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解放南京之后,很快上海和杭州等大城市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黨中央、軍委決心部署各路大軍繼續南下,目標直指福建。經過慎重研究之后,華東軍區做出相關部署,最終決定,解放福建省的作戰任務由葉飛同志和韋國清同志所率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擔任。同時,決定任命原華中軍區司令員、華東局組織委員張鼎丞同志為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員會書記,組織接管干部隊伍,隨解放部隊南下福建。
內部動員
上海南下服務團的組建過程首先是由內部動員開始的。
所謂“內部動員”,是指華東局最早籌劃解放福建時打算動員福建籍的在滬青年學生隨軍入閩進行接管的計劃,因涉及人員總數較少,且主要對象是原籍為福建的青年學生,動員方式也都是由上海青工委和上海學聯按籍貫尋找并經過考察后談話進行,這與公開向各學校進行招生的方式不同,故稱“內部動員”。
經過幾次討論和內部動員,1949年6月15日,340名閩籍學生報到完畢,南下服務團正式成立。
擴大招生
然而,考慮到340人對于巨大的南下干部缺額而言,還是遠遠不夠,故張鼎丞提議繼續動員,范圍擴及所有上海青年學生。南下服務團的招生工作遂由內部動員階段進入到擴大招生階段。
1949月6月18日,上海知識青年南下服務團招生通告在《解放日報》等媒體刊登,向廣大上海青年學生發出號召:“為適應勝利形勢,培養革命青年,服務南方新解放區,特設立上海知識青年南下服務團,招生名額3000名,凡思想純潔,初中以上程度,身體健康,年齡18歲以上30歲以下之男女青年,均可報名。”
其實,早在通告發出前,復旦大學、國立暨南大學等大學就提前召開了動員大會。
復旦大學是南下服務團在內部動員階段即重點發展的學校,所以復旦大學同學們的踴躍報名的情況也最早見諸報端。據報載,解放后20天的大上海,全市同學對革命工作已熱切渴望,他們要隨著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當同學們得知自己有參加南下服務團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時,同學們的情緒像海潮一樣泛濫起來。“復旦自治會辦公室從早上6點多起,有時直到晚上熄燈鐘響,進出的同學川流不息,有的同學是一天去了四五趟。第一批核準南下服務團的120名同學歡欣鼓舞,準備行裝,未被核準的同學紛紛說:‘我為什么不夠條件?第二批什么時候?只有這一點點名額?’統計系周蔭亭看見核準的名單上只有周榮亭,沒有他,頓時極沮喪地將已經打好的背包提到宿舍里,睡倒在床上,后來同學告訴他,是名單上寫錯了一個字,他高興得立即從床上跳了起來;新聞系鄧志華同學對自治會同學說:‘我為了參加革命工作,頭發都剪了,怎么能不批準我?’;統計系的林承璋有幾天是整天跑三個地方:南下服務團、學聯、 自治會;中文系的曾際時,戒了煙表示他參加工作的決心。核準了的,走路始終是躍躍欲試,他們精簡了自己的行李包裹,思想包裹也精簡了。”
踴躍報名
與復旦大學一樣,上海其他高校也掀起了青年學生踴躍報名的熱潮。除了大學生之外,中學生也都踴躍參加。
南下服務團的招生報名工作進展極為順利。據統計,僅“18日一天之中即有一千數百名同學向各校自治會要求參加”。至1949年6月22日,上海全市各校動員報名參加南下服務團“人數已在6000人以上”。至1949年6月25日,參加南下工作登記告一段落。28日,南下服務團錄取工作結果公布,錄取名單刊登于29日《解放日報》。至此上海市南下服務團從動員到報名、錄取、組建的一系列工作基本完成。
經過一系列培訓學習后,1949年7月19日早6時左右,張鼎丞團長率領南下服務團出發南下,途中不斷遭到敵機空襲。1949年9月15日,在克服千難萬險之后,服務團終于抵達目的地福州,開始著手接 管、建設以及迎接新中國成立的準備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南下服務團成員被陸續分配到不同的工作戰線上去。
上海南下服務團“在黨和人民的撫育下,經過幾十年的鍛煉,絕大多數同志勤勤懇懇為福建人民貢獻一生,多數成為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骨干。有7人擔任省部級領導職務,1人授少將軍銜,104人擔任地廳級領導職務,800多人擔任縣處級領導工作或享受縣處級待遇;相當一部分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學者、教授以及各行各業的專家,被評為高級職稱者有239人,許多人獲得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等各種榮譽稱號,有些還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證書,他們為振興中華做出了重要貢獻”。
(摘自《文史月刊》 謝忠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