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小說中的環境應該是主客觀的雜糅物。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三者緊密聯系,孕育出小說的生命,決定著小說的良莠。中學生的記敘文寫作,雖說不能完全與小說的寫作相提并論,但這“三要素”同樣是記敘文必需的“零部件”。所以,向名家大師學習人物塑造、情節設置和環境描寫乃是提升記敘文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們就重點談一談環境描寫的技巧。
小說中的環境,分別指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其中,社會環境指的是能反映社會、時代特征的建筑、場所、陳設等景觀以及民俗民風等;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此外,還有“心理環境”一說,是指某一時刻與個體有關的心理上的環境因素,其特征基本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包含聯想、想象、記憶等方面的因素,還包括潛意識、動機等元素,亦稱“準環境”或“準事實”。
名家引路
片段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技法提煉:這是魯迅的小說《故鄉》中一段關于自然環境的描寫。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展現了深冬故鄉的陰冷與蕭索,渲染了一種蒼涼的氣氛,襯托了“我”內心的悲涼。自然環境的描寫并非僅為了交代環境,它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氣氛,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等。通過對特定的自然環境的描寫,還可以展示獨特的世態風情,為讀者提供一幅社會歷史畫面。自然環境,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可以當作是對社會環境的暗示。
片段2: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技法提煉:這是魯迅的小說《孔乙己》開頭一段關于社會環境的描寫。這段描寫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境,描繪了“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兩個涇渭分明的社會群體,表現了當時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和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關系。作者刻畫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故事情節渲染了一種冷漠悲涼的社會氣氛,為情節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的環境也預示著孔乙己這樣一個社會觀念和經濟基礎嚴重錯位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人物注定會以悲劇收場。
片段3: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技法提煉:這是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結尾處的一段環境描寫。菲利普一家懷著發財夢去旅游,希望能夠遇見發了財的于勒。可出乎預料的是,他們在游船上卻遇到了破產后淪為水手的于勒,一家人的發財夢想瞬間破滅。所以,他們旅游的目的地在他們眼中變成了陰郁的“紫色的陰影”。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喪的心情。需要注意的是,一因為“紫色”并非哲爾賽島的本來面目,而是一家人心理的折射,故稱之為“心理環境”。
學子佳作
反 差
◎朱昕陽
一
林年,一個山村的留守兒童,家住林家村23號。這里有電視的人家不多,更沒有網絡,但他的生活里卻從不缺少快樂的元素:他可以牽著自己扎的風箏在無垠的曠野上奔跑,他可以在后山茂密的叢林里“尋寶”——面對無邊的森林,呼吸著新鮮空氣,生活得無憂無慮。可是日子總是日復一日,千篇一律,他到底有些膩了。他憧憬著到大城市里和打工的父母住在一起,想踏在下雨天也不會泥濘的柏油路上看車水馬龍、燈火璀璨。他聽鄰家大哥哥說城里的房子比十棵樹摞在一起還要高,城里的燈火比晴天晚上天空的星星還要多。
蘇念,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時尚女孩,家住幸福別墅區23號。家里富麗堂皇,應有盡有,出了家門便是商場和游樂園。可是她厭倦了柏油路的沒有盡頭,看膩了立交橋的川流不息,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也讓她產生了倦意……她想去鄉下過過小橋流水的生活,和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看看此起彼伏的麥浪和金黃的油菜花……她腦海里充滿了幻想和期待——她知道那里有炊煙,有石板路,還有吱吱呀呀的牛車……
二
林年的父母打電話回家告訴林年,今年過年他們不回去了——車票太貴了,春節期間加班工資也會翻倍。林年哭著讓他們回來,他說:“我不要錢,我只想和你們在一起,我想你們……”林年的父母眼圈也紅了,想了想,便說:“這樣吧,你來我們這兒過年吧。”
蘇念的父親從公司總部辦公室和她視頻,告訴她今年春節不能陪她去鄉下了,他要去國外談一筆生意。蘇念哭著讓他回來。她說:“你幾年前就答應我了,可每年寒假你不是開會就是談生意,你賺那么多錢有什么意義?”蘇念的父親翻了翻桌上的臺歷,看了看女兒的相片,說:“我不出差了,今年春節我們一起去鄉下過年!”
三
要去大城市了,林年翻出了爸媽從城里買回的被他一直壓在柜子底下舍不得穿的那件運動衣。第二天,林年告別了村莊,他將最珍愛的風箏掛在村頭的大樹上,上面寫了一行字:送給幸福中的人。然后帶著他喜愛的畫筆上了火車——他要親手畫下城里那些他未曾見過的新奇的一切。第一次看到即將踏上的長長的火車,他驚呆了。坐在車上,他突然發現了座椅旁有一只漂流瓶。他驚奇地打開,看見上面寫著:送給幸福中的人。
要去鄉下了,蘇念找出了很多年前就準備好的東西,尤其是那架單反相機。她從未去過鄉下,她印象中的鄉村都是從電視和網絡上了解到的。她要將那里美好的一切全部保留在相機里。第二天,蘇念下了火車,坐上了一架吱呀作響的牛車——這是她第一次坐牛車。在車上,她看見了遠處裊裊的炊煙,興奮得直打顫。到了村頭,她驚奇地發現了掛在大樹上的風箏,上面寫著:送給幸福中的人。這讓她想起了自己留在火車上的那只漂流瓶……
四
幸福究竟在哪里?在鄉村,還是在城市?好像都在,又好像都不在。
在許多人的眼中,幸福之樹似乎永遠只在他所向往的那片遙遠的土地上生長著。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指導老師:王淦生)
點評
一個男孩生長在鄉村,他憧憬著城市,原本清秀的青山綠水變得索然無味;一個女孩生長在城市,她向往著鄉村,車水馬龍、高樓林立讓她心生厭倦。本文通過描述兩個孩子的生活境遇和向往的反差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感覺,它并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而是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反過來說,我們所擁有的,甚至我們所厭倦的東西,在他人眼里也許正是一種難得的幸福,但它卻常常會被擁有者忽略甚至無視。在寫法上,作者將鄉村與城市生活場景交織穿插,錯位出現,收到了一種“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藝術效果。本文篇幅短小卻意味深長,節奏疾徐有致,語言淡而有味。D641FB77-0AF1-44B7-9A2E-9DCB28FF8F71