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虞美人·聽雨》是由蔣捷作詞,白棟梁作曲的一首古詩詞藝術歌曲,這首作品極具文化底蘊,曲意深遠,真實自然[1]。深受聲樂愛好者喜愛,本文就演唱這首作品時,所運用到的弱音演唱技巧分析如何更加完整地詮釋作品。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首先分析作品創作背景,其次對聲樂演唱技巧之弱音技巧進行說明,最后重點論述弱音技巧在虞美人聽雨中的運用及演唱處理。
[關鍵詞]虞美人·聽雨;弱音;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3-0007-03
[作者簡介]吳 蓉(1974— ),女,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費 笑(1995— ),女,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
一、歌曲《虞美人·聽雨》的創作背景
(一)歌詞的寫作背景
詞作者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進士。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其氣節為時人所重。1279年南宋滅亡,恰逢蔣捷在南宋滅亡前五年高中進士,本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然而幾年后國家滅亡,此后蔣捷便開始他漂泊的一生,當他晚年隱居于竹山的一個寺廟時,寫下這首《虞美人·聽雨》。
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這首詞以表述時空簡括一生而著稱。詞中以“聽雨”為媒介,表現了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況味的不同感受。詞人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凄然。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這描寫了一個非常亮麗青春的圖畫;“壯年聽雨客舟中”,訴說著他漂泊江湖的經歷,看到的是“江闊云低”,聽到的是“斷雁叫西風”,那種破敗滄桑,國破家亡的傷感;到了晚年的時候,“鬢已星星也”,他只能在寺廟中聽雨的聲音,“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道盡了詞人一生的苦痛經歷。
(二)曲作背景
白棟梁,青年作曲家,鋼琴藝術指導,哈爾濱音樂學院教師。于2014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在研究生期間,師從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邱曉珊、著名作曲家胡廷江、著名鋼琴藝術指導鄧垚等老師。在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下,白棟梁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諸多著名的聲樂演唱家編寫鋼琴伴奏譜,部分作品已經發表,此外白棟梁長期擔任聲樂教育家鄒文琴教授的課堂伴奏,其中,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虞美人·聽雨》是白棟梁編曲的代表作之一。
(三)聲樂作品《虞美人·聽雨》的體裁
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和人類對于文化審美的變化,藝術歌曲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中,藝術歌曲一般采用內涵豐富、藝術價值高、演唱難度大的詩詞作為歌詞。作曲家可以根據詩詞的意韻創作歌曲,極具民族性與抒情性,復雜而烘托情緒,鋼琴伴奏與演唱者的演唱相呼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絢麗瑰寶,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眾多文人墨客智慧的結晶,其獨具特色的格律、韻律,大部分古詩詞作品具有一定的吟誦性。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以中國的古詩詞作品作為歌詞,以后人創作者融入或借鑒了西方作曲家的作曲技巧,譜上新的曲調,或是加以獨特的表演形式,形成有難度、有旋律、有新意的藝術作品,并成為聲樂演唱者喜愛與追捧的歌曲體裁。宋代蔣捷所創作的作品《虞美人·聽雨》,虞美人:詞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曲作者白棟梁,便是將南宋詞人蔣捷這首《虞美人·聽雨》加入了很多現代的元素,造就了這首作品優美凄涼的古詩詞藝術歌曲。
二、弱音演唱技巧
(一)弱音技巧
弱音是指在演唱聲樂作品中,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通過科學的發聲方法訓練出的,可以將所有的音高都做到強轉弱、弱轉強、強弱自由地穿插進行,并能夠實現強轉弱、弱轉強之間的自然而又無痕跡過渡的歌唱技巧。所謂的“弱音”則是演唱者在演唱某些聲樂作品時的一種演唱技巧,例如“花腔”技巧,這都是作為一種聲樂技巧加入聲樂作品中,從而達到某種藝術效果,賦予作品特定的意義。在眾多的歌唱技巧中,比較重要且比較難把握的便是弱音技巧,這需要演唱者極高超的歌唱機能水平,控制力,作品把握度,作為每一位聲樂愛好者正確并且科學的學習弱音技巧非常有必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詮釋作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有利于尋找歌唱中的高位置,同時也有利于保護我們的聲帶機能。
(二)弱音的演唱方法
弱音技巧是聲樂演唱中較為困難的一種演唱技巧,把握好了弱音的演唱技巧,聲樂演唱也就可以說完成了一半[2]。這需要歌者具有強大的氣息支撐,所謂的氣息支撐要求歌唱者把氣息嘆下來,橫膈膜擴張,吸到肋骨的位置(即肺部擴張開),初學者可以口鼻同時吸氣,同時好的氣息支撐還要依靠正確的口腔狀態,軟腭的積極抬起,懸雍垂拎起來,尋找半打哈欠的狀態,這才是良好氣息的基礎。
弱音技巧的演唱還需要穩定的呼吸狀態,聲樂作品中弱音部分的演唱比高音強音演唱還需要吸氣肌肉群的控制力,呼與吸肌肉群要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不然發出的弱音不是很有質量的音色。在歌唱中本著音量越大所需呼出的氣息量就會越大,音量越小所需呼出的氣息量越小的原則,但是在進行弱音演唱時呼與吸的多少與音量的大小是正比的,呼氣量小,音量就小,呼氣量大,音量便大,但呼氣的多少以及音量的大小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氣息支撐基礎上的,不能認為音量小,就不考慮氣息。
綜上所述想要發出優美而又高質量的弱音,以下幾點方法缺一不可:其一、要求演唱者必須有穩定的氣息支撐;其二、演唱者要合理把握呼與吸的狀態,找到呼吸的最好狀態;其三、演唱者需要找到聲音的高位置并且始終保持好位置;其四、把喉頭的位置放到最低;其五、軟腭的力量靈活運用,努力去尋找頭腔的共鳴點;其六、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與氣息,在演唱過程中應給出較小的氣息量,演唱時聲帶的完全閉合這需要演唱者強大的控制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熟練掌握以上幾點方法,所發出的弱音才能展示出歌者高超的演唱技藝給人以聽覺美的享受。
三、《虞美人·聽雨》中的弱音技巧的運用
(一)弱音技巧在作品中的布局
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以聽雨為基調烘托雨夜的氣氛,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娓娓鋪開,一首詞道出作者一生的境遇,正如詞中所回憶到的那樣,少年歌樓上聽雨,壯年聽雨客舟中,晚年星星白發時聽雨的場地便在寄居的僧廬中。此時詩人蔣捷內心的苦悶與惆悵,表達出對自己一生的嘆息與無盡的悲傷。年輕時將自己置身于江湖之中,卻未有他的一席之地,如今頭發斑白,身居僧廬中,卻不能夠真正忘記過往。
綜合了幾位歌唱家和個人實踐演唱的經驗總結出,弱音技巧在歌曲中的分配,第一句“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紅燭昏羅帳”,這一整句都是采用了弱音的演唱技巧來進行演唱的,接著進去第二句“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在這句中,“雁”字音和“叫西風”用的都是弱音演唱。接著進入“嗚”字音,這段旋律共有四小節,在整首歌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這一小段“嗚”字音,用的全是弱唱的技巧,第三句中“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其中“聽”字音弱唱。第四句中“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中,“明”字音用了由弱音開始漸強的唱法。在反復的第四句中,“點滴到天明”采用弱音的演唱技巧,最后一句中“到”兩拍弱唱,“天”兩拍弱唱,“明”七拍中前面四拍弱音,后面采用弱音中極弱的演唱技巧。
(二)弱音技巧的演唱處理
在演唱“少年聽雨歌樓上”這句時,首先氣息要往下嘆,以哼鳴的感覺去找聲音的狀態,上拎下嘆找好一個細小的點,貼住眉心的位置,有控制地給出來,同時演唱這句的時候,嘴巴的狀態不易開的太大,但內口腔的狀態一定要保持積極的狀態,特別是“聽”字,這是一個閉口音,在給出字頭的同時也要把內口腔的狀態穩定打開。演唱“雁”字音的時候,這個音是由強即弱,這個音是小字一組的mi,屬于中聲區,演唱時要加一些胸腔的聲音,喉頭位置放低,同時拎住眉心位置的點,弱音歸在“an”字音上面。“叫西風”這三個音,位置要統一好,給上氣息,“西”字音是閉口音,把演唱閉口音的狀態用在“風”上,四拍唱滿。接下來進入“嗚”字音,這個wu母音通常我們在練聲的時候也會練習到,在這首歌曲中,“嗚”字音的旋律有兩個樂句,唱的時候要以半打哈欠的狀態,口腔“o”字形狀保持好,兩個樂句的演唱中,嘴型不應該有太大的波動,這兩句的演唱,氣息的支撐非常重要,要把氣息吸好,橫膈膜擴張,反之氣息吸的太淺,弱音演唱出來的音色會變的小且不透,同時兩個樂句中間可以換一口氣,不可以隨意換氣,這樣會破壞歌曲的連貫性。在下一句“聽”字音,同上的演唱方法進行演唱,接著后面一句中的“明”字音,“ming”的音高所屬小字二組的“do”,較難演唱,在唱的時候,嘴巴可以適當的打開點發聲,有助于尋找高位置和聲音的通透。反復第四句中,“到”“天”兩個字,唱的時候先把“到”的位置固定好不動,平行到下一個“天”字上,兩個字的位置往鼻咽腔上去靠,最后一個字“明”,這個字極為考驗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唱的時候先把氣息吸的深些,要有控制地給氣息,聲音的點集中,由弱到極弱,需要足夠大的氣息量支撐。
(三)運用弱音技巧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所有聲樂技巧的處理,都是為了達到聲樂作品中的某種藝術效果,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要想得到完美的演繹,就必須融入多方面的因素,演唱技巧是一方面,同樣在眾多技巧中,最能渲染到歌曲氣氛、更好地表達出作品內涵的便是弱音技巧。聲樂演唱者要有足夠的歌唱功底來演繹弱音技巧,這會促使這首藝術歌曲更加的鮮活,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給聽眾以美的享受,詮釋出作品的內外含義,讓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這首歌所涉及弱音技巧處理的地方較多,首先在歌曲第一句中,采用的全部都是弱唱的方法,這樣的歌唱技術處理給人以空間感,“少年聽雨歌樓上”年少的時候不知愁滋味,在歌樓中肆意揮霍,酣暢淋漓地暢飲,此時的弱唱,是對年少時候的追憶,表達作者對青春時光的追憶與銘記,所以這句的弱音技巧便是達到詩人對青春對已逝光陰的無限懷念的藝術效果。歌詞中“聽”字音頻頻出現,所有的“聽”字音都需要采用弱音技巧演唱,因為“聽雨”是整首歌曲的主線,一個“聽”字,道出了雨的寂靜,人的孤寂,更能夠體現出作者在聽雨時的認真與透徹。這樣唱出來給人以安靜的感覺。第二句中尾音“雁”弱唱的目的是為了引出下一句“叫西風”,這樣唱出來使得音樂線條銜接完整,同時這句話的弱唱部分已經折射出作者內心悲涼的心境了。后進入“嗚”字音,這兩個樂句用弱音來演唱,這是整首歌中最為打動人心的地方,所用的唱法都為弱唱,這樣技巧的運用表現得恰到好處,好似作者本人在嘆息,一個“嗚”字音更像是嘆氣的聲音,嘆息著過往的瀟灑與現在的孤苦伶仃,前半生與后半生形成鮮明的對比反差,給人以蒼涼悲傷之感,渲染了歌曲“悲、嘆”感情基調的藝術效果。在第四句中“明”字音,由強即弱,表達的是作者當時已無語凝噎的心情,同樣尾音的處理也交代了一首樂曲的即將結束。最后三個字“到天明”在唱的時候都是弱音演唱,這樣的唱法表現出詩人對一生進行總結后的苦痛憤懣之情,渲染了詩人對自己碌碌無為而內心又懷有抱負、郁悶之情的藝術效果。
結 語
綜上,本文主要探究了聲樂技能中的弱音技巧,對弱音唱法的定義,弱音技巧的演唱方法,以及對如何演唱好弱音技巧進行總結說明,列舉出古詩詞藝術歌曲《虞美人·聽雨》中,所涉及帶有弱音演唱的地方,仔細研究,通過用弱音技巧的演唱方法來演唱這首藝術歌曲,同時對利用該技巧,達到了何種藝術效果,進行細致說明。筆者通過專業實踐與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在聲樂演唱中弱音技巧是最難把握的聲樂演唱技巧,這需要演唱者有足夠好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有較成熟的聲音控制力和把握力。同時還了解到正確運用弱音技巧能夠幫助演唱者提高演唱水平,對其嗓子起到保護作用。筆者通過本課題的論述,希望在聲樂演唱中弱音技巧的演唱方法,和如何運用弱音技巧等方面,能夠給聲樂愛好者一些啟示與引導。
注釋:
[1]張洋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虞美人·聽雨》的創作特征及演唱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王 瑩.聲樂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訓練與運用[J].藝術研究,2016(03):152—153.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