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許廒 隋杰禮 孫寶德










摘要:結合研究生專業建筑節能課程線上授課實踐,本文以問卷調研方式分析了線上教學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對應的教改措施。根據小班制教學授課特點,課程選擇了可錄播回放的騰訊課堂和屏幕分享功能較好、運行流暢的QQ群作為直播授課工具,并探索了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力和培養專業興趣為特點的STU教學模式,利用知識模擬軟件等數字信息化手段,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態的互動學習。從提升專業興趣角度出發,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建筑節能和可持續發展角度拓展學生科研思維邊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關鍵詞:線上直播;線下授課;建筑節能課程;STU模式
中圖分類號:TU201.5; G64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2)02-0167-07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為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效阻斷疫情在學校內蔓延,國內各校相繼出臺和制定了系列治理文件和措施,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實施線上教學,以保證“停課不停學”。教師家中教,學生家中學,使得已經適應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網上教學。如何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發揮現代信息教學優勢,針對線上授課存在問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是值得每個任課教師思考和探究的議題[1-3]。
一、線上線下教學優缺點分析
線上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面授機制,依托互聯網技術,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將傳統課堂搬上云端,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直播課、錄播課使專業課程教學不再局限于現場授課,實現了利用網絡平臺共享教學資源的愿景[4]。
線上教學的顯著優勢是課程可自由回放、上課地點隨機,方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新課程以及對知識的查漏補缺,對于有意愿學習、自覺性較強的學生無疑存在極大利好,但對于學習積極性差、自覺性不高的學生來說,線上課程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目前,線上課程分為線上直播教學和線上錄播線下授課混合教學兩種方式,與線上直播課程相比,線上錄播線下授課混合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上課程的不足,綜合線下、線上授課優勢,尤其在發展線上教學初期,是較為理想的授課方式。表1是線上直播、線下授課、線上錄播線下授課混合教學三種教學方式的優劣對比。
二、研究生線上及線下教學調研
研究生教學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研究為目的,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加強對研究生教學體系設計,實現優化專業教學模式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研究生的學習能力及自我約束能力較強,從這個角度來看,線上授課更加適合研究生教學。為充分掌握線上授課現狀及存在問題,了解研究生對線上授課的想法、學習狀態及效果,探索線上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5],在建筑節能研究生課程開設前就三種教學方式,分別對山東、北京、上海、江蘇等地各高校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學生所在高校分布區域情況如圖1所示,調查的研究生樣本共1162名,分成績上、中、下游三個層次,各層次占比為34.94%、55.42%、9.64%,主要調研內容和分析結果如下。
(一)不同線上課堂軟件教學情況
根據調研,目前研究生線上直播課程主要采用是QQ群、騰訊課堂、騰訊會議、企業微信、釘釘等上課軟件,具有師生共享屏幕、課程回放、課程簽到點名、資料上傳分享等功能,滿足了線上授課的基本要求。針對目前使用各授課軟件比例調研結果,如圖2所示,各軟件可實現功能強弱對比如表2所示。
(二)線上課程學生學習情況
與線下課程相比,線上課程由于缺乏監督,學習氛圍不濃厚,導致學生聽課效果較差。如圖3所示,僅有13%聽課狀態較好,其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掛機、玩手機、吃零食等現象。即便是學習成績處于上游的學生,這種現象仍然非常明顯。由此可見,加強線上課程監督管理是必要的,進而保障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
(三)課程可回放是線上教學的重要優勢
課程可回放是線上課程最為明顯的優勢,如圖4所示的統計結果,其遠遠高于其他選項優勢,這也側面反映了線下課程存在學生學習、聽課始于課堂而止于課堂的弊端。因此,利用信息數字化技術進行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對課程多樣化問題加強了反思,使線上教學模式變得更為常見。
(四)直播課程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如圖5所示,成績位于上中下游的學生對直播授課接受程度遠高于錄播,分析其原因在于直播方式更利于師生互動和交流,通過課程中間提問、點名或穿插測試等方式,可及時掌握學生在線情況及聽課狀態。和線下課程相比,課程中不明白的問題可及時向教師提出,既不會擾亂課堂秩序,也不會存在尷尬、害羞等心理不適問題,有利于問題的當堂解決。另外,關于直播方式授課,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聽課狀態和學習情況掌握更加直接;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講課可做出及時反應,極大地增強了教師的授課熱情。
(五)線上錄播線下授課混合教學方式效果最好
如圖6所示,上中游學生對線上錄播線下授課混合教學接受度更高。其中,處于上中游學生在面對線上直播授課時,由于線上課程師生無法面對面交流,加上線上教學對設備、網絡要求高,易使學生分心。而處于下游學生因個人學習自覺性差,更喜歡線下授課氛圍,致使上中下游學生對線上、線下課程接受度比例相近,其中純粹線上教學是學生最不滿意的授課方式,這與線上教學學習氛圍差有較大關系。線上錄播線下授課混合教學方式則綜合了兩種方式的優點,取長補短,成為學生最喜歡的授課方式。
(六)線上課程教學效果受限
線上教學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受教學條件等各方面影響,其無監督機制易導致學生產生自由散漫的學習狀態。通過調研發現,上中下游學生較大比例認為線上學習效果一般,如圖7所示。另外,多數學生認為專業限選課、專業任選課及公共課適合線上授課,專業學位課則適合線下教學,如圖8所示。
三、研究生專業課STU教學模式思路及實踐
研究生培養不同于本科生,本科生培養多以“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獲取基礎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而研究生培養方式多以“老師指導,學生做”的方式,重在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提高科研能力素質。因此,研究生專業課教學應注重學生思維表達和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建筑節能課程作為建筑學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包含建筑傳熱理論、建筑熱工及節能設計標準等內容,要求學生在掌握建筑設計及建筑物理知識的同時,學會應用技術手段解決在具體設計中建筑節能的問題,將能源、生態及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建筑設計中[6-7]。
受疫情影響,加上各專業招生人數有限,小班式線上教學成為建筑節能課程主要的授課方式。但考慮到線上授課存在的缺點和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采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來提高教學效果。
(一)學生聽課專注度和效果的保證
當前直播授課主要受到主客觀兩方面的限制,其中,客觀上,網絡速度慢、卡頓現象突出,加上課堂教學軟件限制等因素,使得線上直播教學不能實現多數人同時視頻開啟功能,不利于課堂教學互動和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而同專業方向的研究生人數一般在20人以下,對開啟視頻容易出現卡頓等情況,可采取僅輪流打開視頻的方式來解決。
線上直播授課的客觀原因,使許多學生在主觀意識上抗拒視頻通話模式,會因網速慢、沒有攝像頭等理由拒絕開啟攝像頭。因此,在課程教學方案設置上,增加了必須要開啟視頻的教學內容,如建筑節能方案的手工模型制作現場展示、身邊建筑節能材料的搜集及視頻展示等,并在開課之前就向學生說明視頻開啟是課程目標完成需要,從而削弱以監督學生為目的的不良心理感受。但有學生反映,即便開啟了視頻,仍有部分學生在課程中玩電腦游戲,瀏覽其他與課程不相關的網頁。因此,課程中不定時提問與開啟視頻相結合方式,可有效解決線上直播學生專注度不高的弊病。
(二)“以學生為本”的STU教學模式
建筑節能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為保證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課程探索了契合研究生專業課程教學特點的STU(Small Transfer Unit)教學模式。STU教學模式由三部分組成,其中,“S”是指Small ,其含義為“小”;“T”代表的是Transfer,其含義為“轉移”;“U”是指Unit,其含義是“單元”,STU同時也是“Student”學生的縮寫,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1.Small:以小目標、小細節提升專業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1)與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師相比,身邊的人和物更能令人產生專業自豪感,將專業知識和身邊典型建筑相結合,通過介紹設計師設計理念和他們的杰出作品,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課程設計作品改進中找到專業認同感和歸屬感。
(2)結合課程各章節的內容,建立逐個階段小目標,在小目標實現過程中逐步建立專業自信。
(3)課程講解中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像樹干衍生樹枝一樣,多角度、多方位深入,通過課堂師生、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實現開拓學生研究思路目的。
2.Transfer:教育過程即是知識轉化和傳達的過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8]
每節課教師會根據課堂所講內容,布置與之相關的作業,在下次上課時,會以PPT展示等形式展示學生的學習接收效果。教師可從學生展示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就此進行點評和建議,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優缺點。幾次匯報下來,教師會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有較為準確的認識,從學生角度出發,再進行合理指導。
建筑節能作為一門學生掌握了建筑設計及建筑熱環境等基礎性知識后,將建筑能源節約與建筑設計相融合的學科,經過五年本科階段的學習,研究生對建筑設計方案創作已具備一定專業能力,且都有了自己代表性作品。從建筑節能角度出發,讓學生將節能理念融入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實現了對不同專業知識的交叉融合,進而靈活掌握課程知識。另外,利用線上教學的便利條件,在課程中穿插軟件模擬學習,如動態的建筑圍護結構傳熱軟件等,將知識引申到生活中,從學生熟悉的身邊建筑去講節能,進而將晦澀難懂的靜態學習轉化為動態學習,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重視度[9]。
3.Unit:術業有專攻,取長補短,從研究方向中確定科研趨向
(1)從個體角度來看,每個研究生已由導師給定了各自研究方向,課程的學習應結合他們的科研方向,使學有所用。以不同視角為導向,提升科研素質,拓展研究視域,如城市設計方向研究生可融入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元素進行設計。
(2)科技創新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融合,建筑學專業研究生大分類相同,但有各自涉及方向內容,各方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對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來說,相互之間互動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開展小組作業等形式,團結協作,利于熟知知識的交流和學習。
四、結語
受新冠疫情影響,為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效阻斷疫情在學校內蔓延,國內各校相繼出臺和制定了系列治理文件和措施,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實施線上教學,以保證“停課不停學”。建筑節能研究生專業課程通過采用線上授課方式,探索了線上授課思路。根據小班制教學授課特點,課程選擇了可錄播回放的騰訊課堂和屏幕分享功能較好、運行流暢的QQ群作為直播授課工具,并探索了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力和培養專業興趣為特點的STU教學模式,利用知識模擬軟件等數字信息化手段,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態的互動學習。從提升專業興趣角度出發,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建筑節能和可持續發展角度拓展學生科研思維邊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不足之處是對小班制線上授課進行了探討,但對于人數較多的專業課程是否適用,尚需進行進一步實踐探索。參考文獻:
[1]
謝幼如,邱藝,黃瑜玲,等.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方式的特征、問題與創新[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3):20-28.
[2]孫艷芬,張江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5):125-126.
[3]王玉生,宋曉燕,張天杰.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3):39-42.
[4]任志剛,周蜜,鄧勤犁,等.建筑節能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2):93-100.
[5]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耿丹線上教學第十五周,充分運用信息手段開展課程質量監控[EB/OL].(2020-06-08)[2020-06-20]. http://www.gengdan.cn/fcfd246869.html.
[6]陳國杰,羅清海,涂敏等.建筑節能課程教學內容優化的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1):57-59.
[7]黃險峰.在建筑物理課程教學中引入建筑節能內容的嘗試[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S1):24-25.
[8]肖高麗.論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及評判標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4(5):114-117.
[9]楊小英.《車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探析[J].南方農機,2019,50(9):193.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s based on STU mode:
Taking the cours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s an example
ZHANG Linglinga, XU Aob, SUI Jielia, SUN Baodeb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b.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P. 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onlin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nline teaching are analyz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class teaching, Tencent Class is selected for course recording and playback, and combined with the QQ group sharing teaching form with better screen function and smooth operation, and STU teaching mode is set up to mobiliz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stimulat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interests, using simulation software such as digital information transform bor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dynamic interactive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interes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from the view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live streaming; offline teaching;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course; STU mode
(責任編輯 崔守奎)
修回日期:2020-11-20
作者簡介:
張玲玲(1972—),女,煙臺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研究,(E-mail)201411000005@ytu.edu.cn;(通信作者)隋杰禮(1969—),男,煙臺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節能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E-mail)suijiel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