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笑笑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施行以來,對企業、生產商、從業者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規范和監督。圍繞《條例》的處罰規定,各地對于裁量權也做出了細致明確規定,以便更加全面科學地構建行業監管體系。
北京植物醫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賀銳認為《基準》的施行說明一個全新的、科學高效的化妝品監督管理體系已經建立,會有效規范北京市化妝品市場環境,為企業提供公平有序的發展平臺。
《基準》詳細規定了新條例中相關處罰種類及幅度的劃分,使化妝品的抽檢處罰做到有法可查,有法可依,是執法人員對違法行為處罰的具體量度的根本依據。同時能夠更好地規范化妝品企業的經營活動,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合規經營意識。
最高開出“貨值30倍”罰單
根據《基準》第三條,各類違法行為依據社會危害性劃定為A、B、C三個基礎裁量檔次。
其中A檔包括未經許可從事化妝品生產活動,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委托未取得相應化妝品生產許可的企業生產化妝品;生產經營或者進口未經注冊的特殊化妝品;使用禁止用于化妝品生產的原料生產化妝品等違法行為。
B檔包括上市銷售、經營或者進口未備案的普通化妝品;未依照《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規定設質量安全負責人;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未對受托生產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監督等違法行為。
C檔包括化妝品生產經營者招用、聘用不得從事化妝品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員從事化妝品生產經營等違法行為。
而具體到處罰金額方面,以貨值金額1萬元為分界進行區分。違法生產經營的化妝品貨值金額不足1萬元的,并處5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1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15倍以上30倍以下罰款,按照減輕、從輕、一般、從重四個不同處罰裁量情節,劃定不同的裁量階次。
這也就是說,一旦有企業被罰,需要面對的罰款可能遠超過營收。賀銳表示,這對化妝品企業來說,能更好地制約企業杜絕不符合條例法規的行為。
除了北京,其他省市也已經有明確的化妝品行政裁量基準。以具體的裁量案例來看,2021年7月,廣州市白云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一宗生產未經注冊且假冒他人廠名廠址的特殊化妝品案件,處罰金額高達125萬元,是近幾年來罰單金額頗高的案例。此案就是以“貨值”作為處罰依據,被罰貨值金額5萬元的25倍罰款。
由此可見,隨著新條例及各地市行政處罰裁量的施行,監管部門加大了對于行業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其執法依據和操作性也更強了。
最嚴“5年禁業”令
對于化妝品品牌方來說,要考慮的不僅是裁量基準的影響,更是如何把產品的質量做到高標準。賀銳在采訪中表示,對新法規,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解讀,認真學習,深入領會,未雨綢繆。在產品方面,植物醫生在備案注冊、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功效宣稱等方面一直嚴格把控,以確保產品的高質量高標準。作為品牌方,最重要的還是要實打實地做好產品,每一步做到合法合規,以質取勝,用品牌化的美譽度吸引更多的消費市場。
就產品涉及的各個維度,《基準》也進行了具體的處罰規定。例如賀銳提到的關于產品的質量安全,可以參考B檔中的未依照《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規定設質量安全負責人這一條,責令停產停業、由備案部門取消備案或者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化妝品許可證件,對違法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其上一年度從本單位取得收入的1倍以上2倍以下罰款,5年內禁止其從事化妝品生產經營活動。
新條例中設置的“質量安全負責人”承擔相應的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產品放行職責,進一步強化產品安全管理。所以企業在設置相關崗位時,對其資質條件、知識儲備和從業經驗也要全面考慮。
不難看出,各地區化妝品行業嚴管時代走入正規。化妝品備案人、注冊人、生產商、經營方都要時刻關注并遵守行業法規政策,謹防違規風險,保障企業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行業可持續的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