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兵
從學習科學的視角看,人的學習大致有三種模式:
其一是獲取模式(Acquisition framework):其假設是“人的心智是知識的容器”。因此,人的學習過程就是由自己或者別人往這個容器里裝進更多的知識。課堂教學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就是等著“獲取”知識,對于教師而言就是“傳遞”知識。有效學習的發生,主要取決于教師能否有效地傳授知識以及學生是否有積極的學習態度。
其二是參與模式(Participation framework):其假設是知識并非存在于某個“容器”里,而是在人的社會文化活動情境中,伴隨著人的多重互動產生。因此,有效學習發生在群體活動中,教學的關鍵在于給學生營造一個集體活動的情境,在真實情境里學生承擔集體認知責任。
其三是創造模式(Creation framework):其假設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會進行創造性活動,進而產生知識。人對已有知識的學習,屬于創造性活動的副產品。因此,有效學習發生在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中,教學的關鍵在于給學生創設一個適合探究的環境。
第一種模式是當前被批判最多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并且會導致教育走向極端的“填鴨式教學”。而我們的追問是:難道人沒有獲取模式的學習?或者說,當下我們已經完全不需要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第二種模式的批判較少,主要原因是符合人類社會“協作”的需求,但被詬病的是可能會形成形式化的小組合作、表演化的頭腦風暴。那么,我們的問題是:難道群體性認知是低效率的代名詞?在今天談協作學習是夸夸其談?第三種模式似乎批評聲最小,因為符合信息時代以來不斷創新的社會潮流,但被質疑的是不獲取基礎知識就去談創造是蒼白的。我們的問題是:強調創造就必然導致基礎崩塌?教師的教學是幫助學生獲取間接知識,有必要花大量時間去重復前人的創造過程?
三種模式各有優點與不足。那么,能否整合這三種模式呢?國際學習科學的前沿發展回答了這個問題,融合的最好的理論是知識建構(Knowledge building)。
其一,知識建構主張回歸課程標準,給學生營造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其核心是圍繞問題提出多元化的想法或觀點,并持續改進觀點,逐步建構與生成理論。
其二,知識建構是圍繞班級社區,給學生營造平等、安全的文化氛圍,激發學生承擔“集體性認知責任”。其核心是避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每個人的分享與奉獻同時也是得到與獲取,個人與社區在共同成長中,建立共同的理論體系。
其三,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傳統學習是副產品。學生獲取知識的動機來源于探究性活動的需要,因為要解決問題,所以要閱讀(學習、獲取)相關資料;因為要與同伴協同,因此要吸收他人的知識與觀點。由此,學習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取。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附屬邗江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