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悟”有“頓悟”和“漸悟”之分。藝術創造與“悟”有密切的關系,“頓悟”靠藝術家的才情和修養,“漸悟”則靠藝術家的功力和修煉。我們認識到書法藝術的“悟”,是建立在藝術家對人生和自然的綜合感悟和綜合體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頓悟;漸悟;書法創作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9-0020-02
【作者簡介】倪文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091)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悟”有“頓悟”和“漸悟”之分,它在藝術創作中有重要的作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悟”為:了解、領會、覺醒。用之于藝術創作,即有了解藝術發展之規律,領會藝術創作之精神,啟發藝術創作之靈感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悟”的下面有“悟道”和“悟性”兩個詞條。解釋“悟道”為:領會道理或哲理。解釋“悟性”為:指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佛教上講“悟”,有“頓悟”和“漸悟”之分。俗世間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亦講“悟”,人和人的交往,獲得知識、研究學問,特別是搞藝術創作,也講“悟”,也有“頓悟”和“漸悟”之別。佛教上的悟,是悟佛理,悟佛道,講究心身合一,入佛悟道。我們現實生活的悟,即悟生活的道理,悟人生的哲理,悟藝術的規律。雖然,悟的內容有所不同,但所采取的方法卻是一樣的,或頓悟,或漸悟,若有所悟,即為成矣。
藝術創造與“悟”有更密切的關系,如書論家盛熙明所言:“揮運之妙,必由神悟。”書法臨摹和創作中,揮筆用腕,必由神悟,才能達到高妙絕倫的藝術境界。書法學習和創作上的悟有頓悟和漸悟之別,皆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時代不同、地域有別,創作者的修養、才情、教育背景不同,所悟的境界、效果則不同,就有了千差萬別,這就自然產生了藝術水平有高下之分和藝術風格有特點之別,雄健、秀美、茂密、蒼茫、拙厚、柔美、清麗、靜逸等,風格多樣,情趣盎然。我們說自然世界和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許多的不同,有了陰陽之別、大小之異、主次之分、強弱之爭、明暗之界、雄秀之變、高低之差等,才有了差別,才有了競爭,才有了變化,才有了奮發、努力和希望。人與人有了差別,就會有思想認識、藝術趣味、審美理想等方面的多樣化,自然就有了“頓悟”和“漸悟”之分。有的書法家思想活躍,眼界開闊,才華橫溢,親和力強,善于鉆研,模仿能力強,創造思維活躍,加之見多識廣,所以能夠茅塞頓開,突然之間能夠善悟,心胸豁然開朗,眼前一片光明。這即是藝術創造上的“頓悟”。而有的書法家則為藝誠樸,基礎扎實,功力深厚,臨摹有方,遇事喜歡精研深究,慢工出細活,循序漸進,不溫不火,最終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這即是藝術創造的“漸悟”。我們說,“頓悟”靠藝術家的才情和修養,“漸悟”則靠藝術家的功力和修煉。不管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藝術創作的殊途同歸,只有風格方面的不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書法史上通過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善解書理的書法家很多,有“頓悟”的,有“漸悟”的,有悟出筆法的,有悟出結構的,有悟出章法的,更有悟出書法的體勢、韻味、風骨、靈感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草書大家張旭。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曰:“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張旭的草書最具有藝術性和創造性,他的作品中既包含了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又囊括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自然生靈,從天到地,有動有靜,無所不寓于書,所以他的藝術創造達到了“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的高妙境界。這里張旭的藝術實踐既有人心靈的感悟,又有大自然之助,因此成為古代浪漫主義藝術創造的典型。特別是傳為張旭所書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草書《肚痛帖》,更是絕妙之極(如圖1)。作品的內容很奇特,既不是什么詩,又不是什么詞,而是一段特殊的生活經歷。作者突然肚子疼痛,不知是受涼,還是火氣上升,取來一大碗黃湯中藥,一喝就好,冷熱俱有益。此作雖然是刻石,但線條流暢,筆道清晰,映帶自如,淋漓酣暢地表現了張旭草書的風格特點,可以說是張旭本人心靈、情緒的綜合反映,也是其對自然萬物的真實感受,是書法家心靈和自然的有機交融所產生的杰作。
正如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在《略論書法》里分析的那樣:“它可以是創作者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可以是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規律的感受同構。書法藝術所表現所傳達的,正是這種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心理秩序結構與外在宇宙(包括社會)秩序結構直接相碰撞、相斗爭、相調節、相協調的偉大生命之歌……書法藝術是審美領域內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統一的一種典型代表。”從張旭書法創作的例證來看,加上我們對李澤厚先生所論的學習和理解,我們認識到書法藝術的“悟”,是建立在藝術家對人生和自然的綜合感悟和綜合體驗之上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