請以“我與文化遺產”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體裁不限,詩歌除外。
寫作指津
1.確立主題,謹慎選材。我們身邊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可謂不勝枚舉。這就要求同學們仔細考量——你是否有把握、有能力熟稔地寫好某種文化遺產?譬如,如果你并未去過故宮,對故宮的歷史文化也不熟悉,就不建議選此素材。如果你家鄉有某些文化遺產,你能夠細說出它們的滄桑歷史和對于家鄉的意義,那么它們就會成為優質的素材。
2.選定體裁,注意層次。“我與文化遺產”這一話題可以寫散文,講述“我”與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系或淵源,同時將自己對文化遺產的情感融于其中。也可以寫說明文,具體詳實地介紹某一文化遺產,從歷史、形態、發展歷程、未來前景等方面進行說明。但無論選擇哪一種文體,都要注意寫作層次,理清寫作思路,使行文邏輯清晰明了。
3.語言生動,表達鮮活。“文化遺產”是生動鮮活的,所以同學們的表達也應是生動鮮活的。“文化遺產”所承載的酸甜苦辣,與之相關的人物背后的悲歡離合,它身上所寄寓的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以及它如何得到保護和發揚,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等,都需要用感情飽滿的語言表達出來。
對此類作文語言的要求,一是平實準確,把“文化遺產”介紹清楚;二是生動鮮活,寫出該文化遺產的特色和自己對它的情感。這樣可以使作文內容更清晰,更具感染力,也可以讓讀者對這一文化遺產有更深刻的了解。
習作展示
山西老陳醋,能飲一杯無
◎姚舒婉
北方的冬日里,大大小小的節氣節日,都少不了熱騰騰的餃子,這時候,一碟黑紅透亮的老陳醋是絕佳伴侶。對于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來說,老陳醋,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我從小就很能吃醋,吃餃子、包子、面條、各種涼拌菜前,必須把醋壺擺在自己面前。有一次家宴,我又倒了滿滿一小碗醋,來自南方的姑父見了,便打趣道:“婉婉,喝醋可不如喝酒過癮,要不要嘗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小孩子不能喝酒,但可以以醋代酒。”此話一出,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沒錯,這就是山西人。記得汪曾祺的《五味》開篇即是一句“山西人真能吃醋!”他不僅看見幾個下館子的山西人點菜前先喝了三調羹醋,還見到太原的油鹽店在春節前貼出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汪老忍不住感慨:“醋,在山西人是大事。”可見,老陳醋對山西人有多重要。
醋的品種是很多的,我知道的就有香醋、米醋、白醋等,但最醇厚的當首推“老陳醋”。頗為著名的寧化府老陳醋和東湖老陳醋,都已經有六百余年歷史了,至今仍然生機勃勃。
有一個字大多數山西人估計都認識,那就是——醯。“醯”本義指醋,周代還有“醯人”這一專事釀醋的官職呢。于是善制醋、喜食醋的山西人又被稱為“老西兒”(老醯兒),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醋在山西人生活中的分量。
在吃法上,早起喝、飯前飲、吃菜蘸、泡花生,花樣繁多。但這些都只是常規操作,當下可是出了不少“醋味”新品呢!比如醋心巧克力、老陳醋元宵、老陳醋冰淇淋、老陳醋月餅,以及讓我見了就走不動道的老陳醋奶茶,真是生動詮釋了什么叫“萬物皆可醋”。奶奶總說:“家有二兩醋,不用去藥鋪。”百姓們對醋保健、養生的作用深信不疑,這大概也是各種老吃法長盛不衰、新吃法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了。
從“中華老字號”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老陳醋之于山西,不僅是獨特風物,還是充滿地方特色的經濟產業,更是飲食文明的傳承載體和文化名片。
歡迎全國各地的朋友們來山西做客,如果你來,老陳醋保準管夠。若是你的身邊有山西朋友,說不準哪天你們一起吃飯時,他會突然從包里取出一瓶醋,然后對你說:“山西老陳醋,能飲一杯無?”
【山西太原市萬柏林區第三中學】
●點評
本文以說明為主,向大家介紹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山西老陳醋,選材典型且有新意。文中的引用非常豐富,比如引用汪曾祺《五味》中的句子,展現出老陳醋在山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又如引用民間俗語,展現出老陳醋的養生價值;再如作文標題,巧妙引用白居易《問劉十九》中的名句“能飲一杯無”,抓住了讀者眼球。文中加入自己愛醋的一個小故事,既扣住了主題,又富有生活氣息,增強了作文的趣味性。
我與京劇之緣
◎郭靜雯
“可憐負弩充前陣,歷盡風霜萬苦辛……”戲聲悠揚,她夢見王恢解甲歸來,又是歡欣又是哀怨。這是戲中的張氏,也是戲中的我。
京劇研學夏令營開營了,我們一眾營員端坐在戲臺前。音樂聲起,戲曲老師身著戲服,在臺上輕拋水袖,那雙似乎在訴說著人世間悲歡離合的眼眸,楚楚動人,牽動了我的思緒。我深深地沉醉于那獨特的唱腔,此刻,我愛上了京劇。
欣賞過后,終于可以開始學唱腔啦!
我們是從程派學起的。程派要求音調起伏跌宕,節奏多變,這對我來說實在有些難度。每次一唱到高潮處,口勁和感情總是不到位。老師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孩子,你的嗓音條件很好,別過分關注高亢的部分,先把尖團音練好。另外,這首曲子最注重的就是氣息了,還要多加練習,但作為初學者,你已經很棒了!”老師的話給了我些許安慰,但現實卻不停給我打擊。
“為什么?為什么我總練不好?我真的就一點天賦都沒有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的眼眶潤濕了,原本七彩的戲服也變得黯然失色。
“快看!墻角的那叢鳶尾開花了!”同學指著墻角大喊道。那是叢鳶尾,可是之前它們好像都枯萎了,現在竟然又開了嗎?我悄悄地轉過身,拭去眼角的淚。
月光甩下潔白的水袖,劃過山川,劃過河流,落在鳶尾花的花蕊里。藍紫色的花瓣像飛舞的蝴蝶,金色的花蕊仿佛把周圍都照亮了。是啊,它們沒有放棄生的希望,它們用最美的顏色點亮了夜的一角,也驅散了我心中的失落與挫敗。
我再次穿上戲服,一個人對著鏡子唱了起來,時刻注意口型以及唇舌、牙齒的位置,不停地練習吐納之功。我不再徘徊,不再退縮,我堅信,汗水一定能鑄就成功。晨光里,有我努力的樣子;夕陽中,有我拼搏的身影。
終于到了這一日。我看了看鏡中的自己,那歡喜宛若蓮花,在我心里一點點綻放。我自信滿滿地走上戲臺。
“饑寒保暖無人問,獨自眠餐獨自行……”曲終了,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學京劇的這段日子里,它給予我最深刻的感受莫過于堅持的可貴和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所帶來的獨特魅力。這就是中國京劇,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
【北京市懷柔區第三中學】
●點評
小作者以動情的語言敘述了自己與京劇的邂逅,側重點放在“我”的身上,講了“我”對京劇的向往、學習唱腔時遭遇的困境,以及克服后終于呈現出精彩表演,讓人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結尾點明主旨,并將立意升華至“文化自信”,可謂“點睛之筆”。
(袁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