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新課標的要求是希望數學教師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中要更加重視培育學生在數學思維方面的創新水平,而不僅僅是簡單地灌輸數學知識,因此數學課堂的改革需要重新認識“教”和“學”,讓兩種教學行為的地位發生改變。在創新型課堂活動中,教師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達者和解釋者,而是要立足于平等視角來幫助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要盡可能地降低教師對于授課時間的占用,讓學生們可以通過更多的合作學習時間來了解知識。教師在授課中,對于課堂節奏的把握、教學過程的理解以及教學結論的獲得都與學生思維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需要去探究這樣一個問題:何種數學生本課堂能夠激發起學生對創新思維培育的積極性呢?
一、優創課堂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育心理學已經深刻證明了,課堂環境和學習成果之間有著直接關聯,氣氛較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幫助學生培育靈活的學習思維,若課堂氣氛過于嚴肅和緊張,那么就很難激發學習熱情。學生更希望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知識,這樣能夠激勵他們更主動地沉浸在課堂學習中。從這個層面上看,為學生為營造出更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是開展創新教育的基礎。
(一)創設平等互動生成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創新的火花
一個良好的課堂必須要建立起寬松的互動環境,讓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對話,這也代表著課堂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的場所,平等合作可以讓師生之間產生心靈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這不但能夠成為學生認知周圍世界的重要方式,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學生視角來看,平等的課堂對話能夠讓他們向教師積極敞開心靈,得到思想解放;從教師視角來看,平等的課堂對話意味著自己不僅是傳道授業的師長,更是與學生們一起分享知識、一起成長的好伙伴,并且在對話的各個瞬間就會產生創意火花。
接下來一起來回顧張齊華教師在“軸對稱以及圖形”這一章節授課中的一些精彩瞬間。在教授了對稱圖形的數學定義之后,學生們初步對該數學知識進行了解,教師也向學生們展示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辨析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并給出解釋。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是否屬于軸對稱圖形產生了較大的爭議,張老師讓學生們發出自己的疑問并對自己秉持的觀點進行解釋和交流。在學生們發表完自己的言論之后,張老師并沒有對其回答的內容作出評價,而是對發言的學生說到“老師現在特別想和你握一下手,但是握手并不是代表你的答案是正確答案,而是老師非常欣賞你敢于在同學們面前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甭牭綇埨蠋熯@樣一番話之后,其他學生們也更加放得開,對于討論也更加投入和激勵,經過一番討論正確結論已經浮出水面,此時張老師對原本抱有錯誤觀點的學生說道“現在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學生回答若圖形不能夠進行裁剪,像平行四邊形一樣,那么就不屬于軸對稱圖形。張老師鼓勵學生說道“特別感謝你的答案,讓我們離真理更進了一步?!睆埨蠋熍c學生之間的對話就是屬于課堂平等對話,讓課堂的氣氛更加的融洽,讓學生的討論也更加激勵。課堂平等對話的出現能夠幫助學生延伸數學思維,通過交流來碰撞出創新火花。
從實踐上來看,教師們要倡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放低自己在課堂上的地位,更加尊重自己的學生,多一些賞識,少一些指責,創設出平等對話的數學課堂,培育學生數學創新思維。
(二)創設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有創新的土壤
在現代課堂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發揮的作用就是指導和啟迪,并為學生營造出氛圍更自由和愉悅的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這片土壤上播種下創新種子。在教課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了一些獨具創意的靈感和想法,教師應當重視去啟發而不是否定,保護學生創新思維火花是所有教師的職責。學生的學習任務不僅僅是去解答教師布置下的問題,而是要將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對學習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要認真解答。教師應當學會如何發現和捕捉住一些價值性高的問題,并保護好學生所產生的創新靈感。例如,筆者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章節的教授中,跟學生對長方體棱數的知識點產生了如下對話內容
師:誰能主動站起來告訴全班同學長方體的棱有何種特點?
生1:長方體有24條棱。因為……
生2:(打斷生1)不對!長方體的棱只有十二條?。ㄍ瑫r拿出幾何模型像同學們展示)
師:(對生2)這位同學可以主動發言應當被鼓勵,不過下次你可以讓同學說完自己的觀點之后再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顯得更加禮貌,你覺得老師說的有道理嗎?(生2贊同,并坐下)生1同學,你可以繼續告訴大家為什么你覺得長方體一共有24條棱呢?
生1:我一開始覺得,長方體一共有6個面,每個面有4條邊,那么計算下來棱的數量就是24,不過看來我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師:(若有所思)可是我覺得你說的非常有道理呀,6×4確實等于24呀。那為什么我們在數模型的時候發現長方體只有12條棱呢?
生:對呀,為什么呢?(大家紛紛討論起來)
生1:老師!我想明白了!應該是÷ 2 = 12(條)。
師:那其他同學們知道為何需要在24的基礎上除以2嗎?
生3:老師我知道!因為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于一條棱,6 × 4,長方體的每條棱重復計算了一次,所以要 ÷ 2,長方體應該有12條棱。
生4:我發現在計算多面體棱的數量時我們不需要去一條一條的數,只要數出面的數量和邊的數量,在兩個數相乘的結果上除以2就能得出最終答案。(其他同學紛紛鼓掌)
師:大家真是太棒了,不僅解答了長方體棱數問題,還舉一反三發現了多面體棱數的計算規律,大家真是了不起,通過努力攜手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數學公式。我們最應該感謝哪位同學呀?
生:(齊)應該感謝生1。
上面所講述的這一段對話內容并不是教師能夠預料到的。但是教師在上課中及時的捕捉到了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讓學生能夠公開對該問題進行解釋,進一步為全班學生另外創造了一個交流的機會。在這堂課上的知識討論和觀點交流,能夠讓學生改變以往的錯誤認知,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成果。這種處理方式能夠尊重學生,并且積極利用好學生提出的問題,將錯誤的觀點變成學習資源。因此,課堂最關鍵的環節就是交流,教師一定要保護學生的創新靈感,從而幫助培育創新思維。
二、優創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情景創設在實踐中發揮著較大的效用,一方面能幫助學生通過更加容易的方式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能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增進情感交流,這樣可以讓晦澀難懂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有趣的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靈活設計教學情景,幫助增強創新思維的培育。
(一)創設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往往與生活實際可以聯系起來,教師要把握好切入點,就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更加熟悉,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們通常天性好奇,教師應當把握好這一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創設出生活化氣息較濃的教學情境,讓生活常識和數學知識可以融合到一起,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比和比例”這一章節教學中,筆者對學生們首先提出了三個生活中的問題:學校中有一個大樹,同學們怎樣才能通過不爬樹的方式來測量樹樹高?廣州塔高度非常高,通過何種方式能簡便測量出塔高?在地圖上可以測量出廣州到上?;蛘弑本┑木嚯x嗎?這些問題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告知學生們想要解決這三個問題,就要學習好“比例尺”的知識內容。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就能夠對生活中的小疑問作出快速解答,并且也能形成創新思維。
教師一定要通過仔細研讀教學內容的方式尋找到生活化情景創設的“切入點”,通過向學生們提問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奇問題,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其好奇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又能培育創新思維。
(二)創設直觀操作的教學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有位歷史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他們自己是一個問題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認真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和各個環節,塑造出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舉例來說,在“圓的周長”這一課中,筆者會事先詢問學生們,“像正方形、梯形等幾個圖形,在測量它們的周長時可以直接借助支持測量來計算,但是圓是一個曲線,無法通過知識測量的方式計算周長?,F在我們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我們手頭擁有的知識和繩子的工具來對圓的周長進行測量,大家一會兒告訴老師一共有多少種測量方式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們就摩拳擦掌開始動手測量,組員之間激烈的討論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討論結束之后,各小組代表一一公開本組的操作結果。筆者在對學生們各種測量方法做出肯定之后,繼續引導學生“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在測量圓形物體的周長時,繩側和滾動這些方法并不萬能,在一些不方便的情況下我們怎樣通過更加簡便的計算方式來求證圓的周長呢?”然后通過課件向學生們演示畫面,畫面中一大一小兩個圓從起點開始旋轉,旋轉一周之后各自留下痕跡。然后繼續向學生們拋出問題“大家發現沒有,圓的周長跟哪一個要素有關系呢?而這一關系可不可以用普遍的數學規律來界定呢?”為了解答該問題,各個小組又重新通過實驗操作的方式來尋找答案,最終通過筆者的引導和探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
如此一來,在活躍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們通過分組實驗操作的方式學習了知識,增強了課堂體驗,并且也強化了創新思維。
(三)創設動漫故事的教學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有位教育家這樣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教師要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生擁有著一顆童心,要尊重學生們的好奇心,在課堂上要通過一些動畫、寓言故事來營造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活躍課堂氛圍。教師要考慮到實際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故事,通過多媒體播放或演示功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教育,激活創新思維。
舉例來說,在“小說的意義”這一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動畫課件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小豬佩奇找到弟弟喬治,遞給他一把米尺,問喬治是否可以用米尺來測量出爸爸的魚竿長度。喬治走到魚竿旁邊,拿起名是開始測量“ 一米、兩米、三米……”當量到四米后,喬治卻感到很困惑,因為剩余魚竿的長度已經不夠一米。動畫播放到這里,教師讓學生們通過分組的形式來對課桌、書本等物品進行長度測量,學生們發現在不足一米的時候,確實會像喬治一樣不知道如何對剩余長度做出表示。學生們就會發現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著動畫中一樣的問題,從而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會產生更多的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教師一定要仔細、耐心地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傾聽,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靈感。在完成小組討論和實際測量后,教師繼續播放動畫,此時爸爸出來對佩奇和喬治說:“不夠一米的話,我們就需要用到小數啦!你們好奇小數是什么嗎?”
上面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十分常見,教師應當利用好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和童話故事等內容營造活躍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培育創新思維。
三、優創教與學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教師作為組織者,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的源泉
在“質數和合數”這一章節的公開課上,筆者記得這樣一個片段。教師剛上課時沒有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只是在黑板上寫字,要求是:1.只用乘法;2.限用自然數;3.不能用“1”。老師先寫:4=?當學生提出:4=1×4,4=1+3,教師搖頭。當學生提出4=2×2,教師點頭然后繼續板書:6=?、8=?、9=?……,然后教師出示3=?學生深感不解,做出搖頭動作,然后教師在數字3地后面寫上了“質數”,同樣出示:2=?、5=?、7=?學生仍舊搖頭,表示沒有辦法解答。此時教師開始發聲“大家發現了什么特點呢?”,然后教室開始回歸活躍的氣氛,學生們主動發言,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學習“質數與合數”的基礎概念。
在筆者看到了這一課堂時,備受震撼,也很佩服這種創新化的課堂,相信在這種創新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培養出創新思維。
(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參加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最好途徑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實驗、操作演練中去,通過實際參與課堂活動幫助學生培育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舉例來說,在每一次集體活動之前,讓學生自己對活動經費進行預估,并作出合理的使用和分配。教師要告知學生本次活動經費限額是多少,讓學生們自己去調查物資價格,例如氣球、獎品、零食飲料等物品價格為多少。再完成調研之后,讓學生們自己繪制成價目表,再由教師提出問題:根據參與活動的人數需要購置數量為多少的物品,采購方案可以設計出多少種,何種方案的執行不會超出經費限額且得到活動參與者的認可和滿意?學生們在分組之后,彼此之間合作交流,對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解答。在完成分組探究后,各個小組將結果呈報給教師,教師通過認真對比選出較為優秀的幾個方案讓全班展開探討,投票選出最滿意的方案并對小組成員進行獎勵。這種形式可以讓數學知識和生活之間緊密關聯,能夠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也不忘復習和應用數學知識,從而利于培育創新思維。
總之,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教學思維開展教學實踐,在研究和探討教學方案時要注入精力,優化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培育創新智慧和思維,創設出更先進、生動的教學方法,讓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提質增效。
(特約編輯:陳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