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 騰 汪晶晶 [湖北美術學院]
公共傳播是當代社會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具有極強的當下性。與傳統藝術和傳播方式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不同的是,它不過多關注藝術作品的固有含義和主題明確性,而是關心作品與不同人和不同環境相結合時的各種意義。當代藝術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意義要在反復的公共傳播過程中才能實現。傳統美術作品被束縛在美術館的展示柜中,對于大眾來說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傳統的空間也無法完全承擔和滿足方便公眾生活與交流的使命。當代藝術不同于傳統藝術,它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其不再受空間的束縛,更適合在自由的公共空間中進行展示。雖然當代藝術神秘又抽象的表現內容與形式使得大眾難以理解與接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已經潛移默化地介入到公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領域,越來越多的人們也想要主動認識當代藝術。公共空間不僅是最適合當代藝術靈活性和形式多樣的展示空間,也是公共教育最佳最適宜傳播和交流的空間。
ART-BOX與高大上的美術館空間相對立,所要突出的是精致美觀、靈活多變、貼近民眾、24小時展示等特征。作為小型實驗藝術空間,與其他藝術空間的區別在于它沒有特別明確的藝術判斷,希望把藝術觀念判斷和立場盡量推后,甚至隱藏掉,用一種空間實驗的方式,讓藝術在所在區域內持續地發聲。ART-BOX作為一個引導窗口,以一種視覺強制的方式讓藝術貼近大眾的生活,為公眾創造交流與相遇的機會,擴充當代藝術原有空間的思想容量,強化其開放性的特質。讓大眾發現藝術,從而去認識了解當代藝術。它將所有作品與它原本發生的生活世界隔離開來;將創作情境與觀賞情境隔離開來;將審美體驗空間與日常體驗空間隔離開來。由于隔離而生成的是一種特定的凝注——沉思的意義空間,同時也是一個將藝術對象化的空間。藝術與空間的完美融合也使得空間更具人性化和情感,空間體驗也更具文化涵養和溫度,能充分帶動大眾對藝術的認知體驗,為大眾提供更多的精神交流與藝術體驗的空間,滿足公眾審美交流的需要,也使得當代藝術在人們心中的神秘而又難以理解的形象,轉變為不可或缺的精神層次提升。
在新文科背景下的藝術實踐教學是近些年來各大藝術院校普遍重視與關注的,藝術專業的相關學科,尤其是純藝術相關專業的課程安排與學習,在當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中,不免顯得些許脫節,所以怎樣對課程專業進行變革,在保留傳統純藝術專業對學生基本藝術素養的提升及訓練的基礎上,使學生們可以更多地與社會各個層面產生聯系,這是各藝術院校在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筆者從四個語境來分析:第一,體制語境。體制層面對于青年藝術家的培養是基于宏觀文化方向發展的。國家通過相關部門對青年人才遴選后納入對藝術扶持與推廣的視野中,進入這一培養體系,就意味著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標準與特征。這種培養方式標準共識高、目標清晰,通過系統的資助與扶持方式參與到當代青年藝術的文化建構中。既對積極的文化與價值觀予以引導,也界定了青年藝術的文化身份與屬性。第二,民間語境。民間也興起對青年藝術家的扶持及推廣活動項目,由于民間專業的藝術機構對藝術發展的整體趨勢與環境更加敏感、快速,因此這些藝術行為與現象往往與藝術在當代的發生邏輯緊密相關,也在一定層面上體現出藝術的發展規律。第三,市場語境。當下,隨著藝術市場興起到逐漸細分以及藏家審美趣味的轉變給予青年藝術家更多的商業機會。相對較高的“性價比”令藝術機構為了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更多地關注和培育年輕藝術家,與此相傍而生的各種青年藝術扶持項目和評獎項目紛至沓來。第四,學院語境。學院力量在中國未來藝術人才的培養上舉足輕重,通過藝術專業高等教育的培養,加上青年藝術家有時代賦予的清新面貌,學院的力量不可抵擋,起著專業引領與示范的作用。這讓學院和以當代藝術推廣與研究為目標的藝術機構間構成緊密的聯系,呈現出極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學院所擁有學術話語權為青年藝術家的專業發展指引了一條實踐路徑。
COS-J藝術實踐教學也是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COS-J青年藝術平臺一直以藝術創作者的思維視角長期與高校、美術館、藝術機構、博覽會、商業品牌等多元藝術發生地產生關聯,以藝術介入的方式參與活動、策劃展覽、創作作品,這體現了COS-J項目推動藝術的公共傳播與教育,團結青年藝術力量,與其同成長、共發聲的根本理念,促進了COS-J預期成果的落實,積極投入研究與創新,努力在藝術場域實現更多從0至1的實踐與突破。而ART-BOX藝術項目也是近年來COS-J在藝術實踐教學當中的一個比較典型的項目。
ART-BOX項目的提出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革新,它的產生借鑒了很多優秀的案例。位于廣州藝術家聚落之一的小洲村的騰挪空間,這個只有6m的實驗空間,是由原先的一個煤氣站改造而成,2009年開始做展覽,一直持續至今。騰挪空間的“封閉式櫥窗”,是這個空間和社區的一個觸點,也實現了個鑲嵌在民宅里的展示空間的用意。把藝術引入到一個社區環境時,怎樣處理它和社區的關系,同樣也是這個在城中村情景下的空間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由于空間的限制,單件作品的展覽概念在騰挪空間形成定律,每件作品展出一個月,24小時對公眾開放。空間非常注重觀察社區居民觀看作品的態度和視角,磨合時間長了,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居民的態度,開放度和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位于南京建鄴區的九駿馬公園內“24小時獨處計劃”,是一個探討個體與公眾、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公共項目。它由8個玻璃盒子組成,而這些盒子是2014年南京青奧會后因廢棄而待做他用的遺留物。“獨處”和“24小時”,是這項計劃的核心概念。希望在透明的玻璃盒子里,以一桌、一椅、一床、一燈的基本設施,限定獨處的環境,并期望在24小時的周期里,讓參與者獲得一種非日常的經驗。項目以文字、圖像、視頻記錄下這些獨處的狀態,留存一份“獨處”的精神樣本。24小時獨處計劃的目的,將集中在幫助參與計劃的個體在玻璃空間中獲得一種非日常的獨處體驗。通過一種可以被任何人觀看的獨處方式,看似隔離卻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發生關系的玻璃,恰恰與那種白盒子包裹下的藝術行業狀態拉開了距離。箭廠空間是2008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家獨立運營的另類藝術空間。它坐落在北京市區中心的一條小胡同里,改造自一家原有的臨街店面并定期組織特定現場裝置和藝術項目,目的之一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使過往的路人從街面上觀看。箭廠空間是獨特環境下的產物,其藝術項目也持續對周遭各種條件作出積極回應。2019年,箭廠空間在運營11年零6個月后被迫關閉,期間共舉辦了59場展覽活動,持續推動不同形式的藝術展示、合作與實驗。
ART-BOX是在綜合上述的實驗基礎上建立的,但在上述實驗藝術空間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并做出了一些改變。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ART-BOX的流動與植入性特征;第二是與藝術家固定組合的特征;第三是依托于學院的實踐教學性。
ART-BOX的流動與植入性特征體現在不拘泥于某一地點,而希望采用流動的方式在各個地點落地發聲,并根據不同地點的具體情況,轉換為不同的形態特征,這種形態特征也分為承載項目空間的形態特征以及內容運行的形態特征。空間的形態特征在于空間的外形改造不做程式化的統一,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地點特征條件進行相應的設計改造。具體可以理解為形態各異的櫥窗外觀設計,風格更偏重于極簡,讓受眾能夠更加關注展示內容,思索作品所呈現的觀念思想,相對于日常櫥窗展示的商業性特征,這里則更加側重人文特征。內容運行的形態特征具體是指引入第三合作方,這與之前舉例的實驗藝術空間運營模式不同,舉例中的空間運營相對更加獨立,往往是策展人、藝術家等聯合打造的模式,其優點在于能夠堅守空間運營的獨立性,呈現出策展人及藝術家最希望表達的展覽,而其限制性在于往往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而無法持久運行下去。而這里所說的第三方合作也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尋找投資方,因為實驗藝術空間的運作往往無法正常變現,這對純粹的投資方來說是無法接受的,這里所說的合作方,往往是那些本身對藝術植入具有需求的機構或單位,它們會長期提供場地及運營資金,而實現實驗空間的長久運行。當然,合作的前提是雙方對空間展示的內容及方向達成一致,否則項目本身對雙方而言毫無意義可言。而這種具體的形態合作模式,也并沒有相對統一的模板,需要合作雙方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ART-BOX目前落成的空間主要有兩處:一處位于武漢創意天地,一處位于武漢客廳。武漢創意天地的ART-BOX是最開始的項目,它的出現最早是因為COS-J空間,主空間當時位于旁邊高層的四樓,由于不臨街道,對于空間展覽的推廣及傳播受限,希望通過ART-BOX臨街的傳播,實現兩個空間之間的串聯。整個空間為長方形,最開始的改造方案是希望將外側的玻璃幕墻改為透明的整面玻璃,由于施工限制,外墻無法改動,只能內部進行改造。由于空間的概念是24小時無人自由開放,所以內部設計也以此作為基礎,將長方形空間分隔成3個玻璃櫥窗,形成了3個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中間以走道穿過,走道前后均設有門,可供參觀者自由穿梭觀看。展覽空間向內,為了極大限度吸引觀者,特在空間外側的玻璃幕墻安裝金屬孔板,內部安裝設有燈帶,整體風格與周邊環境相符,無論白天夜晚都可以極大限度地吸引觀者。武漢客廳的ART-BOX是與慕金文岸合作的實驗空間,它的出現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跟創意天地的空間情況類似,慕金文岸在樓上的位置也設有一處藝術空間,ART-BOX安置在慕金文岸在一樓的大廳位置,上下兩處空間相互連接呼應。第二是空間環境具體需求的特殊性,一樓大廳位置是一處長方形的空闊空間,主要用于人員通行,中間也無間隔及其他功能性特征,起初計劃在空間內安置固定雕塑,后將ART-BOX概念提出后,雙方達成共同意向,由ART-BOX取代之前的空間雕塑的方案。空間的設計結合大廳的空間結構,由兩段玻璃盒子拼接而成,造型由兩端逐漸向中間集中縮小。
ART-BOX與藝術家固定組合的特征主要是將藝術盒子的形式與藝術家的作品進行結合展示,并與藝術家保持長期的溝通合作,雙方共同將方案進行創作落地,并展覽宣傳。如ARTBOX長期與藝術家鞠騰、范楚婧共同合作的項目“云圖永生”進行合作,將作品傳達的生命、記憶、永生的思考與藝術盒子的概念相互結合,在這個充斥著回憶的立體空間之中,由無數個小的“永生體”來構成,體現了藝術家對生命的體驗與感知,并試圖通過此方式來達成一種精神記憶的聯系。在創作過程中,他們習慣于將構成的元素一層又一層地進行疊加,這是他們思考創作的過程,也是回憶人生過往的過程,這些“永生體”的誕生被他們賦予了很強的儀式感,他們試圖通過這些“永生體”來形成與過往對話的通道,并將記憶深處那抽絲剝繭般的珍貴圖像記錄下來,塑造一個猶如鏡像中精神世界的自我。
ART-BOX依托于學院的實踐教學性促使它的性質是非盈利性的,雖然過程中有很多與企業之間的聯動,具有一定的商業性,但其目標及目的始終是致力于研究與創新,也肩負著宣傳當代藝術的責任。同時它還有一項重要的作用在于為藝術學院實踐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學生們通過本項目,培養鍛煉了自己更為全面的能力,學會了平日無法從課堂上直接學習到的實踐知識,可以具體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學會了感受作品的空間性,學生日常創作作品更多的時候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單間作品本身,而缺乏作品展示的經驗,空間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充分利用好所給到的空間,將作品及創作思想更充分地在空間之中呈現。而ART-BOX無疑給了學生們一個小型的試驗場。第二,學會了基本展覽的策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ART-BOX雖是微型展覽空間,但是展覽的方方面面都會涉及,從展期的安排、藝術家的溝通、作品的布置,再到展覽的宣傳,這對學生策劃及執行力的培養都是極強的鍛煉。第三,學會了與外界的合作溝通,提前走出學校,結合專業參與更多社會性事務。學校始終是象牙塔,藝術專業更甚,舒適的環境會滋生惰性,同時學校及老師對學生日常的錯誤始終抱有寬容教導的態度,而與外界的溝通合作,在快節奏的當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不允許犯錯的,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責任心以及對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第四,學會了項目管理的能力,資金的使用安排、項目時間的把控、參與人員的分配等都促使學生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注度與耐心,以及對項目的把控力。
ART-BOX在湖北美術學院以及眾多社會單位的關注與支持下,本著對學術的尊重與藝術自由開放的原則,以強化實踐的方式為教學與課程找到一種路徑,提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探索出空間利用與設計創新、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實驗教學與服務社會雙軌并行的模式,體現了綜合性實踐藝術教學的鮮明特色。它的出現并不只是一群藝術青年的“一廂情愿”,而是希望以此作為陣地,傳達自己面對當下社會環境的藝術思想理念,這是先鋒的,也是極具創造性的。
注釋:
*本文為湖北美術學院2020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實踐教學中心——COS-J青年藝術平臺》研究成果,編號: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