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倉 周懿菲
【摘 要】新時代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也需不斷提高,兩者需要共同發展,實現雙向成長。雙向成長這一主張將課例研修作為教師學習與反思的載體,旨在促進學生能力和教師專業的雙向成長,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雙向成長;課例研修;教學目標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6-0024-03
【作者簡介】1.楊家倉,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柳洲東路分校(南京,210031)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2.周懿菲,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柳洲東路分校(南京,210031)教科室副主任,二級教師。
新時代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也需不斷提高,兩者需要共同發展,實現雙向成長。學校推動教師進行課例研修,其核心價值在于促進雙向成長,從而培養具有學習能力的學生,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
一、雙向成長的提出
雙向成長是師生發展的方向。教育已不單單是知識的教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能力生長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20世紀60年代,世界各國教育界逐漸開始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國內也涌現出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研究的學者,研究證實教師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能力生長。
2019年1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強化校本教研。如何讓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使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是校本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本校實際情況而確立雙向成長目標,要求學校著眼學生的優質生長、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的長遠發展,探索研究方法和路徑,創設高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二、雙向成長的價值追求
第一,雙向成長的價值追求是培養具有學習能力的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單純知識的學習已無法滿足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需要,懂得如何學習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若在教學活動中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將難以獲得持續成長的不竭動力。學生只有擁有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成長為具備多種能力的人才。
第二,雙向成長的價值追求是培養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一名好的教師,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這是新時期教師的標準,也是教師專業精神、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體現,更是專業成長的目標。教師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有效成長,順應時代對教師的高要求,成為教育的探索者、實踐者、引領者,有利于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富有個性、和諧的發展。
第三,雙向成長的價值追求是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成長。教師發展是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的基礎,學生發展是學校發展的最終目標,學校發展為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提供平臺。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雙向成長,才能真正促進學校長遠發展。
三、以課例研修促進雙向成長的實施過程
課例是一堂課的實例,也是課堂教學的案例,具體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課例研修是指以課例作為教師學習與反思的載體,構建由指導教師和參研教師組成的研修共同體,開展教學和培訓的研修活動。因此,聚焦課堂、開展有明確目標和計劃的主題課例研修活動是實現教師發展與學生雙向成長的重要途徑。
1.確立研修主題:心中有“標準”,腳下有力量。
研修效果取決于教師教學問題的解決程度,因此,在理清問題和探尋校本研修方式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研修主題。明確的研修主題使教師有清晰的目標,給教師的研修指明方向,促進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真正實現變培訓為研訓。
教育是為學生能力生長服務的,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抓手,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有效教學的標準。這里的“標準”包括學科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學情分析等。學生的“學”是教師的“教”的前提,學生“學”的成果是教師“教”的最終訴求。因此,基于“標準”的教學目標有效性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是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即以“學”定“教”,重構“以生為本”的“教—學”關系。研修的要點是基于“標準”的教學目標有效性,強調對“課例”的研修。首先,確定要去哪兒——制定目標;然后,設計判斷有沒有到達的標準——設計課堂檢測;最后,決定怎么去——完成教學設計。
2.推進研修實施:“教”“研”相輔,螺旋遞進。
課例研修采用“一課兩上兩測三磨”研修模式。“一課”指同一課題,“兩上”指同一名教師前后兩次授課,“兩測”分別指的是課前摸底和課后反饋,“三磨”指在兩次上課的前后分別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實施及評價進行研討分析。
首先,教師要立足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等,確定教學目標。此活動是教師信息收集能力和識別能力強化的重要過程。在基于“標準”的教學目標有效性的研修主題下,給教師指出判斷標準,教師從簡單的收集中解放出來,學會整合、判斷。
其次,教師要檢測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授課教師分兩次開展教學,其他教師參與聽課并根據分工各負其責,記錄整理數據,根據數據撰寫出修改建議。課堂教學的有效目標的檢測主要基于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在目標撰寫時采用行為目標的敘寫方式,做到目標可測量、可檢測,同教研組教師作為觀察組參與課堂,對相應目標活動實施的時間、活動和學生參與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并記錄在教學目標實施觀察量表中,為后續教學目標的檢測提供依據;第二種是在教學設計時就設計出目標對應的試題或方式,將當堂反饋作為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填寫在當堂測評觀察量表中,為目標的達成提供可視化數據。
此過程不僅能培養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還能促進聽課教師研究問題能力的提高。針對課堂中暴露出的教學設計、學生活動等方面的問題,授課教師需要分析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目標不夠清晰,還是提問不夠明確;聽課教師可以站在旁觀者角度清晰地觀察課堂,思考問題形成的原因,并在隨后的磨課中提出解決方案,與授課教師共同研討,并對教學目標、教學設計進行相應調整。
最后,教師磨課,以討論促發現、交流促成長。學科組組長組織教師進行說課研討,分析所選課題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呈現、學情等;說課教師進行說課,評課教師集體研討教學目標、課堂反饋、教學設計等各環節;聽課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反觀課堂,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進行分析評估。此過程培養說課教師和評課教師的表達力,同時鍛煉聽課教師的判斷能力、評課能力。磨課是一個相互交流、各抒己見的過程,每位參與的教師都按照“標準”對課題進行解讀,選取更優、更適應學情的目標和方法,并在研討中探求課堂效率的最大化,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
3.進行研修總結:反思中提煉收獲。
教師首先根據課例研修主題,結合觀察、測量、記錄的數據對課堂教學進行反饋并提出修改建議;接著,進行組內研討,形成對策;最后,以文本形式進行總結,形成課例研修成果,即研修報告、反思、案例或論文。
教師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形成策略,對研修內容及效果進行反思,構建實踐研究的思維框架與表述范式,提升反思力和成果轉化的能力,為后期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學校在研修活動結束后,及時推進優秀課例的宣傳工作,借助教師會等活動由教師展示優秀課例的成果及心得,使全體教師充分了解課例研修。
四、以課例研修促進雙向成長的意義
1.課例研修有利于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基于“標準”的教學目標有效性的課例研修活動,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豐富校本教研形式,進一步增強教師對課標、教材的把握能力,達到內化于心。首先,研讀課標、以測促學,使教師做到心中有“標”,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實施更為科學、有效的教學,真正做到內化“新課標”。其次,示范引領,一課三磨,圈優點,找不足,共商解決方案;一課三改,反復揣摩,達到量身定課、螺旋提升的目的。最后,深入課堂檢測成果,提煉優點,指出不足,并就如何上一堂好課達成共識,使每位教師明確“好課”的標準。同時,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得到發展。教師通過不斷研討和反思,認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虛心學習,形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對于研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要善于總結提煉,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課例研修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嘗試多樣的教學方式,靈活設計學習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高。例如,在翻轉課堂中,學生進行講授,形成激勵和鍛煉的作用;情景演示時,學生進行情景模擬,用實際應用代替死記硬背,不僅記住了知識,還掌握了用法;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在實際操作討論的過程中,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并學會與伙伴合作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