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地方報媒的發展造成巨大沖擊,但也加快了傳統媒體技術迭代、經營改革以及融合傳播的進度,為其轉型發展創造了許多契機。后疫情時代,地方報媒應持續深化融合、完善用戶體系,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技術應用,深化互聯網思維、實施多元化經營,尋求符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地方報媒 轉型發展 發力點
普華永道(PWC)發布的《2020-2024年全球娛樂和媒體展望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報紙廣告收入為492億美元,但2024年預計將下降到360億美元,降幅高達27%。另外,2019年全球報紙發行和訂閱收入為587億美元,2024年也將下降到504億美元。顯然,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加劇了傳統紙媒的生存危機,尤其是受眾面窄化、內容同質化等原因,使得地方報媒生存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據網眼大觀數據統計,2015-2019年,有100多家地方報紙停刊,如《北京晨報》、《重慶時報》、《汕頭都市報》等。然而,機遇與危機并存,疫情期間受眾線上閱讀習慣的養成和對地方媒體的持續關注以及新出現的產品服務模式等,都可以成為地方報媒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發力點。
隨著傳統紙媒融合轉型的深入推進,我國報業發展也出現了明顯的“回暖”,在數字化領域尋找到了許多新出路。但受市場體制、行業環境、內部機制、新冠疫情等影響,后疫情時代地方報媒的發展可謂“水深火熱”。據央視市場研究(CTR)統計,2020年全年先后有20多家地方報社倒閉,如四川《天府早報》、浙江《青年時報》、遼寧《本溪晚報》、黑龍江《都市資訊報》、山東《生活日報》,等等。另據中國報協印刷工作委員會數據(見表1)顯示,2020年,國內報紙印刷總量下降至600億對開印張,同比下降12.9%。就印刷量而言,全國六大區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南地區降幅高達16.69%,東北地區降幅達13.8%,其他地區也都在10%以上。行業下行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后疫情時代地方報媒市場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生的新變化,為地方報媒轉型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1.受眾轉向本地媒體。國際期刊聯盟總裁詹姆斯·休斯(James Hewes)指出,雖然媒體組織還沒有公開疫情暴發以來的數字訂閱情況,但網絡流量數據卻顯示,地方新聞媒體組織很可能會成為疫情封鎖期間受眾行為改變的最大受益者。因為在疫情期間,受眾比以往更關心家鄉最新的疫情動態和地方疫情防控政策對自己的影響,這必然會促使地方媒體的關注度得到大幅提升,地方媒體數字版本的訪問和訂閱用戶也隨之水漲船高。另據世界報業協會發布的《2020-2021年世界報業趨勢報告》,2020年,全球報業數字讀者收入增加了27%,數字讀者數量則增加了36%。據《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全國黨報及其網站報道的原創內容總占比達到45%,創歷年新高,成功實現了受眾的“地方引流”。2020年的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報告顯示,集團全媒體覆蓋量突破6億人次,上游新聞客戶端下載量3600萬以上;另外,贛南日報的《看看吧,口罩是怎么保護你的!》原創短視頻,全網播放量1億以上。從國內外相應報業數據和具體實踐案例來看,在后疫情時代受眾的關注點正在轉向本地媒體。
2.專業報道的“逆襲”。2020年,一項“網民新聞閱讀習慣”網絡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疫情防控期間,受眾從微信群了解新聞信息的意愿下降了20%,從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獲取新聞信息的意愿也都發生了明顯下降,但從電視獲取新聞信息的意愿卻提高了7.86%,從紙媒獲取新聞信息的意愿也提高了4.5%。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充斥著大量虛假信息,使得受眾在后真相信息環境下極大地浪費了時間、精力和情感投入,迫使他們轉向傳統媒體獲取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媒體的新聞報道專業性、權威性都無法與傳統媒體相媲美,很難吸引受眾關注。反之,傳統報紙則擁有較好的專業性。如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報等紙媒紛紛趕赴疫情一線展開實地調查報道,及時向讀者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與此同時,許多地方紙媒聚焦地方防疫,通過權威報道和典型報道為地方受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新聞信息,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加強輿論引導,強化正面宣傳,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廣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紓解公眾疑慮,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因此憑借專業報道完成了一次“逆襲”。另外,后疫情時代,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報道也將成為常態,如何通過創新性的話語方式、敘事結構、互動形式來緩解受眾的新聞疲勞,滿足受眾多元化的個性需求,無疑是地方報媒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3.廣告經營的數字化突破。疫情期間,戶外活動的減少刺激了居家線上消費,洗護用品、廚房用品、娛樂產品、休閑食品等產品的廣告投放量明顯提升。同時,互聯網品牌廣告投放量也顯著提升,并開始重點轉向傳統媒體端。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2月,在線視頻、線上教育、招聘、電商等IT產品和服務的報紙廣告投放量同比提高77.3個百分點。另外,后疫情時代,許多出口加工型企業、尤其是以工業用品生產為主的企業將全面轉向國內市場,這些企業的品牌推廣無疑拓展了地方報媒的廣告客戶群體來源。調查公司Zenith預計,2021年報業數字廣告將增長10%,而到2023年報業平均每年增長率將保持在9%左右,數字廣告將占到報業廣告市場的58%。顯然,地方報媒在新的大環境機遇中將會迎來廣告經營的數字化突破。
地方報媒的轉型發展是一項系統化工程,涉及到用戶黏度、技術應用、經營管理各方面。因此后疫情時代的地方報媒轉型發展的發力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持續深化融合,完善用戶體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地方報媒在以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為代表的信息傳播平臺上開設的運營號,無論是受眾規模還是品牌影響,都出現了顯著提升,推動了地方報媒駛入融合發展快車道,并為后續深度融合與轉型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這就要求地方報媒一方面繼續維護好可靠、權威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要持續完善新媒體矩陣的用戶體系,強化疫情期間新開拓受眾的用戶黏性并進行相應的數據化處理,為精準傳播夯實基礎,并為實現“四全”新型主流媒體的建構提供數據支撐。2020年11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9.0版本,重構了用戶關系和互動體系,不僅實現了新聞爆料的全程可視化,而且添加了圈子功能,讓用戶在熱議話題中進行互動討論,或通過發表“神評論”贏取現金紅包,為其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全新突破。
2.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技術應用。技術融合是媒體融合的關鍵環節,是多維觸及、同步實施的動態系統。據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2021年預測報告》顯示,在對未來5年新聞業核心影響因素的調查中,高達73%的受訪者選擇了人工智能技術,18%的受訪者選擇了5G技術,9%的受訪者選擇了新設備、新界面。為此,地方報媒需結合實際需求加強技術創新,提高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深度,在新聞生產與分發流程中加強智能程序的應用,積極構建屬于自己的“智媒、智云、智庫”平臺體系,全面探索“傳媒+”業務模式,依托技術優勢,逐步完成紙媒向智媒的過渡與跨越。例如,《南方都市報》發揮技術優勢,打造南方傳媒智庫,并借此打通集團旗下各部門和組成單位的數據,建成了極具開放性、整合性的中央數據庫,設有報紙庫、期刊庫、網站庫、APP庫、微信庫、微博庫、視頻庫、歷史線索庫、文獻資料庫、人物報道庫、機構報道庫等諸多數據庫。整體上,該報以大數據技術為運營根基,為其原創報道、創新報道提供了全面支持。當然,地方報媒在媒介技術的改進中應立足主流價值觀,既做好算法技術維度的價值導入,又做好從業者價值觀、倫理觀等方面的正確引導。
3.深化互聯網思維,實施多元化經營。智能技術的應用能讓受眾快速轉化為具有較高參與度、活躍度的群體。紙媒在注重單向優質信息產品生產傳播的同時,也要做好受眾之間的多向互動。此外,常年深耕地方市場的地方報媒具備龐大的傳統客戶群體優勢,要想實現目標受眾的深層轉化,必須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受眾為本原則,以深度資訊和專業分析為核心業務,全面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媒體用戶支持能力,通過咨詢服務、輿情服務、深度服務等業務拓展,培育核心競爭優勢,打造私域流量,在多元化、差異化經營中拓展媒體發展空間。
總而言之,疫情在給地方報媒造成種種沖擊的同時,也創造了許多機遇,為地方報媒的深度融合和全面轉型提供了新契機。地方報媒要迎難而上,深耕地方、轉變思維,在內容生產、業務經營、產業升級等方面全面發力,加強數字化、智能化、輕量化改革,尋求地方報媒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作者系滄州師范學院齊越傳媒學院講師、韓國慶星大學在讀博士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冠疫情對用戶新聞閱讀習慣的影響[J].新聞與寫作,2020(12).
[2]張瑛,瞿學江.我國報媒融合發展現存的問題及對策[J].青年記者,2020(33).
[3]陳軍雄,邴強.后疫情時代媒體夏令營運營思考——以都市快報主題夏令營項目為例[J].傳媒,2020(17).
[4]臧海群.后疫情時代社交媒體公共治理和媒介素養的多維建構——以網絡亞文化社群沖突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08).
[5]張恒軍.提升我國都市報辦報品味的思考[J].中國報業,2012(20).
【編輯:楊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