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遠的花樣年華》是《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一個唱段,是根據李英儒的同名小說創作,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素材的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翁金環勇于奮戰、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以及她剛烈的人物形象。歌劇詞曲分別由王曉玲和張卓婭、王祖皆夫婦共同完成。選段以優美的旋律、寬廣的音域和起伏的情感著稱,本文通過對該歌劇選段演唱技巧的研究分析,總結了該選段在演唱技巧上的創新性和時代性,讓演唱者可以更深入地體會該選段的內涵,把該歌劇唱段演唱得更好。
[關鍵詞]《永遠的花樣年華》;創作背景;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3-0141-03
[作者簡介]王 麗(1994— ),女,貴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貴陽 550025)
一、作曲家、原唱簡介
(一)張卓婭、王祖皆簡介
張卓婭、王祖皆兩人均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就讀于同一大學,畢業后一起回到南京軍區歌劇團,并確定婚姻關系,夫妻兩人音樂成就都很高,共同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佳作,他們的代表作有《繁漪》《芳草心》《大地的回聲》《我們是朋友》《黨的女兒》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他們創作的歌劇作品真實美妙,均都表達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影響了無數人的文化共鳴。
(二)孫麗英
孫麗英是中國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代表作主要有《悲愴的黎明》《蘆花白,木棉紅》《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孫麗英出生在一個京劇世家,從小受父母影響,戲劇功底扎實,學習刻苦,她憑借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成為中國歌劇界中塑造人物形象最多的人。
二、作品的創作背景
(一)作品背景
《永遠的花樣年華》是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一個選段,這個歌劇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而創作的,在中國的歌劇歷史上,真正講述抗日戰爭題材的作品非常少,而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以創新的手法演繹了抗日戰爭的殘酷,讓當代的年輕人去思考戰爭,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所以該歌劇不是普通的歌劇作品,而是一部偉大的民族歌劇[1]。
(二)時代背景
中國歌劇經過數個時期的發展,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貼近人們的生活實際。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人們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歌劇藝術也逐步走向多元,既需要融合世界其他歌劇藝術,也需要保證我們自己音樂文化的民族特色。《野火春風斗古城》這部歌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三)劇情概況
《永遠的花樣年華》是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第三部分,也是該歌劇的高潮部分,講述了中國共產黨人金環頑強不屈、英勇就義的抗日故事。《永遠的花樣年華》是一曲動人心弦的詠嘆調,中共地下黨金環在準備為革命犧牲的前夕心情悲傷而又平靜地唱出了這首歌曲,整個唱段旋律寬廣、曲調濃郁、唱詞委婉、情感真摯,生動形象地塑造了共產黨人波瀾壯闊、英勇就義的偉大情懷,表達了堅強不屈、勇于拼搏的共產主義精神。
三、作品分析
(一)曲式結構
此曲為帶變奏性的多段式結構。由A、A1、A2、A3四部分組成,其中A部分是由三個樂句組成的完整樂段,樂段具有獨立性。A1 與A前八小節不相同,后六小節為相同的變奏形式,體現出曲式發展中的變奏原則,A2與A1采用“合頭換尾”的形式變奏,最后擴充了兩個樂句。這種變奏手法極好地擴充了音樂的主題,A3在A1的基礎上增加了五小節補充,屬于再現部分音樂主題較為鮮明,全曲為降G大調四四拍[2]。其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二)藝術特征
該片段出自《野火春風斗古城》,是新時代經典的紅色歌劇代表,該唱段的主要藝術特征主要有以下四點:
1.抒情性旋律的運用
該唱段的整體旋律曲折,音域波動大且跳動頻繁,這在抒情類歌劇中是很獨到的。
2.腔、詞、情結合緊密
該唱段的前八小結旋律平穩、寧靜,展現了女性淳樸的一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中間部分的音樂旋律激蕩,將全曲推上了高潮,運用連貫的音樂旋律,強化了該唱段的主題思想。
3.民間調式的運用
整個唱段采用了河北民歌最有代表性的調式,分別是宮調式和徽調式,曲調綿長,卻又具有寬廣豪邁的河北民歌特點,將中國共產黨堅強不屈的精神演繹得恰到好處。
4.形式多樣的樂器配合
該唱段在演唱時不僅有西洋管弦樂器,還加入了中國特色的名族樂器,比如二胡、琵琶等,大大豐富了唱段表現形式,可以更好地表達故事情感[3]。
(三)創作情感
《永遠的花樣年華》唱段描述了主人翁金環英勇就義前的內心情感變化,這個時候的她心情是平靜的,她從沒有梳妝打扮過也從未穿上婚紗,她向往美好的青春年華;她在英勇就義前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想到了革命事業的成功,整個片段雖然很簡短,但高度形象地展現了中華兒女面對侵略強敵,不畏犧牲,英勇就義的名族氣節[4]。
(四)情感基調
《永遠的花樣年華》唱段是一曲具有抒情感覺的詠嘆調,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頑強不屈、英勇就義的革命情感,該歌劇以歌劇藝術為主基調,以現代思維為切入點,利用現代創作手法,創造性地將歷史再現,通過情景再現,演繹了中共地下黨危險而偉大的斗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戰爭中的戰友情、母子情等感人情懷,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犧牲、敢于奮斗的民族精神[5]。
四、演唱處理方式
(一)原唱孫麗英演唱方式
原唱孫麗英是戲曲演員出身,所以她在演唱該片段時運用了大量的戲曲演唱方式,在唱段需要強調的地方加入戲曲的演唱方法,將發音時值延長,口腔共鳴和行腔委婉悠長相結合,為觀眾形象的展示了故事的高潮迭起。該唱段是“金環”的一段情緒平靜的內心獨白,所以在演唱的時候,她的呼吸是平穩的,全曲通過呼吸力度的控制,將整首曲子演繹的高低起伏、由弱變強,增強了戲劇的觀賞性[6]。
(二)呼吸的演唱處理
《永遠的花樣年華》是金環的內心獨白,面對犧牲英勇無畏,這時候的她的情緒是平靜的,她對自己的死亡看的很淡然,所以在演唱時,演員的呼吸應該是全身放松,平穩吸氣,以一種訴說的方式將金環的內心表達出來[7]。前一段基本都是訴說的感覺,因此不需要吸太多氣息,只需將上顎抬起內口腔打開,橫膈膜向兩邊括開喉頭放下后保持住這個狀態,然后將氣息輕輕送往腔體內并打在上顎以胸腔為支撐點,像說話一樣深情地訴說出來即可。后面高潮部分則需要吸入更多氣息,但是切記不能吸得過滿否則會使氣息無法流動,高潮部分應該吸入比前面稍多一點氣息即可,這個時候需要全身歌唱,將自己后背后腰吸開,感覺整個身體舒展開來,演唱到更高音時橫膈膜更應該感受對抗的感覺,腔體也應該開得更大,要感覺氣息直接打到咽壁與頭腔,快速激動地演唱出來。力度的大小決定了演唱聲音的強弱,而聲音強弱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演唱者情感的表達,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度”[8]。
(三)咬字、吐字處理
該唱段是一曲詠嘆調,同時也吸取了河北戲曲元素。所以在咬字、吐字的處理上不僅要結合美聲和民歌的咬字特點,還要結合戲曲唱法的咬字方式,做到真正的字正腔圓,字字清晰,字字完整,要以字帶腔,將音樂語言化,要符合新時代歌劇的演唱特點。咬字清晰是詮釋好作品必不可少的條件,尤其這首作品前面基本都是訴說的方式將主人翁內心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對咬字有更高要求。作品多次出現“永遠的花樣年華”這一句,這一句需要多加練習,這幾個字應該在高位置上咬住,把腔體打開,并且要注重歸韻,例如:遠(yuan)、樣(yang)將聲母“y”用嘴唇快速咬住后馬上松開歸到韻母“an”和“ang”;復韻母(hua,nian)在演唱時應先將兩個韻母找出來后,迅速將第一個韻母與聲母靠攏。咬字吐字清晰對歌唱氣息也是相輔相成的,咬住了字氣息更容易攏住更好地在腔體里流動[9]。
(四)情感處理
該唱段一共描繪了主人翁金環三次感情變化,開始部分“讓遠山描我的黛眉……,永遠的花樣年華”,仿佛在敘說著自己悲傷的心情;一直到“月亮你再照照我永遠的花樣年華”部分,利用細膩的音樂情感,表達了主人翁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對于革命勝利的期待;隨后部分“明天我將變成一顆星”一直到“野火春風又吐新芽”,這一部分描繪了主人翁成長為堅定的共產黨人后對共產主義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向往,所以這部分需要演唱者激情澎湃,層層遞進,將作者想要表達的革命情感推上高潮;這一部分利用排比手法,用常青藤、珊瑚花、芳草綠、新芽等自喻,表達了主人翁金環堅強不屈的意志和革命必勝的信念;最后部分“讓遠山傾聽我的呼喚,讓流水記住我的回答,戰火中的女兒(呀),還是這樣俊美,永遠的花樣年華”,這一部分與第一部分呼應,音樂變化強烈,再次表達了主人翁金環誓死不屈的革命情懷,這一部分是思想表達的高潮,所以在演唱時,要求演唱者身心投入,要有革命者的情懷,要有堅定的語氣,要保證音色圓潤,情緒飽滿。只有深刻領會了主人翁的這種情感變化,才能讓聽眾在欣賞時猶如身臨其境[10]。
筆者在演唱《永遠的花樣年華》這一選段時,是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和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來處理的。
“讓遠山描我的黛眉到永遠的花樣年華”,演唱時聲音要像訴說一樣,用說話的感覺清晰的敘述出譜面沒有的東西,把主人翁金環想表達的內心情感做到更濃烈、更極致,比如金環內心安靜、端莊、俊美、并且保持情緒穩定,表達出淡然的心緒要更加穩當的表現出來。手勢要稍微設計一下,比如可以堅定地將手順勢從頭發摸下了將眼神往下看,字句柔美內心堅定。
“也沒有抹過胭脂紅到還是這樣年輕,”情緒稍微憂傷地說著唱出來,可以換一只手像在抹胭脂一樣輕輕將手放在下巴往上一點,眼睛順勢看向肩膀,然后將手搭在肩膀上感覺仿佛披上了銀婚紗,眼睛里面要有戲,“戰火中的女兒,永遠的花樣年華”這一句手慢慢放下來內心堅定看向遠方。
“月亮你再照照我到你在看看我”聲音輕微帶一點哭的感覺將凄美的感覺表達出來,隨后堅定的將“戰火中的女兒還是這樣堅強”唱出來,“永遠的花樣年華”帶點戲曲的感覺唱出來。
“明天我將變成一顆星”一直到“野火春風又吐新芽”,這一段比上一段顯得更加浪漫的同時也更加凄美了,作者用了一些比喻將自己比喻成常春藤,(象征著忠誠)珊瑚花(象征高貴),“常春藤,我是珊瑚頌,”應該是美好的感覺,有一種大義凌然、不懼生死的氣勢。“我是芳草綠”這一句做漸慢,所以演唱時情感更加激烈,聲音位置一定要高,氣息也要穩;層次感也應該更明顯些,雖然說明天我要死了,但是我把我的死看成輕描淡寫,其實內心又是無比有力量,因此這個地方不能唱得太拖沓,要流動點。“我是芳草綠”這一句做漸慢,在“芳草”這兩個字的時候就應開始漸慢將歌曲推向高潮。
“野火春風,野火春風”這一句要無比激動,將氣息吸滿后快速將激動的內心交代完,“啊”做一個極弱處理,再將“又吐新芽”從容地唱出來。“讓遠山傾聽我的呼喚”最后的高潮應該讓氣息跑動在快點,情緒在往前涌動點,為后面高潮做鋪墊。
最后部分“讓遠山傾聽我的呼喚,讓流水記住我的回答,戰火中的女兒(呀),還是這樣俊美,永遠的花樣年華”,這是全曲的結束部分也是高潮部分,它和第一部應該要形成一個呼應,在演唱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呼吸節奏,根據情感走向,不斷調整自己的呼吸強弱,最后一句是突出整首曲子情感的關鍵句,所以在最后四個字“花樣年華”“花樣”這個地方應該稍停頓吸足氣再往下唱。
在演唱這一段詠嘆調時,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咬字、吐字清晰,字正腔圓,節奏準確,情感把握準確。
結 語
中國民族歌劇主要源于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從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的藝術表演形式。而這部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正是那個時代杰出作品,既讓我了解到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們那種英勇就義的大無畏精神,又讓我們感受到近代民族歌劇藝術的魅力。筆者通過分析這部作品,進一步加深了對《永遠的花樣年華》這一唱段的認識,了解到創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結合老一輩歌唱家與自己演唱演唱對比,以及在肢體語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后,明顯感覺自己有很大進步,知道以后演唱一首新作品時,應該仔細查閱作品背景、作曲家所想表達意圖、作品曲式結構、和聲色彩等內容。在分析的過程中,筆者深深的感覺到無論是在理論分析還是在演唱分析中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在以后能進一步探索民族歌劇音樂的魅力,研究更深層次的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及演唱水平。
注釋:
[1]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6.
[2]孟 冰.野火春風斗古城(劇本)[M].北京:北京雜志出版社,2008:1.
[3]曹彥莉.《永遠的花樣年華》演唱藝術探析[J].大眾文藝,2010(02):70—71.
[4]劉建坤.試析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金環角色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理論),2009(12):124—125.
[5]何麗君.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金環詠嘆調的詮釋[J].音樂創作,2012(10):188—189.
[6]劉 娟.民族歌劇唱段《永遠的花樣年華》教學淺談[J].歌唱藝術,2012(12):35—36.
[7]張趙蒙.淺談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永遠的花樣年華》的藝術特點[J].北方音樂,2014(05):54.
[8]周亞娟.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音樂特征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8.
[9]曹彥莉.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的演唱特征[D].武漢音樂學院,2009.
[10]王 璇.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女性音樂形象探析[D].南京藝術學院,2010.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