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與城市具有共生關系,科學合理的高校布局將促進城市空間結構重塑,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北京高校布局呈現集聚分散并存、區域差異明顯、一校多區普遍等特征。在疏解減量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校背景下,加快優化高校空間布局勢在必行。充分發揮首都優勢,緊抓疏解“牛鼻子”,統籌處理好與城市戰略定位、與資源要素配置、與城市減量發展等關系,強化引導、把牢抓手、互利共生、壓實責任,以首善標準加快優化高校空間布局。
[關鍵字]高校布局;空間優化;有序疏解
[中圖分類號] G52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4-007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優化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布局,有序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過度集中的高等教育資源。北京作為首都和超大城市,高校資源位居全國首位,但70%集聚于中心城區,《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部分普通高校。在疏解減量背景下,加快優化高校空間布局勢在必行。北京應圍繞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空間重塑,以首都高校有序疏解為抓手,打造與“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相適宜的高校空間新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高校數量由1949年的13所逐步發展到2020年的93所。在城市規模擴張和校園面積擴大的同時,全市高校空間分布格局不斷演變,主要呈現三大特征。
集聚分散并存。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隨著學院路“八大學院”先后建立,加之周邊原有的清華、北大等高校,中關村地區成為北京高校主要集聚區。改革開放初期,國務院批準恢復和新設一批高校。既有原址重建的,也有擇址新建的。由于中心城區用地相對緊張,新建高校主要布局于城市邊緣組團。還有部分高校由于招生規模擴大,原有校區已無法滿足辦學要求,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郊區選址建設新校區。2000年以來,隨著高校擴招,全市高校新校區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空間布局呈分散趨勢。同時,為強化新校區資源共享、發揮集聚優勢,2001年北京批準建設沙河與良鄉兩大高教園區。從整體來看,目前全市高校分布呈現“以學院路—中關村地區為核心、多點集聚、市域分散”的空間格局。
區域差異明顯。從功能區分布來看,93所高校注冊地位于中心城區的有64所,平原地區26所、生態涵養區2所、燕郊1所。從16個區分布來看,海淀區31所,高校資源優勢尤為突出,其中部委屬高校21所、市屬高校10所,分別占全市部委屬高校數量的54%、市屬高校數量的19%。朝陽區共17所,僅次于海淀區。昌平區有10所,位居全市第三。上述三個區擁有高校總數占全市比重超60%。
一校多區普遍。隨著規模不斷擴大,跳出老校區建設新校區,實施多校區辦學已成為當前高校發展的普遍模式,大多數高校都擁有兩個及以上校區。多校區的形成,除因規模擴大建新校區之外,也有一些高校因合并重組而形成多個校區。近年來,考慮到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個別部委屬高校開始將新校區布局于京外地區。
高校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其布局與城市空間格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科學合理的高校空間布局將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反之則制約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2014年以來,北京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積極推動教育領域“疏整促”工作,以建設良鄉、沙河兩大高教園區為重點,促進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轉移,聚焦推進北京工商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城市學院等市屬高校向外疏解,全市高校空間布局不斷優化。
處理好與城市戰略定位的關系。高校是首都北京最亮麗的金色名片,對北京城市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從功能來看,高校對“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特別是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從區域定位來看,中心城區是“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地,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地區,但目前人口密度高、建筑規模大、用地結構不合理,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北京高校發展與空間布局,都要與“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相適宜。目前全市64所高校集聚于中心城區,需要統籌高校空間與城市空間,處理好與城市戰略定位的關系。
處理好與資源要素配置的關系。高校與所在城市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一方面,高校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城市為高校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保障其可持續發展。因此,高校需要融入所在城市、服務城市發展戰略,并與城市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空間布局相融合。在產業要素配置上,如果高校空間布局與產業要素配置存在錯位,將影響產學研創新體系構建,制約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從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要素配置上來看,若高校新校區與區域交通設施建設脫節,將造成師生出行不便;若與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脫節,師生購物、看病、娛樂等日常生活也將受到影響。此外,與產業要素配置錯位所導致的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效果不明顯,也會直接影響地方政府主動為新校區做好配套服務的能力與積極性。
處理好與城市減量發展的關系。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城市,明確提出常住人口規模與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減量的具體指標。從人口規模來看,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全市常住人口長期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這一水平,到2035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085萬人以內。高校師生是常住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93所首都高校中有民辦高校16所、高職高專院校17所,共有師生員工約15萬人,占首都高校總規模的15%左右。這些院校不少是小規模辦學,學科層次和水平較低,與首都核心功能的匹配度并不高,同樣需要減量發展、整體提質增效”。①從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來看,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促進城鄉建設用地減量提質和集約高效利用,到2035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減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同時,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也明確要求嚴禁高校擴大占地規模,嚴控新增建筑規模,嚴控辦學規模。因此,首都高校要順應北京“減量提質”的發展要求。
北京作為首都,其高校空間布局受自然、歷史、文化、政策、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具有自身特點。要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圍繞“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對照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與“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空間結構,牢牢抓住疏解“牛鼻子”,以首善標準加快優化高校空間布局,打造超大城市高校布局與城市空間融合互動發展的北京樣板。
強化高校布局頂層設計。突出規劃引領,圍繞“四個中心”戰略定位與新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全市高校布局中長期專項規劃,明確布局導向,促進高校布局與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打造與“四個中心”戰略定位相適宜的高校空間新格局。突出區域合作,加強北京與津冀高校規劃布局協調對接,深化京津冀高校聯盟建設,鼓勵京津冀高校教學與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并發揮學科互補優勢,開展協同創新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鼓勵職業院校通過聯合辦學、校區建設等形式開展實質性合作,支持部分中央在京高校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努力實現首都高校空間布局優化與京津冀高校協同發展同頻共振。突出政策保障,盡快出臺高校疏解實施意見,鼓勵中心城區高校主校區到郊區落地,并在新校區用地指標、建設資金、配套服務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編制老校區更新導則,支持老校區轉型提質,積極打造區域創新發展增長極。
加快校城融合協同發展。高校與城市相輔相成、互利共生。要發揮首都高校優勢,推進校城一體與開放共享,加快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高校與城市協同發展共同體。優化高校層次結構,圍繞首都高等教育戰略目標任務,建立高校類型、學科專業、辦學層次動態調整機制,壓縮中心城區高校在校生規模,擴大研究生招生比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首都高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校“調結構”與“優布局”同步。同時,要增強“雙一流”高校對普通高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市屬高校與部委屬高校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新模式。深化高校分類發展改革,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高校教育供給與首都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與“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契合度,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教育科技支撐。完善綜合配套服務功能,針對出行難、購物難、看病難以及教職工子女上學難等突出問題,加快完善新校區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宜學、宜居、宜業水平。優化沙河與良鄉高教園區發展環境,推動資源共享、學科共建、聯合創新,加快由“園區”向“城區”轉型,著力打造結構合理、要素齊全、職住平衡、充滿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
壓實工作責任。首都高校空間布局優化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久久為功、持續推進。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工作專班,按照責任明確、科學量化、目標一致原則,“項目化”“清單化”推進。加快構建校城融合發展協商機制,協調解決高校疏解特別是新校區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部市協同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委對全市高校疏解與布局優化的政策支持。發揮示范引領,選擇若干新校區建設成熟、老校區轉型效果好、因搬遷形成重大發展機遇的學校作為示范,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以突出典型引路。
(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高校空間布局形成機理與優化調控研究”〈項目編號:AGDB1902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北京日報,2020-12-07.
(作者簡介:謝天成,北京建筑大學城市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曉霞
①狄濤:《擦亮首都高校金名片》,《前線》2020年第7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