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舞蹈創作深深根植于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動態的人體造型藝術,為人民群眾帶來審美需求的滿足和社會情感的表達,是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近年來,隨著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舞蹈創作結合多種藝術創作方法,形成了多種表現形式,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舞蹈創作作為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和先驅,是舞蹈表演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根本環節,隨著社會的變革,也對舞蹈創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本文主要從舞蹈創作的革新變遷而引發的現實思考,舞蹈創作的發展前景與道路建設方面做出思考并提出初步的建議,從而提升我國舞蹈創作水平。
[關鍵詞]時代變遷;舞蹈創作;改革創新;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0-0171-03
舞蹈創作的發展離不開時代背景、現實環境、思想變遷等客觀因素,舞蹈創作美學更是與社會發展條件有著直接的關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條件持續向好,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重視對藝術作品的鑒賞。20世紀后,舞蹈領域發生較大變革,美學概念與舞蹈風格多元化發展,舞蹈創作產生較大的革新與變遷。編導更加重視舞蹈對現實意義和社會生活的表達,舞蹈創作也越來越與意識形態產生聯系,舞蹈藝術在整體上條件性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國內外不同文化領域的優秀成果,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
一、舞蹈創作在發展中的革新與進步
時代發展為舞蹈這一藝術形式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但同時也給舞蹈創作帶來一些挑戰。隨著經濟基礎的筑牢與壯大,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增加。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給舞蹈創作帶來更多的創造形式,例如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與應用、舞美道具制作能力與水平的提升等,都為舞蹈創作帶來更多新的活力,推動舞蹈創作向著更好方向發展進步。
(一)現實環境對舞蹈創作產生的影響
現代舞是對西方傳統舞蹈文化的革新與創造。西方傳統舞蹈在作品解讀方面更加偏向傳統與沉穩,直到20世紀西方爆發“舞蹈大革命”,徹底否定了西方傳統舞蹈中的僵化與封閉,尤其批判了西方古典芭蕾。在西方眾多的藝術門類中,舞蹈迸發出新的活力,出現了以現代舞為代表的舞蹈文化內核。而國內外出現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中國的舞蹈創作也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影響。[1]
首先,舞蹈創作在現代舞到當代舞的轉變中更好弘揚傳統文化。現代舞與當代舞存在著普遍聯系卻也有著特定區別。王曉藍認為,現代舞是現代社會中的傳統,而當代舞是當今所存在的事物。現代舞中更加包含著一種自由的力量,并不像當代舞中包含著過多的象征元素和象征意義。可以說,現代舞更加具有純粹和生動的特點,當代舞則注重借助現實生活中的元素進行藝術表達。以云門舞集的《行草》為例,林懷民沒有局限在當代舞的抽象意義表達中,而是更多介入中國書法中的運筆特色,賦予舞蹈作品內涵,帶來新的詮釋與理解,更容易在觀眾中普及傳統文化。[2]同時,舞蹈表演的價值也在舞蹈創作的改觀中得到升華,舞蹈作品不再是純粹的肢體表達,而是被賦予文化與社會價值意義,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風貌。
其次,舞美技術進步與道具使用能力提升對舞蹈創作產生了正向革新。試想一下,觀眾會喜歡在平面舞臺上一成不變的舞蹈表演,還是喜歡具備新奇舞臺裝置和精美道具的舞蹈表演呢?根據長時間以來的觀眾反饋來看,后者更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舞美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隨著人民群眾鑒賞能力的提升,制作粗糙、操作簡易的舞美道具越來越不能滿足受眾對舞蹈作品的藝術期待。如今,很多大型舞蹈表演作品都采用越來越多新奇的舞臺裝置,使用制作精美、高難度的舞臺道具來表現舞蹈作品的精神內核。而這種理念也越來越在舞蹈創作行業內普及。國內在舞蹈創作中應用大量奇特舞臺裝置和精良舞美道具的案例不在少數,在本質上,這是舞蹈創作人員對舞臺表現手法的思考與創新,是創作思維的豐富與變革,推動舞蹈創作對藝術認知的極大提升,是舞蹈創作中積極發展的一面。
最后,舞蹈創作中還不乏對宏觀歷史因素的深度考量。觀察中國的舞蹈創作不難發現,中國當代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時代變革的影響,尤其表現在文化創新方面。為了追求鮮明的藝術特色形式和廣闊的民族審美特色,中國的舞蹈創作很少包含“獨樹一幟”的藝術追求,商業內置沒有成體系的題材,也并不要求每一個作品都必須具備原創性質。以《中國媽媽》為例,作為中國當代舞的經典作品,《中國媽媽》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一位中國母親將日本遺孤撫養長大的故事。整個舞蹈作品緊緊圍繞“母愛”這一主題,展現了偉大母愛的力量。作品沒有安排款式精美的服裝,也沒有美輪美奐的舞美燈光設計,整個作品表現形式都以自然、樸實為主,為觀眾帶來真實的歷史事件,突顯了自然溫暖的人文情懷。《中國媽媽》舞蹈作品以原始主義為基礎,有著對歷史因素的宏觀考量,是我國舞蹈創作中成功的革新范本。[3]
(二)新媒體技術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
新媒體技術是現代化的數字信息技術,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的處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數字信息技術沖擊了藝術創新領域,為舞蹈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為舞蹈創作發展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
首先,新媒體技術提高舞蹈創作的藝術表現形式,增添個性化色彩。當前,音視頻技術在我國不斷普及,大多數人們樂于在電視、網絡媒介上欣賞舞蹈作品,這為舞蹈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群眾審美需要,舞蹈創作不斷尋求新興科技支持,首先便是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為舞蹈創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新媒體技術讓舞蹈表演從實體舞臺搬到數字空間,通過直播的方式讓數以萬計的觀眾在同一時間內觀看舞蹈表演。在大型舞蹈表演中,就需要更多人員的協調、多個部門及工種的配合,也需要舞蹈演員更好的表演狀態和更加全面的舞臺能力。此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還為舞蹈表演帶來更多可視化的視覺藝術。在實體舞臺演員難以完成的高難度特技動作都可以使用新媒體技術來實現。[4]在近幾年中國的跨年晚會、大型表演中,一些衛視采用了不少“綠幕”制作的方法,觀眾可以在熒屏上看到現場看不到的特技畫面、AI智能場景。
其次,新媒體技術豐富了舞蹈創作的作品編創,可以吸引更多受眾眼球。以《舞千年》為例,《舞千年》是河南衛視和嗶哩嗶哩共同制作的舞蹈綜藝節目,該節目以講述中華故事為核心,由五位薦舞官和十三支頂級舞團,用舞蹈重新帶起 “中國美”的熱潮。傳統的劇場更多采用幕布投影的方式來豐富舞臺場景,渲染方法較為單一,且存在幕布投影與舞臺表現不能完美契合、投影運用不當導致作品展現不完整的情況。《舞千年》作為新媒體舞劇,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打破了傳統舞劇的束縛,對舞蹈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創新處理。作品在舞蹈中融合實景與現代科技,采用影視劇形式輔助敘事的方式,在舞蹈中代入傳統文化要素,形象展現了中華文化底蘊,讓觀眾雖不在現場,但卻更有沉浸感。《舞千年》“綜藝+劇集”的形式做到了傳統現場無法做到的創新突破,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故事講述,一支舞蹈體現的就是一段歷史,經典藝術作品就在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創新發展中實現了貫穿與連接。很好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感受。[5]
最后,新媒體技術還增添了舞蹈創作的多元化色彩,滿足舞蹈創作的價值體現要求。在新媒體技術的影響下,舞蹈作品中的速度變換、作品呈現時間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這就需要編導更好地思考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向,盡最大可能把握作品的整體方向,深度構思舞蹈作品的創作內容。觀眾在新媒體技術影響下,能夠不自覺地投入注意力,虛擬現實、燈光、服裝等不同舞臺要素的相互配合,加速了舞蹈創作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而新媒體技術的普遍適應性和實驗創新性也會促使舞蹈藝術孕育出更好的作品。如同《舞千年》系列作品一樣,以新媒體的特殊優勢,將舞蹈藝術以喜聞樂見的視聽形式展現給觀眾,這不僅對接了時代需求,展現了歷史,展現了文化,同時開啟了舞蹈創作維度和舞蹈美育的新時代。
(三)舞蹈創作中的融合變遷
舞蹈創作有著多層次多角度融合發展的趨勢。為了達到創新發展,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與力量,舞蹈創作緊跟時代步伐,在發展中融合西方藝術,將民族文化中的特色和現代精神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的優秀舞蹈作品。
首先,舞蹈創作在中西結合中尋求新的發展。以《白毛女》為例,西方芭蕾舞是一種著名的舞蹈形式,不僅廣為人知,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與創作前景。芭蕾舞劇《白毛女》便是中國民族舞同西方芭蕾舞深度融合的最佳典范。《白毛女》講述的是在中國解放前夕,華北農村中億萬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離合悲歡,展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白毛女》使用了西方芭蕾表演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故事,不僅創新了藝術表達形式,而且促進了舞蹈創作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在繼承中創新融合發展。
其次,舞蹈創作能夠展現民間生活,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作品。舞蹈藝術形式來源于生活,舞蹈作品中的表現元素很多都來源于生活。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許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有很多都使用舞蹈形式表現出來。我國民族眾多,不同民族也有著各自的舞蹈風格。舞蹈可以是真實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舞蹈創作也在更多地關注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內涵,在編創過程中使用民族編舞技法,促進對民族文化的展現。此外,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日益向往,還創造出“廣場舞”等喜聞樂見的舞蹈形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舞蹈創作也越來越貼近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變得更加“接地氣”。
二、舞蹈創作在新時代背景下新的發展
(一)舞蹈創作技術的專業化與科學化
傳統編舞方法需要編導采用文字與圖畫的方式來記錄舞蹈中的隊形變化及舞蹈的銜接部分,而計算機技術的使用可以根據編導的個人喜好生成舞蹈動作。傳統編舞方法不僅需要編導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視化不足,難以簡單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舞蹈編排。計算機及時的使用可以充分利用AI技術,便捷有效地創造出可視化舞蹈編排方案,提升了舞蹈編排效率。在未來,舞蹈創作還可以結合3D技術、VR虛擬場景技術等,增添舞蹈創作的便捷性與及時性。編導可以使用3D投影技術或者VR虛擬場景實時模擬演員隊形變換,設計舞臺裝置變化方案等。演員還可以在VR虛擬場景中進行訓練和彩排,VR場景可以幫助演員學習舞臺動作,還能監測演員動作是否達到舞臺標準,從而展現出更好的舞臺效果。
(二)打造更好的時空氛圍,構建發展新路線
舞蹈藝術的時空氛圍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好的沉浸感與投入感,能夠讓觀眾進入到舞蹈本身。在進行舞蹈隊形變化時,僅僅利用LED燈光的變換或者圖片的簡單排列組合是十分單調的,舞臺效果也不能與演員的表演進行深度融合。編導在進行舞蹈創作時,要樹立適用于更廣泛空間的舞蹈編排方法,推陳出新,豐富時空氛圍感。此外,媒介技術的使用還更新了舞蹈創作的語匯,最大化舞臺空間效益。在未來,媒介技術是舞蹈創作的重要結合方向,媒介技術能夠讓觀眾看到現場看不見的東西,展現出更多受制于現場條件的舞蹈元素,還能夠實現舞蹈演員與虛擬人物的結合統一。[6]
(三)堅持多元化發展,服從社會效益
首先,在未來更加堅持“藝術本位”的要求,更多考慮舞蹈創作中的藝術價值,不做市場的奴隸。我國的文藝行業發展存在著一些畸形現象,在部分領域,擁有流量的人物占據作品的主導地位,觀眾過于關注某個人物,而導致作品本身話題度、關注度下降,真正的作品價值沒有得到展現。文藝作品應當體現文化內核,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不能成為市場體制的附庸。真正的文藝工作者更應該恪守文藝準則,把創作優秀作品和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行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始終秉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用真善美的價值標準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藝作品的審美需求。
其次,舞蹈創作還要更加適應文化體制改革需要,努力提高舞蹈創作從業人員素質,培養相關人才,努力推動藝術行業向好發展。舞蹈作品具有商品屬性,在文藝市場越來越成為買方市場的背景下,需要創作人員主動探索市場規律,發掘更多優秀題材,選擇適合市場競爭機制的創作方法,迎合市場需要。舞蹈創作還要重視精神產品的作用,認識到精神產品對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影響作用,不能將眼光放在快速獲取經濟效益的內容題材中,而是要致力于用精神產品傳承先進文化,凈化精神世界。積極引導孵化行業人才,提高舞蹈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要求從業人員從哲學、人文、藝術等學科中汲取養分,保持舞蹈創作的活力。發展完善配套獎懲制度,取締產生不良影響的作品,弘揚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重視舞蹈作品的社會價值,提高行業整體社會責任感,打造具有高質量的行業主體。
最后,鼓勵創新創造,適應市場體制并利用市場,推陳出新,促進藝術行業進入良性循環。在面對市場體制的復雜狀況時,一些制作方找尋觀眾真正喜愛的文化題材,例如河南衛視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基礎上,編排制作了名為《祈》的水下舞蹈,演繹的是飛天洛神舞,女舞者全程在水下拂袖起舞,每一幀都仿佛是走出墻壁的壁畫,如夢如幻、靈動飄逸。舞蹈作品《祈》的制作團隊簡單,并沒有投入大量的資金。整個舞蹈作品時長僅為一分半,但舞者卻在水下拍攝了整整二十六個小時。《祈》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由此可見,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并不需要制作方宏大的制作場面、高額的制作費用、華麗的明星陣容,制作方堅持文化自信,不被資本、流量束縛,也能制作出足以展現中華民族瑰寶的文藝作品。[7]
結 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時代碰撞產生的火花,既能點燃文藝行業向前邁步的火炬,也能燒毀故步自封者停滯不前的局限性,讓整個文藝行業繼續推陳出新、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舞蹈創作也應當秉持在創新中發展的理念,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分析舞蹈創作的革新變遷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為促進我國舞蹈創作整體發展提供積極對策。
注釋:
[1]
周 露,周 楊.新時代中國舞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J].牡丹,2021(12):36—37.
[2]周映君.淺析新媒體視域下舞蹈藝術創作的發展[J].尚舞,2021(10):104—105.
[3]張譯文.新媒體視域下舞蹈藝術創作的發展研究[J].尚舞,2021(04):78—79.
[4]于博聞.時代碰撞下舞蹈創作的革新與發展——試論現代、后現代與當代舞蹈創作美學間的關聯[J].藝術家,2020(12):96—97.
[5]嚴 瑾.新媒體技術在舞蹈創作中的發展與研究——以舞劇《游園驚夢》為例[J].戲劇之家,2018(35):105—107.
[6]劉德歡.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舞蹈創作的時代特征與發展策略[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6):78—82.
[7]楊恩慈.現當代舞蹈創作的發展趨勢引發的現實思考——舞蹈創作道路怎樣走?[J].北方音樂,2015(19):174,17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