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與“渾水摸魚”都是“三十六計”中的計謀,共同點是利用對方露出的破綻,進行出其不意的行動,使己方撈到好處。但同中有異,“異”在哪里呢?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作為計謀,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
成語典故一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之后,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幾年后實力大大加強,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把越國放在眼里。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興土木。公元前473年,吳國民怨沸騰。越王勾踐趁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渾水摸魚”原意是指先將池子里的水攪渾,使魚兒在渾濁的水里被嗆暈,然后不用費很大力氣,就可以趁機將魚兒抓起。在現代漢語中指先在敵人或者對手內部制造混亂,然后趁其混亂之際,獲取利益。
成語典故二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并多次進犯唐朝。張守珪為幽州節度使,擔負平定契丹叛亂的重任。契丹大將可突干數次攻打幽州,都不成功,于是假意與唐軍講和。張守珪很明白可突干的意圖,便將計就計,派下屬王悔去契丹軍營,以宣詔為名,借機探聽他的虛實。王悔進入契丹軍營,在酒宴上發現可突干與部屬之間表里不一,關系很不融洽。他又打聽到,可突干與分掌兵權的部將李過折長期以來就有矛盾,于是王悔暗地里接觸了李過折,得知他十分反對可突干的叛亂。王悔乘機勸李過折,讓他脫離可突干,為唐朝廷出力。王悔完成任務后,回到幽州。次日,李過折突襲可突干的軍營,把可突干斬于馬下。忠于可突干的大將李禮,率部下與李過折展開激戰,李過折死于亂戰中。此時,契丹軍營大亂,張守珪得知情報,率大軍殺入契丹軍營,活捉李禮,大破契丹軍,迅速平定了叛亂。張守珪的謀略就在于,想法設法把對方內部搞亂,并利用對方的內亂進行攻擊,取得了勝利,收到“渾水摸魚”的效果。
成語辨析
“趁火打劫”中的困境并非由施計者所造成,只是他“利用”了對方的困境,而“渾水摸魚”中的“渾”是由施計者自己或第三者造成的。“趁火打劫”是在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時,出兵攻擊敵人,而“渾水摸魚”是指在情況不太明朗,各方因素牽制下,主動出擊把水攪渾,使之出現可乘之機,再借機行事。簡單地說,前者要“趁”,如無機可“趁”,則要主動去創;后者要利用“渾”,如水不渾,設法搞渾。這兩計重在抓住時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