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鋪街的敲打叮當響,登隆街的燈籠亮堂堂……”這是一首曾經流傳在長沙老街巷里的歌謠。
?在繁華的解放西路,一街之隔,一側是長沙第一高樓國金中心,另一側是古色古香的登隆街,現代與古樸交相輝映,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
?登隆街北起解放路,南止蘇家巷,舊時街上以糊制燈籠的店鋪較多,故稱“燈籠街”,后被雅化為“登隆街”,取生意興隆之意。它還有一個俗稱——“亮殼子街”,亮殼子即舊時長沙人對燈籠的習慣叫法。登隆街糊制最多的是家用的燈籠,到夜晚時,點根蠟燭提著就能照亮路面到處行走。當時的街上,傳統紅燈、流行花燈都能在這里找得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燈籠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
?登隆街只是長沙一條尋常小巷。抗日戰爭后,慶豐米廠原址改建為長沙劇院。長沙劇院是目前長沙唯一一個保留在原址的歷史最長的老劇院,是老長沙人記憶中文化生活的見證。京劇、湘劇、話劇、越劇及花鼓戲曾經在這里幾乎天天都能看到,著名京劇藝術家馬連良、梅蘭芳等曾在此演出,長沙城一度出現“萬人空巷看梅郎”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