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代史上的左宗棠,既有抬棺出征、捍衛邊疆的雄武豪邁;作為一代名臣,他也有針對地方實際、務實發展的治理才能,150多年前,他在陜甘總督任上倡導種棉花即是一例。
課吏課心,倡導種棉
同治八年十月,左宗棠正式接受陜甘總督關防。同治十年,結合當時實際,左宗棠在陜甘尤其是甘肅地區倡導大面積試種包括棉花在內的多種農作物。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時期的甘肅,實際包括甘肅、寧夏和青海東部河湟區域的西寧府,以及新疆的鎮迪道(巴里坤和烏魯木齊地區),區域廣泛,地勢扼要,可輻射整個中國西北部。
除了宣傳動員農民種植棉花、派員到外地精選棉種推廣,當時的陜甘地區官府還從生產流程考慮,官方出資購置紡車織具,“設局教習紡織”,雇請產棉區有經驗的民婦來教習織布技能,提升棉花經濟價值,以此引導百姓多種棉花。
左宗棠非常關注西北棉花種植推廣情況,要求陜甘地區官員多到鄉村進行調查,一有機會,他自己也做實地考察,同百姓交談,以便更多地掌握棉花栽種的情形。同治十二年,棉花收獲季節,左宗棠在甘肅鄉間同百姓攀談,了解棉花推廣情況。據稱,這里的百姓都知道種棉花的收入與以前種植罌粟的獲利差不多,而且還有可能超過,百姓都愿意種植棉花。左宗棠很是欣慰。
為系統推廣棉花種植,同治十三年正月,左宗棠刊行農技書籍《棉書》和《種棉十要》,要求陜西、甘肅兩省向適宜種棉區廣為散發,切實講解,以使當地百姓掌握種棉花的基本要領。《棉書》內容豐富,對種棉、收棉、紡線、織布整個流程的講解,簡明而細致,非常實用。
為何提倡種棉花
左宗棠是中國近代史上繼林則徐之后第二位真正嚴禁鴉片的政治家和疆臣。在陜甘總督任上,他不僅設法禁止外國鴉片流入,而且深刻認識到,栽種罌粟和吸食鴉片不僅是西北貧困之因,也是西北民風由強悍而頹靡、致衰致亂的根源。所以,他在轄區內嚴禁百姓種植罌粟。為達到根本禁止罌粟的目的,解決陜甘地區禁種罌粟后百姓的生計問題,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借鑒棉花產地的種植經驗,論證出“凡宜罌粟之地,最宜種草棉,棉花之利,與煙土相若”,西北不少地區的土質適合種棉花,在經濟上種棉花也能取代種罌粟的獲利,這是左宗棠決定系統地在西北地區“勸種棉花”的一個主要原因。
左宗棠提倡種棉花的第二個原因,是當時西北地區干旱,百姓生存艱難,尤其甘肅“民苦無衣甚于無食,老弱婦女衣不蔽體”,這對來自南方的左宗棠而言,實在不可思議,既然缺少衣服穿,自己種棉植桑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么?所以,他決心“教種桑棉為養民務本之要”,以解決西北貧困群眾的穿衣問題。
左宗棠在西北大力推廣種植棉花的第三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軍需。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左宗棠西征成功,得益于糧餉軍備的充足供應,大力號召邊疆屯墾功不可沒,這其中也包括種植棉花解決西征軍棉衣軍裝在內。
當然,左宗棠是個務實之人,在種植棉花上不搞“一刀切”,對適合種棉的地區大力提倡種棉花,對不適合種棉花的地區,則不作種植棉花的硬性要求,而是指導多種其它農業經濟作物以增加糧食生產、改善百姓生活。
同治十二年,肅州一帶棉花豐收,“一畝之收,佳者竟二十余斤,每斤千文”,收入不菲,并且種棉花收棉花比“罌粟剝果刮漿”要省工省力得多,更重要的是,種植棉花有利無害。
在左宗棠經營西北十多年后的光緒六年,陜甘地區“耕墾日廣,民食漸充”,更讓左宗棠感到欣慰的是,西北地區的百姓穿衣問題有了明顯改觀,“罌粟既禁,以其腴地改種草棉,向之衣不蔽體者,亦免號寒之苦”。
(摘自《文史博覽》 李曉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