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錢勝武
(注:以下作者均來自浙江省溫州市實驗中學,文中不再標注)
校園一隅
◎九(16)班 林許諾
紫藤蘿長廊和圓形小池坐落于校園東南,直線與圓形結合的圖畫美,構成了校園簡單溫馨的一角。
紫藤蘿長廊位于校園東南角的西側,長約20米,寬約4米,高約5米,呈南北走向。春季的校園,長廊上方懸掛著紫藤蘿花,一直延伸到下方的棕色長椅上,從三月一直開到四五月間。不禁讓人吟詩一首:“遙聞碧潭上,春晚紫藤開。水似晨霞照,林疑彩鳳來。”秋季的校園,有時紫藤蘿花會再次開放,春季開放的花此刻結成了豆莢般的果實。紫藤蘿花和紫藤蘿果實并存,加上碧綠的葉子,在暑氣已去大半的初秋里,更能吸引同學們的目光。
圓形的小池,位于紫藤蘿長廊東側。這個小池很小,深度僅為1.5米,面積約4.2平方米。小池一分為二,形成上下兩個小池。上面的小池有一座小型假山,假山上有郁郁蔥蔥的綠植,綠水則從假山縫隙處注入下面的小池,池中有魚兒嬉戲。站在小池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眼前都會呈現出一幅景致優美的圖畫。
高高的紫藤蘿長廊與低矮的小池,構成了高低錯落的美,簡單不乏溫暖。在學習之余進入這一片小天地,讓人得到心靈上的休憩與放松。
【錢老師評】

小作者整體采用從西到東的空間順序,依次介紹校園東南角西側的紫藤蘿長廊和東側的圓形小池,緊扣圖畫美、簡單溫馨的特點進行說明,符合人們的觀賞習慣。介紹紫藤蘿長廊的布局,突出其簡單的特點,而后采用時間順序,介紹了春季與秋季不同季節中紫藤蘿長廊呈現的不同的畫面美與溫馨感,與學生在校園觀察時間吻合。圓形的小池則從“小”字入手,突出其簡單的特點,采用由上到下的空間順序,動靜結合地介紹其不同角度的圖畫美與溫馨感。
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疫情防控筑起的第一道防護墻
◎九(15)班 朱妍諾
隨著復工復產復學的有序推進,測溫成為了每個人出行的第一道“關卡”。進入校園,老師、學生們不用在額頭、手腕處挨上“一槍”,更無須排隊就可“魚貫而入”,如無疫情之時一樣步入校門。這全是架在校園進出口的一臺三腳架上像監控攝像機般的機器——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的功勞。
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曾名不見經傳,但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一舉成名。它到底有哪些優勢呢?
首先,高靈敏度與高精確度。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由紅外探測器與信號處理兩大系統組成。在自然界中,一切溫度高于絕對零度(-273℃)的物體,均會自表面向外發出電磁輻射,輻射能量和溫度存在對應關系。物體的溫度越高,向四周輻射的能量就越強,輻射出來的紅外線就越多;物體的溫度越低,向四周輻射的能量就越弱,輻射出來的紅外線就越少。根據這一原理,紅外熱成像測溫儀通過紅外探測器探測到人體正常溫度(36℃~37℃)與非正常體溫向外輻射的熱紅外能量的不同,然后通過信號處理將能量轉換為熱成像,展現出各自不同的紅外輻射能量強度分布圖形。最終,不同溫度通過不同灰度顯示出來,通過黑體(用于標定紅外系統的基準源)建立灰度與溫度的準確對應關系,進行測量溫度實時校正,將視頻畫面和個人體溫對應顯示,大幅度提高人體測溫的精度,減少測溫誤差到±0.3℃。所以,當一群人經過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時,人群中的“發熱者”會被自動識別出來。體溫“秒現”在屏幕畫面上,從而使安檢人員快速篩查疑似人員。

其次,測量范圍廣。出入人員無須停留,就可以實現成批成批的檢測。相關資料顯示,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的檢測距離可達10米,而且毫秒之間就能測出人們的體溫數據。據統計,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每分鐘可以測量5~10米內約500人的體溫狀態,若測到高溫則自動報警提示,從而實現較遠距離、多目標進行體溫檢測。相比每分鐘只能測量1~3厘米內約12人體溫的點接觸式額溫槍,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的效率要高得多,更不用說傳統的一次只能測一人且極耗時的直接接觸式水銀溫度計了。
最后,應用極廣。紅外熱成像測溫儀不僅適用于我們校園的日常測溫,它同樣也適用于辦公大樓、商場、地鐵、火車站、社區等需要快速通行且需要測溫的場所。紅外熱成像測溫儀不僅可以應用于體溫篩查,更可廣泛地應用于安防監控、火情報警、戶外搜救等方面。
功能這么強大的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如何使用呢?
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由正面部分與按鍵部分兩部分組成。使用時,第一步安裝電池,固定在三腳架上。第二步,按開機鍵(F2鍵)2秒,就可啟動圖像記錄器,然后進入首頁畫面。首頁畫面包括三個區域:標題區域、圖像區域(當圖像顯示不清時,可旋轉儀器前方的調焦環確保紅外能量恰當地導向到探測器上)、信息區域。第三步,監測Imager(圖像記錄器),當有異常熱量值出現時,儀器會發出警報聲,檢測人員視具體情況,再按菜單鍵即可調整報警模式。
作為體溫檢測的“哨兵”和“探子”,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疫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在兇險的疫情面前,我們是命運共同體。”
春寒料峭,唯愿君安。經過這次疫情,人們會比以往更加重視生命健康,醫療電子產品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相信紅外熱成像技術未來將在更多的民用應用領域大放異彩。
【錢老師評】
小作者整體采用從概念到應用的邏輯順序,從認識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到使用紅外熱成像測溫儀,采用“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有哪些優勢”與“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如何使用”兩個設問句串起全文。說明“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有哪些優勢”時,采用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依次介紹了紅外熱成像測溫儀“高靈敏度與高精確度”“測量范圍廣”“應用極廣”等特點進行說明;說明“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如何使用”時,采用操作流程順序,依次介紹了安裝、固定、開機、監測等過程。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不改歲月——公園路的變遷
◎九(14)班 陳安琪
在溫州古城沿東南行,有一條自東向西延展開的長街,全長580余米,寬約12~17米。舊時名喚縣城隍殿路,如今的名號更盛于舊時——“公園路”。
老一輩溫州人的記憶里,公園路兩旁陳列著的是20世紀遺留的各色店鋪,如南洋照相館、集香居、溫州日報社等。除報社外,大多為破敗的老舊房子,甚至是危房。這些房子早已不具美感度、安全度、舒適度。總體感覺不及小鎮街道。角角落落里還有不少雖然歷史悠久實則早已破碎的古跡,被人遺忘,被時代淘汰。
現在的公園路,青石板的路面,仿古門窗的沿街外墻,古色古香的水池、石橋、牌樓石門、木制門樓……它們重新煥發著青春,觸發人們最深的城市記憶,喚醒了老溫州人的兒時記憶和鄉愁鄉情。現在的公園路已融入了以步行街和以慢行作為主要方式的五馬街歷史文化商圈主動脈。
這一切的變化,源自“活化保護”。文化遺產“活化”是將文化遺產中內在核心價值經提煉、凝練后,將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基因融化、融入、植入當今百姓生活中,建立符合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過程。
那么,“活化保護”有哪些方法呢?
首先,復制重現古跡、遺跡。如公園路十景之一的“斗城遺韻”,相傳東晉時期,古溫州郡城營建之初,大師郭璞因見溫州“數峰錯之,狀如北斗”的格局,定下溫州郡城“斗城”的雛形。1927年始,溫州古城墻被逐步拆毀,到了1939年,古城墻幾乎被全部拆毀,僅遺留華蓋山上兩段殘垣。2017年,華蓋山古城墻殘垣得到維修和復原,加以復制延長,成為展示溫州斗城格局、城墻建造歷史和工藝的標志性文化景觀。如今溫州古城墻腳下,立有刻著“斗城”字樣的石碑。自城墻向下望,白鹿城的盛況在腳下鋪展開去,向遠處蔓延,如若北斗起伏,又若北斗啟明遠航。從盛大到破敗再重返輝煌,古城墻如溫州一樣,在艱難的歲月里向前。
作為以前“東廟”的故地,這里不僅有古代溫州最高學府——孔廟,還有古城墻、中山橋、東山書院、飛霞洞、池上樓等歷史遺存。通過復制重現、原型仿建等工藝,將歷史古跡重新呈現。
其次,在原址再“創造”,還原歷史物件。如公園十景之一的“城隍曲韻”。據《鹿城文史資料》記載:明萬歷年間,知縣劉三宅擇定開元寺舊址建永嘉縣城隍廟,“廟前有月池,場地寬闊。清末民初溫州尚武京劇設此,為溫州培養了一批名角。”此次“城隍曲韻”一景的場景設計主要參考老照片,設計了“南戲臺,北照壁”,形成一定的圍合空間,重塑歷史場景,打造古戲臺與休憩連廊,再現當年城隍盛況。如在“開元問禪”一景中,通過《永嘉縣志》中記載的“開元寺”寺中“龍泉寶鐘”的尺寸、材質、銘文等文字材料,重新制造了一口鐘。
再次,在古跡原址設置文字標識、解說文字牌,講述古跡的歷史故事。例如公園路十景之一的“濠河泛月”,現僅存中山公園東側東護城河的一小段,東護城河則被現在的環城東路所填,設標識解說文字,讓來這兒的市民一看就知道這里是護城河的遺址。
此次“活化保護”涉及道路改造、立面恢復、業態重整、導視系統、雕塑及其他附屬工程設施等。
公園路片區是溫州文脈之始。這次改造,將溫州藏在歲月深處的美好挖掘了出來,以老溫州的繁榮舊景,換現代溫州旅游業的發展。溫州,這座坐落于中國東南的小城,因為一場修復性的改造,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錢老師評】
小作者整體采用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闡明了公園路改建原理,前文緊扣一個“變”字,說明了公園路的變化,后文抓住“活化保護”,說明公園路變化背后的原因。前半部分采用從古至今的時間順序,說明公園路由破敗到“現代化”的特點;后半部分按照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依次說明“活化保護”的緣由——“復制重現古跡、遺跡”“在原址再‘創造’,還原歷史物件”“在古跡原址設置文字標識、解說文字牌”,條理清晰,事理明了。
總之,一篇說明文應當根據說明事物的特征與說明內容的側重點,以及讀者對說明對象的認識規律,合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使文章條理更加清晰,讓讀者準確把握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