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個麻雀吃食的實驗。在院子的瓷器圓桌上,倒扣一個筲箕,用兩根約三十厘米長的君子竹,支起筲箕嘴的兩個角,麻線在竹節扎結,拉直,線的另一端扎在筲箕背。這是簡易的捕鳥籠,鳥進了筲箕罩,觸碰麻線,筲箕自動落下來。
我藏身在廚房里,半掩著門,盯著圓桌。一刻鐘后,麻雀來了六只,站在圓桌上,東望西望。其中一只麻雀進去了,小心地吃飯粒,吃了幾粒,停下來叫了幾聲,其他麻雀就也進去吃了。在筲箕嘴,我沒有扎麻線,筲箕不會罩下來。
我撒了三次飯粒,麻雀都同樣進食:由一只麻雀先試探性進筲箕啄食,確定安全了,通知其他麻雀一起享用。
2019年9月,我去鄱陽湖做候鳥保護調查,余干縣野保站站長雷小勇說了小天鵝進食的故事。上百只小天鵝去湖灘覓食,由一只小天鵝先吃,半小時后,吃食的小天鵝沒有意外發生,其他小天鵝才開始進食,若有意外發生,小天鵝全部飛走。
做了麻雀吃食的實驗,我相信了雷站長的觀察:為同類的生存而犧牲的精神,并非為人類所獨有。
愛是一種天賦。
(摘自《風過溪野》 傅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