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浩丹
【關鍵詞】衛生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繼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8-0069-03
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長期以來在教育教學、內部管理、基礎環境等方面形成的價值理念和群體氛圍,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和學校的科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各類職業院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旨在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筆者以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就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原因和實踐探索進行分析。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第一,學校重視程度不高。受招生競爭、就業壓力、經費投入、學校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職業學校的關注重點仍是教學科研、專業建設、學科發展等工作,偏重于招生人數、就業率、技能競賽獲獎數等可量化的具體考核指標;對課堂外以文化人、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且由于缺乏硬性要求和具體的量化指標,人文課程設置等方面內容較欠缺。
第二,師生參與熱情不強。目前,大部分職校教師仍沿用“你教我學”的傳統教學方式,導致重知識技能、輕人文素養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注重對專業知識的講解,滿足于達成課時量或其他教研指標,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1]由于醫學課程專業性強、實踐操作流程復雜,學生需要通過執業資格考試,自然對醫學人文等非專業類知識和素養有所忽視,往往出現“只見病不見人,只懂病不懂人”的現象。
第三,自身特色挖掘不深。部分學校特別是具有傳統行業特色或悠久辦學歷史的“老校”,對能體現本行業文化、本學校辦學歷史的學校精神研究還不夠,校園文化與本行業文化結合不緊、與本校的歷史傳承相脫節,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形成自身特色。
第四,創新方法與形式不多。一方面,部分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表現形式、內容單一,通常只是用一些傳統的文化元素、圖片畫面進行環境布置或舉辦一些文體活動等;另一方面,學生自發組織的一些社團活動也只是為了追求片刻的熱鬧和歡愉,缺乏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師生員工既享受著校園文化的滋養,也是校園文化建設和維護的主體。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廣泛發動師生,匯集師生智慧,彰顯師生精神風貌,努力構建具有牢固師生基礎的共同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如基礎設施、校園環境、教學管理等方面都要以有利于教書育人、有利于學生成長為目標,真正體現以師生為本。
二是體現行業特色。職業院校的目的主要是為行業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須將產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衛生類職業院校承擔著為醫藥衛生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保持和發揚衛健行業在長期醫學診療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工作作風。
三是注重繼承創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充分挖掘學校發展進程中積淀的獨特歷史文化,并進行整理歸納。在此基礎上,在建設內容上要與時俱進,賦予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的時代特征,如誠實守信、創新創業、合作競爭等理念;在建設方法上,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形式,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搭建新的平臺。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一)文化建設主體:全員動員、多方參與
校園文化建設應充分考慮不同專業以及各類師生的需求,充分調動全校師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師生和相關部門主動參與建設。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加強校級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將文化建設任務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完善組織構架,構建網絡化工作格局,形成團委—學生干部、學工處—系部—班級—班主任、教務處—人文學科—學科教師等多個工作條線。學校的總務后勤、教學管理和黨委宣傳等部門相互配合,分別從基礎設施、制度規范、精神文明等方面共同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各系部分別設立專門的文化角、文化墻,由學生進行文化環境布置,營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文化氛圍。
(二)文化建設路徑:由表及里,循序漸進
一般來說,校園文化建設大致可以從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四個方面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分步推進。表層的環境文化主要指學校的設施、環境和氛圍體現出的文化色彩,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可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使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發揮教育的引導和熏陶作用。[2]近年來,我校在校園環境的設計布置上,注意醫療衛生元素的融入,通過古今中外名醫名士圖片介紹、作品展示以及草坪空地建筑小品等形式,在校內營造濃厚的醫學環境文化。
淺層的行為文化主要是師生在教育教學、工作學習以及日常活動中各種行為的體現和外化。[3]我校注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和行為規范培養,通過開展“雙無課堂”、日常行為規范量化考核、學風檢查以及課堂打分等評比,將考核結果納入學生操行考核和班級評優,致力于培養文明有禮的行為文化。
中層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用于規范師生的行為。我校依據部、省有關規定,結合衛生行業特點,組織修訂并正式發布了《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章程》,明確學校辦學主體地位、辦學理念,從綜合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十八個方面制定規章制度并匯編成冊,以制度條文的形式明確規范師生在校期間言行舉止,以完善的制度體系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有效的約束和保障。
深層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以及學校的辦校思想、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等,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歷史傳統、發展方向和師生的教育教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我校從1919年的私立看護學校發展到現在的江蘇省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全校師生逐漸形成“用愛和知識守護生命”的共同目標和愿景,并以此激發教職員工秉承“厚德博學,敬業愛生”的教風為國育人、為黨育才,激發全體學生堅守“學思并重,知行合一”的學風努力學習、立志成才。
(三)文化建設內容:行業特色,豐富多樣
作為衛生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衛生職業文化。主要以“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衛生健康職業精神為主要內容。新冠疫情期間,我校結合抗疫斗爭開展職業精神教育,組織“青春戰疫,我們都在線”云上升旗、云上家長課堂、云上教育故事演講、云上班會等系列“云思政”課堂,召開“戰疫有我,與愛同行”開學第一課,舉辦“白衣執甲,戰疫必勝”思政教育課,邀請市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以及援鄂醫療隊等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擔任授課嘉賓,為全校師生講述戰疫一線故事,詮釋醫者仁心的神圣使命。
二是中華傳統文化。根據衛生類職校的教學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如“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學說和“道法自然”的道家學說),培養學生仁愛精神和高尚醫德。我校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書香校園、誦讀經典”、“亮家風守家訓”、“頌英烈”詩歌朗誦會、漢式成人禮、校園文化藝術節、“5·12”護士節等特色活動,將文化與專業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三是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也是衛生文化建設的良好素材,[4]有助于培養學生“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的“仁心”“仁術”。我校開設“中醫藥小學徒”勞動教育暨中醫藥職業體驗教育活動,通過“神農小傳人”、“小小藥工”生產性勞動體驗、“小小藥(醫)師”服務性勞動體驗項目,讓學生了解中醫藥職業,感悟醫者仁心、藥者匠心,提高勞動素養。
四是生命健康文化。我校把“用愛和知識守護生命”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圍繞一二年級認識生命、三四年級珍愛生命、五年級守護生命,開發《叩問生命》教材,實施以“專題講座為引領、實踐活動為載體、專業實訓為過程、學生成長為回報”的生命教育實踐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生命至上”的意識。針對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開設“幸福心理學”選修課程、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舉辦心理美文朗誦比賽、邀請醫院專家進校咨詢、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組織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等,為學生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文婷.文化自信視域下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的探析[J].高教學刊,2021(4):53-56.
[2]張莉,歐陽勝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教育,2020(31):17-18.
[3]何曉琴.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16):150,152.
[4]穆瑞鋒,杜瑾,李晶,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醫學生人文素質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2):35-36.
(作者單位: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