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丹
【摘要】本文以繪本《伊恩的行走:一個關于自閉癥的故事》《通過我的眼睛》《亨利的朋友》為分析對象,通過分析自閉癥(ASD)主題兒童繪本故事文本和視覺圖像,探究該主題的創作理念與啟發。在故事文本中,本文闡述了自閉癥的社會觀察視角和打破自閉癥神話的啟示。在視覺圖像分析中,本文基于劉易斯的理論具體闡釋出三本繪本視覺圖像創作思路。
【關鍵詞】自閉癥;故事文本;視覺圖像;兒童繪本創作
關于殘疾角色兒童讀物之于幼兒的相關話題,卜拉斯卡早在2003年便有了“非殘疾幼兒可從此類讀物中學習到自身與殘疾兒童的相似之處和差異”①的積極認識。在自閉癥(ASD)主題兒童繪本領域,《伊恩的行走:一個關于自閉癥的故事》②(以下簡稱《伊》)《通過我的眼睛》③(以下簡稱《通》)《亨利的朋友》④(以下簡稱《亨》)作為三本重要文獻,其故事文本與視覺圖像均體現出各自鮮明的價值傾向與風格特征,對其進行系統疏理與認識,對自閉癥(ASD)主題兒童繪本的創作將帶來有益的啟發。
繪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1461年,烏爾里希·伯納德首次將文字和圖像印刷在一本書上。1658年,夸美紐斯在紐倫堡出版了他的《可視世界》,成就了第一本專為兒童設計的書籍。⑤兒童繪本發展至今,雖然學者一直提倡繪本題材的多樣性,但關注自閉癥(ASD)兒童和青少年群體的作者及作品仍鮮見于世。對于當今兒童及青少年讀者來說,了解并關注自閉癥自有其必要性。為此,本文疏理了近年來全世界比較受讀者歡迎的自閉癥主題繪本(表1)。整理出筆者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十本自閉癥主題兒童繪本,其中大多數以自閉癥兒童為主角,同時也存在描繪自閉癥成人的繪本。
自閉癥兒童繪本的受眾兒童年齡跨度為3至11歲。一般來說,為保證兒童繪本的語言和圖像質量,作者負責故事文本的創作,插畫家負責配合文字來創作插圖。考慮到單一的繪本不足以反映這個時代的創作面貌,筆者重點選擇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繪本,用以分析其中的自閉癥主題的故事文本和視覺圖像。
《通》《伊》《亨》三者有著各自獨特的繪畫風格和特點,同時帶出不同的解析視角。《通》的故事敘述方法獨特,其主角是一名自閉癥兒童,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去描繪父親與自己的生活情況。一方面反映出自閉癥角色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又呈現出一個客觀的自閉癥形象,旨在讓不了解自閉癥的兒童獲得正確客觀的認識。《伊》的作者則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切入,描繪自閉癥患者以及家人的關系,可以引發從親人角度如何看待自閉癥兒童這樣一個值得討論的社會議題。《亨》中雖然沒有明確表明主角是一名自閉癥患者,但是從故事文本與視覺圖像的相輔相成中,我們可通過繪本藝術分析理論的運用,洞察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繪本具有敘事性特點,文字和圖像都能作為一個橋梁,連接作者和讀者的溝通。⑥鑒于文本創作的先行性以及它與插圖創作同樣重要的地位。本文將依次從故事文本、繪本視覺圖像兩個角度去分析上述三本繪本。它們不僅對讀者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也給未來創作同一主題的人們提供借鑒經驗。

三本兒童繪本的故事文本包含自閉癥患者與他人之間的兩種人物關系:《通》和《伊》是親情角度,《亨》則從友情角度。筆者從兩個角度來解析故事文本:一是該類故事文本中不同的社會視角;二是故事文本對于打破自閉癥神話的啟示。
非自閉癥患者撰寫的自閉癥主題繪本可以展現不同的社會視角。《通》以自閉癥兒童的角度展開描寫,更多關注的是自閉癥兒童的內心表現。與之不同,《伊》是以親人看待自閉癥兒童的角度去講述故事,描繪自閉癥兒童與家人相處的生活細節。《亨》同樣以第三視角來講述故事,用班級同學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微小的社會模型。它給予讀者一個模糊的主角,類似現實生活中非自閉癥患者所觀察到的自閉癥患者,他們的行為和表現有些特殊,感情上則需要融入社會以及感受到被社會認可。兩本書都是由非自閉癥患者撰寫,給讀者提供多角度看待自閉癥人群的思考方式。然而,非自閉癥患者撰寫的書籍可能會忽視自閉癥個體的精神世界。因為非自閉癥人群和自閉癥人群之間存在差異。根據古爾布茲的調查顯示,非自閉癥人群對于自閉癥的認知水平較低。⑦因此,由非自閉癥患者撰寫的兒童文學書籍存在不客觀的因素。
2018年,在約翰等人的文獻中提到自閉癥神話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社會接觸時產生的,另一類則是針對自閉癥患者自我感知的誤解。⑧《伊》《通》兩本繪本都有一些對自閉癥癥狀的客觀描寫,可以幫助非自閉癥讀者去認識了解。在《伊》中,伊恩對氣味的嗅覺、對食物的味覺和對周圍環境的感受與姐姐朱莉截然不同。書中具體用了三個小的故事情節來表達。他們一起去買花,在路上姐姐用羽毛撓弟弟的下巴,之后去餐車邊買食物。在《通》中,凱亞認為與人交流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正如她所說:“我在聽你說話,我在吸收你的每一個字。”⑨除此之外,故事文本還描繪了自閉癥主角的具體癥狀。例如,她的注意力不太集中,但是耳朵感官會非常的活躍,對聲音很敏感等。書中對于消除自閉癥神話也有積極的描寫:“我喜歡和我的學校朋友一起玩,但還沒有學會如何加入游戲。”⑩女孩的內心活動,反駁了自閉癥兒童不在意社會關系這一刻板印象。
三本繪本都具有各自的繪畫風格和美學理念。雖然優秀的兒童繪本是適合兒童及成人,但是其大部分受眾群體還是兒童。從兒童的角度來看畫面,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是視覺圖像本身。劉易斯指出兒童繪本中關于視覺圖像的五個關鍵特征,分別是線條、顏色、動作和運動、尺寸和位置以及象征意義。??下面我們以這五個特征作為標準,分析三本兒童繪本為藝術創作所帶來的啟發。
從表現手法看,《通》《亨》兩本繪本的線條風格清晰,而《伊》繪本則主要是鮮明的色彩。《通》的線條風格隨意卻不張揚,線條配合鮮明的顏色,它的視覺整體感覺宛如兒童涂鴉畫,稍顯稚嫩地勾勒出“可愛”的色調。《亨》的線條則呈現出一種水墨感。水墨線條作為一種特殊的表現方式,其飛白的效果與大色塊間虛實相生的特征最具表現力,但《亨》的作者在色塊上增加一些筆觸肌理,使得其中人物栩栩如生,更豐富了繪本的視覺表現。傳統的寫實水彩作為《伊》的視覺語言,充滿真實場景的感染力。其作者在刻畫自閉癥患者和他人交流時的細節表現最為精彩。其次,《伊》的顏色豐富度較高,明暗關系突出,這樣的畫面不僅吸引兒童注意力,也能獲得成年人的青睞。
“講故事”是兒童繪本的主要功能。用視覺圖像講故事主要體現在人物的運動和動作中,包括人物的行為動勢和細微的表情。以《伊》為例,為表現自閉癥角色和非自閉癥角色在嗅覺感官上的不同,作者細致地描繪了自閉癥角色對于香味的厭惡表情和動作。當畫面中出現不止一個人物時,我們需要突出對比自閉癥患者和非自閉癥患者行為狀態的差異。作者描繪主角伊恩在忙碌的人群中漫不經心地看著天花板,既運用角色的動作來塑造自閉癥人物,又給予了讀者一個普遍的社會視角去看待自閉癥。
三本繪本的版面尺寸有所不同,卻能呈現各自獨特的視覺圖像。這就涉及視覺圖像的構圖和排版。三本繪本中包含了多種視覺構圖,對開的畫面中配合文字的表達和沒有配合文字的表達,以及單頁畫面配合單頁文字等。當插畫家開始制作一本兒童繪本時,首先要考慮其尺寸是否適合兒童去閱讀。其次,構圖和排版需要反復地推敲,并且找到能配合文字的呈現方式。
兒童在低年齡段時只能接受較短的文字信息,因此需要視覺圖像的輔助。視覺圖像配合語言,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例如,在《通》繪本中,文本是描述自閉癥主角“我愛吃冰淇淋”這個愛好,而插畫則是通過描繪許多不同種類的冰淇淋去象征“愛”。《亨》的封面描繪了主角在獨自玩積木游戲,標題頁是他在看金魚的畫面。作者借具體的形象和畫面來象征友誼。當閱讀完整個繪本,我們會發現積木和金魚都是主角和朋友之間玩耍的內容。
兒童繪本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其繪本創作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目前,國家和社會雖提倡文化的多樣性,但是對于描繪殘疾群體,尤其是自閉癥群體的關注度依舊較低。通過對于自閉癥主題兒童繪本兩方面分析,給予未來立足于同一主題的繪本創作者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首先需明確的是,兒童繪本中的故事文本和視覺圖像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語言去給讀者講述故事。自閉癥主題的故事文本對于消除社會上的偏見和誤解有一定的效果。繪本作者在創作故事文本時,可以參考以上方面來思考。自閉癥主題的視覺圖像的表達方式并不單一,插畫家可以運用的材料不受限制,這給予了創作者充分的表達空間。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在視覺語言的基礎上去考量畫面的線條和顏色,運動和動作,尺寸和位置,以及象征意義。繪本的創作者在注重視覺畫面的同時也要配合故事文本的發展。自閉癥主題兒童繪本的創作還有很多值得深入討論的方面,本文主要針對繪本本身展開討論,缺少實際讀者的反映及感受調查。對于創作者來說,在未來可能還需要考慮到繪本與讀者的互動關系。具體可以從受眾群體的藝術療愈需求來思考,讓繪本創作更真實有效地幫助自閉癥兒童及家庭。
注釋:
①Joan K. Blaska,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learn about disabilities & illness: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working with young children. 2nd ed (New York: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Press, 2003).
②Laurie Lears and Karen R itz, Ian’s Walk: A Story about Autism(NewYork: Albert Whitman& Company, 1998).
③⑨⑩Jon R oberts and Hannah R ounding, Through the Eyesof Me(London: Graffeg Limited, 2017).
④Jenn Bailey and MikaSong, A Friend for Henry(NewYork: ChronicleBooks, 2019).
⑤Martin. Salisbury and Morag Styles,Children’s picturebooks: the art of visual storytelling(London: LaurenceKing Publishing, 2012), pp.7.
⑥Martin. Salisbury and Morag Styles,Children’s picturebooks: the art of visual storytelling(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2), pp.100—103.
⑦Gurbuz, Emine ; Hanley, Mary ; R iby, Deborah M,“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Experiencesof University in the UK”,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9.2(2018), pp. 617—631.
⑧John, R achael PS ; Knott, Fiona J ; Harvey, Kate N,“Myths about autism: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focus groups”, Autis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2.7(2018), pp. 845—854.
David Lewis,R 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London; New York: R outledgeFalmer, 2001), p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