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人來說,將欺騙合理化的行為甚至是善意的。有超過20%的行騙者聲稱,他們只是想掩蓋壞消息。他們沒有感到羞愧,并真心相信只要留出一些余地,他們就能回到正軌,他人根本不需要知道他們做過壞事。
一名律師為一家小型電腦創業公司的首席財務官(CFO)進行辯護。當時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經濟有下滑的跡象。這位CFO決定偽造一個季度的財務報表?!八莻€非常正派的人,甚至有點天真,”這位律師說。這位CFO辯稱自己只想做一次假賬。下個季度情況一旦好轉,他就打算回去更正自己的錯誤?!暗聜€季度并沒有好轉。再下個季度也沒有。而此時他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币淮渭儋~之后又是一次假賬。這并非無可避免,但它就這么無可避免地發生了。
他算是個騙子嗎?大多數人會給出否定的答案。他只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走了霉運,一時失足而已。他確實做了壞事,但沒有什么壞心。
然而,這件案子恰恰揭示了故事的另一面:沒有一個騙子像他們表現的那樣無辜。那家公司徹查了此事的全部細節,以確定這名CFO的不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敖Y果發現,他在第一次偽造財報后不久就開始盜用公司信用卡,挪用公款數額高達數十萬美元?!蹦敲蓭熣f,“我對他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他在我眼中本來是一個竭力想挽回失誤又不想弄丟工作的人。然而,犯下第一個錯誤后,再犯接下來的錯誤就很容易了。”
騙子就是這樣產生的。在道德的路上是不能抄近道的。一旦你決定踏上快車,翻過山頭,再想剎車就太晚了。一旦你行騙得手,那種讓你再次出手、騙取更多、花樣翻新的誘惑就會與日俱增。這時騙術已經不再是抄近路的權宜之計,而是供你利用的有效工具了。
(摘自《我們為什么會受騙》 瑪麗亞·康尼科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