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徐州市普通高中廣泛開展的“三新四行動”,是落實江蘇新高考改革政策、持續提升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其本質是一種教學行動研究。開展“三新四行動”需要明確高考綜合改革的基本問題和核心價值基礎,厘清對高中教育測量和評價的基本理解。“讀課標”要重視研究課標的專業方法,“說教材”要以新版教材的基礎研究為前提,“做課例”活動要明確做好課堂教學案例的標準,“研習題”活動要關注習題研究與高考評價體系的關聯。
【關鍵詞】三新四行動;江蘇新高考;高中教研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6-0045-04
【作者簡介】王澍,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09)教研員,正高級教師,首屆“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國家課程方案和高考綜合改革政策的頒布實施,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研究?江蘇省徐州市組織全市普通高中開展“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讀課標”“說教材”“做課例”和“研習題”四項教學研究行動(簡稱“三新四行動”),促進學校和教師積極應對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助力教育改革政策落地。本文從教育評價的角度呈現“三新四行動”高中教研行動邏輯與實踐。
一、社源性邏輯:對高中教育測量和評價的基本理解
1.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
要說清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可以從社會學視角對教育的功能和價值進行分析。社會對教育需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個體對教育的需要,包括個體的職業需要、成就需要、求真和求善的需要;二是國家、地區對教育的需要,包括政治發展的需要、經濟發展的需要、文化發展的需要等。個體對教育的需要是社會需要中的重要部分,與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需要密切聯系。國家社會的教育需要往往通過個體功能的達成來實現,分析個體需要的變動是國家完善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手段。立德樹人是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根本需要,其中蘊含著對個體培養目標的內容。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也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評價規律,推進教育評價體制不斷完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價值就是社會需要教育所做的事情,教育評價則是衡量社會需要和教育價值之間的對接程度。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測量學專家就建構了一個精煉的表達式,即評價=測量(量的記述)或非測量(質的記述)+價值判斷,很好地呈現出評價與測量、價值判斷與測量、量化與質性評價的關系。
2.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和類型。
教育領域常將目標導向評價、形成性評價、決策導向評價等具有代表性的評價觀放在一起對比,并對其價值取向進行劃分,即目標取向和過程取向。實際上,兩者都認為評價是一種通過“技術理性”提高效率的過程,需要根據預定的過程或結果對課程的質量進行客觀的、系統的數據收集,也都著眼于判斷與決策。這些都是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的評價理論,對于教育評價具有指導作用。當然,還需要重視主體取向的評價——應答模式。這種模式視課程評價為一個演化的過程,一種合作的、意義生成的過程,聚焦于聯系的定位導向和知識建構。21世紀以來,教育質量觀轉型下的教育評價理論發展形成了共同的趨勢,即從目標取向向過程取向轉變;從重結果評價向重過程評價轉變;從注重課程單一維度的評價向注重課程的整體全貌性評價轉變;從關注課程評價向關注學生評價,日益重視學生全球素養、國際意識的評價轉變;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關系從主客體的對立轉為主體間的協商和溝通;評價方法與手段從單一量化方法向多種方法結合轉化。
學生評價是將學習者作為評價對象的評價類別,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終結性)評價。很多教育評價者會探討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哪個更重要。實際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著各自的特點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如總結性評價是社會對學校進行督導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育投資效益和效能的重要途徑。在高中階段的教育評價過程中,更為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從經驗考試轉向科學設計的學生評價,需要明確并按照“設計—實施—分析”的基本步驟來進行學生評價。一是評價方案的設計,即確定教育方案的目標,并預測各種可能出現的非預期的副效應;教學目標設計通常形成雙向細目二維矩陣——目標維度和內容維度,并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目標,預測各種副效應可能的行為表現。二是評價的實施,如測試試卷的印制、考場安排、考試組織等。三是結果分析,即對評價本身質量的分析,如信度、效度、區分度,以及所得到的信息對教學活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二、現時與歷史:高考綜合改革的基本問題和核心價值基礎
回顧我國高考改革政策的要素和動因,我們會發現這些政策的迭代進展,主要歸于適應高考招生制度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需求,以及科學選拔人才和適應基礎教育的需要,始終圍繞著一些基本問題和核心價值進行。
1.高考綜合改革的基本問題。
一是高考究竟考什么?高考考試內容是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的,表現在考查科目的由少到多、從分散到聚合。如外語考試科目的調整、綜合素質評價內涵的豐富、文理分科界限的融合、選考科目的調整等。高考考查科目的逐步擴展,內容綜合性的逐漸提升,也倒逼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教學做出相應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教、學、評”之間的關系。二是應該讓誰參加高考?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城鄉二元格局逐步消解,高中學生跨地“借讀”的情況顯著增加,需要按照戶籍所在地“就近參考”。如北京、上海地區要符合“一定條件”才能報考等。三是高考應該怎么考?迄今為止的高考,紙筆測試仍是主流的測量評價方式。試卷的題型、題量、結構,命題的統一和分散,高校自主招生、聯考,均是高考政策制定和研究者長期關注的問題。四是高考應該如何錄取?高考錄取涉及閱卷、加分政策等問題,目前網上閱卷和錄取已經普及。實際上,該不該實行加分政策、給誰加分、誰來加分、加多少分等,解決這些問題并非易事。
2.高考改革的價值觀念基礎。
高考改革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有相應的教育改革理念支配,有其試圖達成的社會和教育目標,這就涉及高考改革的價值觀念問題。對于高考改革來說,維護社會公平、提升學生個人能力是其核心價值。高考公平之所以被人如此看重,是因其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使不同群體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沒有了這個底線,就無法滿足個體進取的夢想,并保持社會階層的良性流動。高考需要對考試個體的文化資本而非其經濟資本、社會資本進行客觀考量,通過一定的考量手段使文化資本得以被客觀測量和評價。實際上,個體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必然會影響文化資本,這給高考測量評價的設計提出了挑戰,也是高考綜合改革的關鍵點。當然,高考公平的內涵也在不斷演變,逐步轉向對學生個體發展內涵的追求,即為不同興趣才能的學生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高考評價體系全面體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意圖建立新的單科評價體系,依據不同的學科特色來建立符合自身學科素養培育的評價體系,這實際上體現出高考改革“提升能力”的價值導向。有研究者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考改革理念劃分為“重點關注公平”和“在確保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體現能力(素養)”兩個階段,這種劃分有一定的道理,但“維護公平”和“提升能力”始終是高考綜合改革的價值觀念基礎。
三、常態化落實:“三新四行動”的實踐反思
1.研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專業方法。
“讀課標”行動就是以深入研讀各學科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為基礎,結合學科教學實際,解讀教學中如何體現課程改革理念、發展學科核心素養、達成課程學業目標、開展學業質量評價等關鍵問題,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鮮明導向。落實基于新課程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要認識到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作為指導學科課程實施的政策文本,具有專家學術話語體系的特征。除了各學科專業知識外,其中具有很多課程論和心理學的術語,因此需要重視其專業性并施以相應的科學研讀方法。一是文獻法。如查閱、研讀學科課程標準編寫組專家的相關著作和學術文章。二是歷史研究法。通過對不同版本的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等課程改革政策文本的比較研究,領會課程改革的政策邏輯和價值取向。三是整體結構研讀法。通過對課程體系、內容、質量標準、課程實施和開發建議進行研究,理解課程實施的要求。四是詞頻研究法。可以使用共同高頻詞、特有高頻詞的研究方法等開展對課程標準的文本研究。五是教學案例研究法。這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需要以前面四種專業研讀方法為基礎,以保障教學案例研究的專業性。
2.高中新版教材的基礎研究。
“說教材”行動要以高中新教材的基礎研究為起點。教師應了解新教材的特點和內容結構的調整,以及調整的目的與意圖,了解“教材編寫背后的故事”,如此方能更好地領會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如蘇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有四個特點:源于生活實際,指導實踐應用;強化實驗探究,培養創新意識;重視方法提煉,注重學以致用;借助化學史實,彰顯科學精神。新教材使用初期,教師需要重視并加強對教科書的“可學性”研究和“學習分化”研究。教師開展對教科書“可學性”的研究,分析教科書的難度、知識結構的復雜性、核心概念的抽象性以及學生活動的適切性,以便更好地將教材用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開展對教科書“學習分化”的研究,教師要真正摸清“學習分化”在學習進程中何時發生,以及教學內容在哪類主題上分化等。
3.課堂教學案例的標準。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課堂教學劃分為常態課與非常態課。實際上兩者之間沒有明晰的邊界,而“做課例”活動則是兩者之間的一種耦合方式。常態課更注重實效,注重教學對質量提升的效果;非常態課更注重教學理念主張、教學改進策略等方面的呈現和討論。如果沒有扎扎實實的常態課研究,非常態課也不會上好;反之,沒有非常態課的體驗,也無法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在哪里,執教常態課的成效也不會太好。“做課例”活動是形成“好課”的歷程,雖然不同學科核心素養存在差異,但必然有其作為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通識性的操作要領,我們嘗試做以下概括。首先,“好課”通常有一條清晰的情境主線。清晰的情境主線幫助學生有機會體驗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其次,“好課”有科學方法論的支撐。雖然文理科之間有差異,但是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兩者如何融合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問題上,思考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這一技術理性層面的問題至關重要。最后,高質量的學習問題驅動深度學習。高質量的學習問題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它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在課堂中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組合的教學策略,是驅動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方法。
4.試題研究與《中國高考評價體系》。
高考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國家課程標準的體現。2021年的江蘇高考在命題依據上對標課標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且堅持了江蘇風格,保持了江蘇質量,反映了江蘇水平。在考試內容上,按課標中學業質量水平的相應要求命制考題;在考試目標上,從知識、能力目標繼續向“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綜合考查轉變;在試題風格上,關注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也已成為命題趨向。“研習題”活動需要對標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把握“一核四層四翼”在高考命題、日常教學評價上的發展動向,研究高考試題在命題立意、題型變化上的發展趨勢,探索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評方式,開發基于新課程學業質量水平的評價資源,研制開發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典型習題。此外,習題中真實情境創設等導致的信息呈現方式、文字(閱讀)量的變化,也應該引起關注。對這些方面的關注、思考及實踐,是現階段高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著力點之一。<E:\刊\江蘇教育202208\KT1.TIF>
【參考文獻】
[1]張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張紅霞,呂林海,孫志鳳.大學課程與教學: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蘇教名家”專項課題“高質量發展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員專業素養提升的區域推進”(SJMJ/2021/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