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青春的朝氣,是中國進步的強大動力,也是中國故事的鮮活載體。“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天安門廣場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詞鏗鏘有力、響徹云霄;在洪水肆虐的危急時刻,鄭州聯保中心某汽車團某連戰士連夜遞交58份請戰書;在中老鐵路的建設現場,“火車頭”青年志愿服務隊讓互聯互通變成心心相通;愛吃橘子的陳祥榕在日記本里鄭重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他用生命鑄就了永不后退的高原界碑;大連海洋大學“青年抗疫突擊隊”雪中推車前行的照片刷屏網絡,穿上防護服的他們宛如戰士的模樣;頭綁“胡蘿卜”發繩、別著可愛黃色發卡、手涂“珍珠”美甲的“00后”小將楊倩,一舉射落了東京奧運會首金;在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交會對接時,一聲“北京明白”讓世人看見了中國年輕航天人的沉著冷靜。
我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就如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所說的,“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多維解讀
1.志存高遠。青年一旦樹立遠大志向和理想,就要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面對困難與挫折,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
2.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青年只有繼承百折不撓、勇往直前、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偉大夢想的實現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3.勇于擔當。青年應該勇于擔當,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爭當優秀的創新人才,成為推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
時評選粹
大國冬奧,在這里看到青年力量!
張 婷
奮斗燃情于賽場,中國青年,敢于拼搏、勇于挑戰。谷愛凌、蘇翊鳴的凌空飛躍,躍出厚積薄發的自信從容,躍出為夢想堅持到底的熠熠閃光;由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組成的中國短道速滑“最強陣容”,協作配合沖過“圓夢”終點,他們不僅滑出了個人的榮光,更凝聚起團隊合作的力量。賽場之上,他們肩負使命,為國出戰、為熱愛而博,用行動去描摹想象。
堅守最美風景線,中國青年,熱情周到、青春洋溢。1.8萬余名青年志愿者,將寒霧冰雪化身璀璨星辰,在各自崗位上展風采、盡擔當;經歷成百上千次反復訓練打磨,用最真摯的微笑、最飽滿的精神、最熱情的舞動,把中國的友好帶給八方來客;標志的儀容、專業的服務,“瑞雪迎春”復興號上的鐵路工作者,用傾情細致的服務傳遞著對冬奧的美好祝福。他們如一片片熱情洋溢的小雪花,用微笑溫暖著這個冬天。在中國擁抱世界、擁抱未來之時,他們率先張開了青春的臂膀。
超越勝負的溫暖,中國青年,陽光自信、包容開放。男子冰壺循環賽中,中國隊選手許靜韜在比賽結束后與挪威隊選手碰拳致意;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頒獎儀式上,中國隊選手張楚桐拿出手機,與冠軍荷蘭隊和亞軍韓國隊友好自拍。而賽場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人們歡聚一堂,他們真誠分享著成功的喜悅,也為短暫失利加油鼓勁。
當我們不再一味關注獎牌數量,而是回歸運動本身,把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同他們一道沉浸拼搏與收獲,看著當代中國青年的點滴成長,感受他們自信、昂揚的斗志,樂觀、從容的心態,這正來自于更開放、更包容、更自信的大國胸懷。
(摘編自“中國青年網”2022年2月24日)
數字未來,做擔當有為的新時代青年
張亞男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普遍應用,構筑了數字化的信息空間,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人們都說,數字時代是屬于年輕人的時代。作為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新時代青年,應有何作為?
數字蝶變,青年人首先應提升數字素養。青年是數字時代的寵兒,也是數字中國的創造者和主力軍,他們的數字素養水平將對未來社會產生深遠影響。但從目前來看,青年人應具備的數字素養能力總體上還存在不足,數字信息安全意識薄弱,困于信息繭房、游戲與短視頻成癮等問題。對于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個體而言,數字素養意味著如何更好面對生活方式的數字化。青年人應在數字生活實踐中反思數字技術對人的認知與行為的影響,學會自我調適、適度節制,讓自己掌握信息獲取和遨游數字世界的主動權,讓數字技術服務現實所需。
數字蝶變,青年人還需學習數字技術。“95后”申怡飛,成功解決了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所存在的延遲問題,為5G網絡的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7歲的年輕人,給中國第一臺全部采用中國處理器的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打造屬于自己的應用,做出“最強大腦”……科技創新大潮澎湃,千帆競發勇進者勝。青年人作為數字時代創新創業的主角,要勇做攀登技術高峰的挑戰者,持之以恒地專注推動互聯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數字技術賦能。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可能無法一一成為數字技術的專業人士,但至少應當具備數字化思維,積極地擁抱數字未來。
(摘編自“人民網”2021年9月8日)
“神舟”再出發,看中國青年擁抱星辰大海
謝 廖? 全 紅
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執行此次任務的三位航天員中,翟志剛是中國首位出艙航天員,王亞平是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葉光富是首次飛行,王亞平和葉光富均是“80后”。在我國航天事業的征程中,一位位青年航天員的步伐越發鏗鏘有力,他們正以滿腔熱血奔赴星辰大海。
當前,我們國家科技不斷創新,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給青年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如“嫦娥”團隊、“神舟”團隊的平均年齡是33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是35歲,北京飛控中心274個重點崗位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85%以上。不難看出,青年人才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這些挑大梁的青年人在用他們飽滿的工作熱情給社會創造價值,并不斷凝聚青年應有的澎湃力量,以此為引領,我們每個人也都應朝著心中的星辰大海奮勇追夢。
(摘編自“中國青年網”2021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