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獨特的優勢,文章試從展開聯想、想像;進行逆向、發散思考;勇于質疑;開展研究性閱讀等幾個方面來談如何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 語文教學 語文閱讀
語文教學對培養創新能力有獨特的作用。語文學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學好語文,能提高學生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語文課本內容多是各類經典文章,大都代表著當時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水平,是那個時代先進思想的記錄,是作者創造性思維的結晶。學習語文能使學生不斷地吸收人類創造性思維的成果,獲得自學能力,學會終身學習。可見,語文學科比其他學科的創造空間都要大得多。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展開聯想、想像,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語文教材出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像,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中指出:“真正藝術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種東西”。因此,在閱讀活動中,根據文字材料的描述進行想像,是閱讀創新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是主動閱讀、活化信息、形成新見解的必要條件。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①發揮豐富想像,再造作品境界。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舞女組合起來,想像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的旋轉。隨著想像的馳騁,學生們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復活。②發揮豐富的想像,再造人物。閱讀時我們可根據人物外貌、心理、語言、行動等展開想像,在頭腦中再造一個完整而鮮活的人物形象。只有如此再造人物,才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甚至“與之共語”。③發揮豐富想像,去填補藝術空白。如閱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為什么會有“腳踏上去”的動作?作者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加了個“也”字,似乎在與另一種情景相比較,而這種情景則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種什么情景?于是學生展開聯想與想像,調動以往的生活體驗,回答說:“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觀景”。盡管多數學生并不認識槐樹,更沒見過秋天槐樹落蕊的情景,但通過想像,卻似乎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來打開房門,驚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樹的落蕊鋪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來才發覺夜里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那樣,懷著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幾腳,卻發現“聲音也沒有”,不像踏雪那樣會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然后掬起一把,聞一聞,“氣味也沒有”,同雪一樣清爽;一陣掃后,只留下“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槐花就這么靜悄悄地走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種悲涼彌散開來。通過這種想像,學生走近了作者,走進了作者筆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韻味。我們可發揮想象,去填補藝術空白。
閱讀中的聯想主要有四種方式:①接近聯想。如閱讀《過萬重山漫想》,聯想到李白的《朝發白帝城》,眼前呈現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情景。②相似聯想。③對比聯想。④因果聯想。運用閱讀聯想對讀物進行理解、追憶和創造性的思考,應注意材料之間的聯系,盡量形成廣泛而多樣的聯想,以努力提高閱讀創新能力。
二、進行逆向、發散思考,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在閱讀作品時,我們主張不但要順思,而且要反思。如閱讀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就可以從正向與逆向兩個方面去思考。可以說瑪蒂爾德很虛榮、追求享樂;但用“人本”理論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許多可貴的品質:堅強、純真、質樸、講信用、吃苦耐勞、對命運努力抗爭等。人物形象的矛盾與復雜,構成了藝術典型。我們如果用固定的思維思考問題,那就只能看到一層不變的東西,假若在順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會領悟到意想不到的內容。
三、勇于質疑,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閱讀中的質疑,表明閱讀者處于積極思考之中,有了積極的思考,才會有深入的發現。那么,在閱讀中怎樣質疑呢?就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來說主要有兩種質疑方式:一種是由教師質疑,并由此激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其積極性,通過引導、討論獲得新的見解。一種是由學生質疑。學生在閱讀中記下疑點,通過小組討論歸納出本組共同的疑點提交全班。全班同學根據小組的疑問,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鼓勵在各種意見的交匯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就質疑的性質來說,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①對比質疑。它是將不同的文章加以對比,在比較中創新。②因果質疑。它是對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分析,或由因析果,或由果探因,悟出新意。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戀愛失敗的原因有哪些?③關聯質疑。它是指就事物間的相互聯系作思考,從人物或事件的關系中,探究出新意。
四、開展研究性閱讀,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為了研究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有步驟的閱讀行為。開展研究性閱讀應力求做到:①由課本向課外讀本的延伸。先閱讀課本中所確定的內容,然后閱讀與此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②由課本向社會的延伸。在閱讀課本及其相關內容的基礎上,作社會調查,以豐富閱讀的內容。③邊讀邊悟邊總結,培養閱讀創新能力。如在閱讀李煜《虞美人》一詞時,就可以布置“走進李煜”的研究性閱讀專題,組織學生閱讀李煜其他的詞。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寫作無疑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也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與作文相比,人們往往忽視閱讀對發展創造能力的作用。其實,閱讀是對讀物、作品的再生產、再創造。閱讀是發展創造能力的肥沃土壤。接受美學認為,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閱讀同樣是富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據國外的統計,科研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閱讀情報資料的時間,要占完成該項研究課題時間的50.9%,而編寫報告的時間僅占9.3%。可見瀏覽、閱讀已成為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基礎教育中,閱讀教學正是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造就創造性人才的搖籃。閱讀教學主要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閱讀創新能力。“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
參考文獻:
[1]甘其勛.閱讀:創造力的搖籃.語文天地網.
[2]李默.教育時報.2005,(5、6).
[3]任彥鈞.語文報.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