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防控、俄烏沖突、農資漲價、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糧袋子”問題廣受關注。我國糧食生產供銷形勢如何,國際糧食市場動蕩影響幾何,百姓口糧價格能否穩得住?記者日前采訪權威部門,近距離透視新形勢下的中國糧。
穩面積提產能:“糧袋子”有保障 在農業大省吉林,盡管由于疫情管控,3月備春耕進度放慢,但經過多方努力,水稻育秧接近尾聲,前期耽誤的進度基本搶回來了。圍繞糧食安全,我國提出確保2022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聚焦關鍵環節全面部署。春爭日,夏爭時。今年春播糧食意向種植面積9.4億畝,比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春播糧食完成意向面積的28.8%,其中,早稻栽插過九成、春小麥播種過七成、薯類過五成、春玉米近三成、大豆過一成,進度均略快于上年。
口糧自給有保障:進口主要是調劑品種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我國水稻和小麥兩大口糧作物連年豐收,加上庫存充裕,進口主要是一些調劑品種,兩大口糧自給有保障。國家糧食和儲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倉滿廩實外,我國糧油加工能力很強,如果按每人每天吃1斤糧測算,一天加工出來的米面夠全國人民吃2天。今年以來,全國累計銷售政策性糧食1190萬噸,滿足了市場消費需求。糧食供應較為充足、價格平穩,糧食安全總體有保障。
關注輸入性因素:穩價仍有較好支撐 去年我國進口的玉米、大麥近三成來自烏克蘭。俄烏沖突引發國際糧食市場動蕩,帶動國內部分糧食價格小幅上漲。專家認為,盡管存在國際輸入性因素影響,當前中國糧食價格仍總體保持穩定。從走勢看,中國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保持糧價總體穩定仍有較好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說,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較強,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達到15天及以上。有關部門將堅持綜合施策、精準調控,保障糧食市場供應。
(據新華社4.27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