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王鵬 劉海明




我國自20世紀末開始引種栽培藍莓,截至2020年底栽培面積已達6.64萬公頃,隨著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和栽培年限的延長,病蟲害發生種類越來越多,且某些病蟲發生程度亦越來越嚴重。枝枯病在藍莓實際生產中常有發生,發生范圍廣泛,在山東、遼寧、貴州、浙江、云南等藍莓種植區均有枝枯病發生,藍莓枝枯病儼然成為我國藍莓生產上流行性和破壞性較強的病害之一。據報道該病發病率在10%~20%,重者可達25%以上[1],可引起藍莓整株枯萎死亡,為藍莓生產帶來嚴重損失,為此筆者就藍莓生產中枝枯病的防治做一總結,為藍莓生產中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 危害癥狀
枝枯病主要癥狀是枝條干枯死亡,受害之初在枝條上形成褐色的病斑,病斑擴展引起枝條干枯死亡(圖1),發病早期,部分枝條上的葉片依然存在于枝條上,但隨著病害的發展,葉片萎蔫下垂,直至干枯(圖2);刮除枝條病變部位,枝條被侵染一側的木質部最先變褐色,并向內部擴展(圖3),最終造成枝條干枯死亡,病害嚴重的植株會整株死亡(圖4)。
2 病原菌
引起藍莓枝枯病的病原菌種類繁多,目前國內已報道的病原菌有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2]、烏飯樹擬莖點霉(Phomopsis vaccinia)[3]、棒狀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4]、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5]、尖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acutatum)[6]、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6]等。藍莓枝枯病可由單一病原菌侵染引起,也可由多種病原菌混合侵染引起。
3 病害發生規律
藍莓枝枯病雖病原菌繁多,且有可能進行混合侵染,但病原菌均可產孢,進行多次侵染,因此,枝枯病在藍莓整個生長季節內均可發生,在山東半島地區,藍莓枝枯病有兩個發病高峰:4—5月(主要發生在設施內)和7—9月(設施、大田均發生);病菌可通過傷口、花芽、氣孔等途徑侵入,其中傷口是所有病原菌共同的侵染途徑,也是最易引起混合侵染的途徑。藍莓枝枯病屬高溫高濕病害,發病輕重主要取決于降雨,一般在山東半島7—9月雨水較多,加上高溫,枝枯病發病最重,尤其是進行夏季修剪的藍莓品種(如綠寶石、珠寶等)在修剪后未及時對剪鋸口進行保護,枝枯病發病更重;山東半島4—5月份外界氣溫較低,濕度低,而設施內滿足高溫高濕的條件,故而4—5月枝枯病主要出現在設施內藍莓上。
4 綜合防治措施
4.1 清除病原菌
秋末冬初徹底清除園區落葉,剪除病枝,集中燒毀或深埋,并在休眠期全園噴施波爾多液,降低病原基數,可有效減輕翌年枝枯病的發生。
4.2 及時保護剪鋸口
對一些進行夏季修剪的品種(如綠寶石、珠寶等),在修剪后,及時保護剪鋸口,用不透水、不透氣、無毒、對樹體無害、附著力強、不易開裂、含殺菌劑和剪口愈合促進物、成膜性良好的剪鋸口保護劑,如傷口愈合劑等,對一些比較大的剪鋸口進行涂抹保護;由于藍莓屬灌木,修剪后小剪鋸口較多,涂抹剪鋸口保護劑不便,可在修剪后及時全樹再噴施一遍保護性殺菌劑。
4.3 加強栽培管理及施肥
選擇合適的株行距(推薦株距0.8~1米,行距2~2.5米),另外剪掉植株內膛郁閉枝,保證樹體通風透光;合理施肥,施用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減輕病害的發生。
4.4 化學防治
加強田間觀察,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進行預防或控制,可選擇藥劑有10%苯醚甲環唑450~75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000~3000倍液、20%烯肟·戊唑醇水懸浮劑1500倍液及35%氟菌·戊唑醇1500~2000倍液等,多種殺菌劑交替使用防效更佳。發病枝要重剪,將病枝剪至健康部位,若剪口較大,需對剪口進行涂抹保護,并進行全園噴施上述殺菌劑進行保護。
噴藥盡量在雨前進行,并必須選用耐雨水沖刷的藥劑,且噴藥應均勻、周到,特別要對枝干進行均勻細致噴施。
參考文獻
[1]? 余磊,趙建榮,RARISARA,徐勝光,吳旭. 藍莓枝枯病病原菌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2013,43(04):421-425.
[2]? 余磊,唐旭兵,趙建榮,RARISARA,徐勝光,吳旭,孔垂思. 云南藍莓枝干潰瘍病病原菌鑒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4,29(01):27-31.
[3]? 岳清華,趙洪海,梁晨,李曉東. 藍莓擬莖點枝枯病的病原[J]. 菌物學報,2013,32(06):959-966.
[4]? 趙洪海,岳清華,梁晨. 藍莓擬盤多毛孢枝枯病的病原菌[J]. 菌物學報,2014,33(03):577-583.
[5]? 王佳寧,趙洪海,尉瑩瑩,李曉東,梁晨,李寶篤. 藍莓毛色二胞枝枯病的病原菌[J]. 菌物學報,2016,35(06):657-665.
[6]? 徐成楠,王亞南,胡同樂,王樹桐,周宗山,曹克強. 藍莓炭疽病病原菌鑒定及致病性測定[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20):3992-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